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波爾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昌吉 831100)
語言接觸即不同特色的語言在接觸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功能特點或結構特點等方面的變化。我國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雖然漢語普通話是我國的主要語言形式,但是很多少數民族依然在沿用著自己民族的語言和文字[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也更加頻繁和密切,為了能夠實現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高效交流,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已經開展了漢語普通話的學習,緩解了各個民族交流障礙方面的問題。在語言接觸的視角下,必須加強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活動力度,提升少數民族的漢語水平,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仍需對具體的策略進行深入的探析。
(1)語言接觸視角下少數民族學習漢語成為發展趨勢。
對每一個國家而言,都有屬于自己國家的語言,不同地區之間的語言差異化也比較明顯。現如今,很多地區都已經出現雙語交流、甚至多語交流的現象,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絕大部分原因都是語言接觸的影響。從現階段來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處于語言接觸的環境當中[2]。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個民族之間的接觸也是以語言作為主要的交流方式,而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接觸也同樣體現了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之間的相互碰撞,結合我國5 000 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少數民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相比,在學習漢族語言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出漢族人民。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主要的交流工具,與文字等的交流方式相比,語言顯然具有絕對性的優勢。語言環境存在差異化,就會對語言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同樣也是語言接觸所導致的一種現象。語言接觸是有規可循的,在語言接觸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的語言地位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從而呈現出一種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發展現狀。然而,語言功能的強弱和語言本身沒有多大的關聯性,更多地取決于應用這類語言的人口規模、該人群的文化水平以及經濟水平。
就目前來看,漢族人民在語言應用方面就具有較大的優勢,漢語在我國的語言體系當中也占據較高的地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國漢族人民的數量龐大,在人口數量占據優勢的基礎上,漢族人民在文化、科技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遠遠多于少數民族的人民,所以,在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人民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優勢的地位,對少數民族的語言造成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3]。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很多少數民族已經兼用漢語,甚至直接將漢語作為主要的語言形式,這也使漢語的學習成為一種風尚。為了能夠實現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無障礙交流,滿足少數民族對漢語的需求,傳承我國的民族語言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漢語學習的相關教學活動符合我國目前的發展趨勢。
(2)語言接觸視角下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條件得以優化。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很多少數民族的語言雖然已經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但是仍然保留著原有的語言特色,然而和漢語相比,仍然處于劣勢,究其根本,這是因為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和漢族相比不具有優勢。在語言接觸的視角下,少數民族人民學習漢語的環境中和漢語學習的質量具有密切的關聯。比如,少數民族人民如果在漢族的區域范圍之內,由于漢族在該地區的人口比重較大,就能夠為少數民族學習漢語提供比較好的語言接觸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并且學習的效率也能夠大大提升。
對于任何一個民族而言,在接納和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的過程中,都具有較大的難度,都會經歷一個過渡的階段,逐漸從自身的民族語言向中介語言轉變,再步入漢語的學習過程當中。中介語言即是指介于母語和漢語之間、卻又完全不同于兩者的一種語言形式,只是學習的人在母語和漢語之間的一個轉變過程。如果母語和漢語的語言特點較為接近,那么中介語言就會更趨近于漢語。反之,如果母語和漢語的相似程度較低,那么中介語言就會更趨近于母語。因此,少數民族人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語言接觸環境往往會對學習進度和學習質量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1)利用借用成分強化漢語教學。
在語言接觸的視角下,借詞是最早出現的,然而漢語中出現少數民族詞匯的概率較低,出現的詞匯也基本上都屬于名詞的范疇,僅靠這一點難以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名詞教學產生較大的作用。一些少數民族的漢語方言當中涉及大量的少數民族語言的借詞,由于這是少數民族學生自身使用語言中的主要成分,相對比而言,少數民族學生對這種借詞掌握得更加扎實[4]。所以,在開展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借詞的形式,從而幫學生更加快速地了解漢語中的一些詞匯,讓少數民族的學生感受到漢語的魅力,從而產生一種深深的成就感。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難度大幅度降低,進而提升學習速率。
(2)通過剖析語言混同開展漢語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接觸和交往也更加密切,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之間的接觸也更加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語言當中產生了很多語言混同的現象,這讓少數民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之間擁有了很多共同語。因此,在開展漢語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利用語言混同的現象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教學,并對這種語言形式的形成過程進行深入的剖析,讓學生明白少數民族語言和漢族語言之間的異同點,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漢語的語言結構,熟悉漢語中的某些常規情況。
就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來講,新疆地區的語言形式基本上都受到了阿爾泰語系S+O+V的句式影響,導致新疆地區的漢語句子當中有很多都是以賓語從句的形式出現,也有一些句子對賓語的認知和使用比較模糊。針對這一問題,在開展漢語教學的時候,就需要為學生深入的講解語言結構混同的情況,以學生能夠清晰了解的語法結構進行教學,從而確保學會生的漢語語言水平能夠有所提升。
(3)避免語言中介對漢語教學的影響。
