□蘭州市第二十中學 侯雅娜
教育教學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其有效性的提高需要關注不同的主體,從不同的層面入手綜合應對,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了有效地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同樣需要綜合努力,如注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能力、教學資源的整合等,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還應該注重信息技術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整合等。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具體分析思考如下。
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應只關注教材內容和知識的傳授,社會和時代的發展需要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這種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就需要貫穿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學會、會學,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關注現實生活、關注時代的變遷和國情,從社會熱點問題入手,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各種能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目的。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需要特別關注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講述和分析,切實體現道德與法治學科時代性的顯著特點。為做好這一工作,道德與法治教師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素養,還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廣闊的國內國際視野及淵博的學識,當然還應具備運用教育學及心理學思想或理論進行實際教學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大量直觀形象的情境、深入淺出的講解,體現出學科的特征及魅力,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教學策略的選擇及使用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比較反對模式化的教學,而倡導應該選擇和應用與學科內容、學情及教師相符合且能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筆者看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堂應該是教師能愉快輕松地教,學生能快樂愉悅地學習。在知識與情感的傳授交融、心靈與思維的碰撞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情感水準,在動手和嘗試過程中提高實踐等能力。為此,我們應該選擇多樣性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活動的設計、對于教材應該創造性使用。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注重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教學評價方面注重多樣化,還需注意的是教學過程中不應過分地拘泥于預設性的內容、方法、目標等設計,而應充分地發揮教師的教學機智,對生成性的內容和事件進行靈活恰當地處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有必要多途徑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如同行之間的交流、向優秀教師請教學習、自我反思與總結、網絡培訓及學習等。

教育教學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知識學習,如閱讀、解題等方面的能力,還需要重視學生的品德、思維、實踐、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及素養,反之,上述能力和素養的提升也有助于教學有效性的實現。其中,對于學生品德的重視和教育在當今社會發展中顯得非常重要。正所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立德樹人為此也成了我們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目標。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在這一目標的培養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教師更應該發揮自己的德育優勢,充分地利用來自教材、資料、網絡等渠道的各種德育素材或資源、注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認知水平相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除此之外,還需特別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所有學科的學習效果,自然也包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另外,對于思維能力的培養也關系著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都在強調思維能力無論是對于學習還是生存發展的重要性。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教育教學領域而言,其側重強調的就是教學資源和素材的重要性。教學資源的豐富、得當與否影響著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以及教學效果或質量的高低。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教學資源除了教材及配套的相關資料,還需要適時地補充諸如本地區的特色資源、通過網絡途徑獲得的熱點事件等。需要強調的是,筆者始終認為,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的選擇、整合及開發和利用都需要以教材作為最基礎和重要的資源,其他資源選擇整合及開發利用都應圍繞著教材展開,不能主次混淆。除此之外,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也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和能力,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拓展教學的時空,適應新時代對于教育教學的要求,在更大的時空內更好地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學情,逐步地探索和實踐,尋找到適合本地區富有特色的方式方法,并根據時代的需求不斷補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