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禮洋,陳卉,余紅蕾
(南華大學,湖南衡陽 421001)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 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 這一重要論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戰略定位, 標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據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面推進課堂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這一戰略舉措,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 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
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改革, 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提升課程育人實效,南華大學制定了《南華大學關于本科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方案》,全力打造“五個一”:開發一批彰顯學校核醫環保等學科優勢的特色課程, 建設一批充滿思政元素的示范通識課和專業課,培育一批具有親和力的課程思政教學名師,探索一套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總結一系列可推廣的課程思政改革經驗。因此,探討南華大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思政建設問題與對策, 有利于提高南華大學課堂思政建設水平與南華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且教師的教學活動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之中。由此可知,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將影響其課堂思政教育的效果。 然而,部分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其他課程的價值塑造功能, 存在雙向認知不足[1]。其具體表現為不在意課堂教學是否融入思政教育;或者只是夸夸其談,將思政教育形式化;又或是將思政知識講的“頭頭是道”,但卻成為“行動的矮子”,難以發揮教師的帶動作用。當然,這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們需要承擔科研、 評職稱與課堂教學等外在壓力,而無暇顧及課堂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教師認為思政教育工作是相關思政教育教師們的事情,而不在自己的授課范圍之內。
部分學生認為思政教育課程枯燥乏味, 不如一些熱點、時興的內容有吸引力;另一部分同學認為自己的“三觀”較正,無須再接受思政教育;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每次思政教育課程的內容都大同小異, 這大大打擊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當教師們課堂上進行相關思政教育時, 他們往往容易產生厭煩甚至抵觸心理,而達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
課程對思政知識的探究深度將直接影響課堂效果。目前,部分課程的教學難以融入思政教育知識的原因如下:第一,任課教師未深入挖掘本門課程中所涉及的思政知識, 因而任課教師授課時往往忽視了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知識,錯過對思政知識的講解;第二, 任課教師不善于采用合理的方式或手段向同學們表達課程中蘊含的思政知識。
不同學科課程與思政知識的關聯度不同, 理工科的課程與思政知識關聯度不高, 教師教學偏于理性化, 且善于借助實地檢驗或數據分析等方式進行教學,而對教學內容中是否包含思政知識有所顧慮。人文社科類課程與思政知識關聯度相對較高, 但難以準確找到其與思政教育的契合方式。因此,理工類課程與人文社科類課程與思政知識的融合度不夠高,使得思政教育在各類課程中不夠普及,思政教學效果不佳。此外,除了各學科課程與思政知識關聯度不高外, 部分教室的教學設施不夠齊全也一定程度影響了課堂思政教學效果。
目前, 雖然大部分高校不斷強調將思政教育納入課堂教學之中, 但對教師是否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知識的行為缺乏相應的監督和激勵機制。陶利江認為, 思政課實踐教學考評和總結缺乏系統建構,主要體現在以下4 個方面:一是未能做到教師考核和學生考核相統一; 二是未能做到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的統一;三是缺乏激勵機制;四是缺乏定期實踐教學總結機制[2]。如上反映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任課教師的思政教學, 也難以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完善思政教育考核評價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日常生活中,任課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并通過自身的知識水平、人生態度、人格魅力等引導學生加強對思政知識的重視。 其次, 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需有意識地進行思政教育,并結合相關案例、情景等讓同學們更加了解思政知識。 再次,學校需定期開展思政教育類講座, 讓一些知名教師去高校授課,一方面可以發揮對年輕教師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當學生見到自己所仰慕的教師時,他們會漸漸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信念, 并不斷為之付出努力。同時,任課教師們需注重組建一支優秀的思政教育隊伍。 馮剛認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在于打造一支專業化的高校思政隊伍[3]。 最后,任課教師需時刻規范自身言行舉止,向學生們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并發揮好榜樣作用。
教師和學生中蘊含著推動思政課創新發展的深層力量, 激發和釋放師生這一深層力量是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發展的關鍵[4]。 因此,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以“終身學習”為座右銘,培養對于時政、熱點信息的敏銳度,將思政教育融入當前時興熱點之中,激發學生思政學習的積極性, 增加與學生的課堂互動頻率。同時,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教學與信息化的融合不斷深入,“互聯網+思政課”的教學模式逐漸形成。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是教育現代化、 信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是強化思政課教學實效、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5]。因此,教師在注重線下教育的同時也需合理使用線上教育手段, 通過線上學習APP 更好地傾聽學生們的聲音,得到學生們的反饋。
《綱要》中明確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有機融入課程教學, 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如文學史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歷史與現實、 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理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 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此外,在課程教學時,除了任課教師需不斷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外, 還需鼓勵學生主動探尋課程中的思政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政教育不能一時興起,也難以一蹴而就,在將思政教育融入各課程教學的同時, 也需時刻牢記此項工作的長期性。 章秀英認為,教學內容有機重復、生動有趣且有用是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生成的認識論基礎, 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是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生成的保障, 教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生成的關鍵, 大學生主體性學習激發是思政課獲得感生成的前提[6]。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進行思政教育所應達到的課堂效果。因此,提升課堂思政教學效果需從教師素養、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學習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王岳喜認為, 構建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是全面實施課程思政的保障措施、衡量標準和反饋機制[7]。 首先, 科學合理的思政教育考評體系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任課教師、聽課學生、各類課程、課堂教學和考核評價各司其職;其次,系統的思政教育考評體系為任課教師的思政教育水平提供了衡量標準;最后,雙向的思政教育考評體系有利于了解學生所想、 傾聽學生聲音。
綜上所述,在南華大學課堂教學的思政建設中,教師需有良好的個人素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通過課上課下的舉止行為,讓同學們耳聞目染,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各類課程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結合課程特點融入相關思政知識。同時,課堂教學需采用具有時代特征的教學內容,輔之以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 不斷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學習以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此外,需加強考核評價體系的監督作用,保障任課教師、聽課學生、各類課程、課堂教學以及考核評價各項工作朝良性方向發展。 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