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會遇到由母語逐漸向漢語演變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一種過渡語言,也就是中介語言。中介語言其實并不屬于一種語言形式,任何民族在學習除了母語之外的語言的時候,都會產生中介語言。在學習母語外的另一種語言時,人們通常都會對母語和母語的語言形式進行轉化,將其意義和文化等轉移到目標語當中,中介語言也就因此而形成[5]。究其根本,母語和目標語接觸的過程中,語言結構的相互滲透讓學習者自然而然地觸動了母語的負遷移理論,從而利用母語的一些文化形式來代替目標語,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在使用目標語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使用母語語言的思維應用目標語。所以說,語言中介的現象對漢語教學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教師沒有對這種情況加以阻攔,而是任由學生運用中介語言,就會讓學生在運用母語和漢語之間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漢語水平也會停滯不前。
為了避免語言中介的現象對漢語教學產生過大的影響,學??梢詣摻ㄒ粋€關于中介語言的資料庫,并將一些教師和少數民族學生經常會接觸到或者使用的中介語言放進資料庫里面,然后對這些中介語言的規律進行分析,找出學生語言錯誤的原因,這樣不僅能夠盡量避免語言中介現象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產生的不利影響,也能夠總結歸納出一套有利于學生進行漢語學習的相關對策。另外,在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漢語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學生的母語和漢語進行比較,從而正確地引導學生,防止學生學習中出現母語負遷移的現象。除此之外,學校也需要對教學的模式進行創新,采用更加新穎的模式提供給學生更多和漢語語言規則接觸的機會,適當的減少一些語言模擬訓練的活動,進而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更加靈活的應用漢語。
(4)通過簡化漢語的方式進行漢語教學。
由于少數民族的學生很少接觸和運用到漢語,再加上漢語本身就比較復雜,所以在學習的時候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讓學生更高效的掌握漢語語言,教師需要利用簡化漢語的方式開展教學,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但是在此之前,教師也需要注意簡化漢語的運用程度,堅決不能用大量的中介語言代替漢語進行教學,不然反而會對學生學習漢語造成不利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將漢語進行簡化,并且需要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進行漢語教學。
現如今,我國各個地區之間在文化、經濟、旅游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漢語在各個地區之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對于一些比較偏僻的地區,少數民族的語言仍然具有絕對的優勢,在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同樣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漢語教學就具有較大的難度,由于少數民族學生接觸漢語的頻率較低,并且對漢語的認同感不高,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避免學生產生一種抵抗心理,甚至會影響師生之間的友好關系。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語言水平盡量調整到和學生語言水平相似的階段,在此基礎上多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不僅能夠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有利于為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學習提供更大的幫助。然而目前來看,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漢語簡化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很難受到學生的認同和喜愛,不僅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反而會對學生漢語水平的提升產生阻礙。
比如,漢語當中涉及很多量詞的使用,在使用這些量詞的時候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漢語的量詞很少能夠在少數民族語言當中找到一致的詞匯,這樣就會為學生學習漢語帶來一定的困擾。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重點講解一些常用量詞的使用,確保少數民族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量詞。如“小明想買()筆”,這個句子當中缺少量詞就難以闡述真正的購買意圖,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易。所以,教師也可以為學生示范錯誤的量詞應用的示例,從而讓學生明確根本問題出現在哪里,有助于促進學生漢語學習效果的提升。
(5)提升語言轉換速度開展漢語教學。
在語言接觸的過程中,語場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學生語言水平的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的時候,不僅會經歷一個語言逐漸轉變的過程,心理也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化,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變動正確的把握,不應該過度關注學生學習漢語的進度,應該根據少數民族學生各自的語言性質進行教學。利用簡化漢語的方式和學生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更深層次的漢語語言[6]。另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相應的語言交際應急的情景,開展相應的限時語言訓練,進而逐漸提升學生的語言轉換速度,強化學生的瞬間思維。
(6)強化學生雙語意識進行漢語教學。
少數民族人民和漢族人民在接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交流障礙,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少數民族會逐漸形成一些雙語使用區域,在該區域內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交流也會更加方便。但是另一方面來講,很多少數民族人民從小就運用自己的民族語言,這種長時間保持的語言習慣想要真正轉變是非常具有難度的,所以這類人群在學習漢語的時候也會比較困難,這也是導致很多少數民族潛意識就抗拒學習漢語和使用漢語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針對少數民族人民聚居的區域,該區域內的人們使用漢語進行交流的次數少之又少,所以想要實現這種語言習慣上的跨度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堆積。教師需要經常鼓勵和引導學生經常運用漢語進行交流,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漸掌握漢語的語言特色和使用技巧,同時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這樣的方式會促使學生更愿意在生活中使用漢語。另外,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雙語對自身發展和國家建設以及民族統一的重要意義,以此端正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態度。
綜上所述,隨著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少數民族學習漢語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語言接觸的視角下開展漢語教學,需要對少數民族語言的特性進行深入的分析,多采用簡化漢語的方式開展教學,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學習漢語的主觀意識,有利于更加快速地掌握和運用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