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東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21 世紀以來,人工智能技術進入了蓬勃發展期,將勞動方式帶入到自動化和智能化階段,對不同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產生顛覆性影響。近年來,關于“機器換人”的輿論甚囂塵上。在此背景下,面對逐年遞增的大學畢業生以及后疫情時代經濟形勢的重大變化,高校和大學生需要準確把握就業形勢,積極尋求應對之策。
關于“人工智能”,目前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有很多種,本文采用斯圖亞特·羅素與彼得·諾維格在《人工智能:一種現代的方法》的定義:人工智能是有關“智能主體的研究與設計”的學問,而“智能主體是指一個可以觀察周遭環境并做出行動以達至目標的系統”。
隨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機器人、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等技術深度融合,其技術與產業發揮著基礎性、關鍵性和前沿性的核心作用,在語音識別、視覺識別、軟件設計等方面正全面趕超人類,其服務領域已經從制造業延伸到文化、教育、軍事、法律、醫療、金融、保險等行業[1]。
當前人工智能在算法、算力和算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經從“不能用”變得“可以用”,但距離“很好用”還有一定差距。未來,人工智能將從專用智能向通用智能發展,從人工智能向人機混合發展,從“人工+智能”向自主智能發展,并將加速與其他學科范疇交叉浸透。
技術進步對勞動和資本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會對現存崗位產生替代效應[2]。2019年,京東的自動化倉庫數量和面積同比增長45%,目前京東上海運營中心每天使用的自動化倉儲機器人完成20 萬份訂單的組織、揀選和運送,該倉庫僅由4 名人員照管[3]。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創造出新產業和新行業,產生新崗位,吸納大量勞動力;并在減少生產成本、提高勞動者收入、擴大社會總需求、增加市場總投資后,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這是技術進步的創造效應。麥肯錫的分析顯示,汽車的發明與產業化替代了62 萬人,最終創造了753 萬個新崗位。
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或許不在于對崗位總數的影響,其影響的重點在于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的轉變,大多數情況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轉變為新的形式,或者替換了新的內容,因此需要新的技能。這就要求未被淘汰的勞動者提升自己的技能,由此產生一定的激勵效應。而在某些人工智能技術尚不足以完全替代人工的領域和崗位上,有可能會出現人工智能協助人類完成相應工作的情況,這是其輔助效應[4]。
同人類相比人工智能有以下優勢:(1)非生命體,無情感,不會感到疲勞,可完成長時間、高風險作業;(2)超強的數據存貯、處理能力,準確率高;(3)深度學習算法在知識和技能學習上的降維優勢。也存在一定不足:(1)概念抽象、邏輯推理和決策能力薄弱,創造能力不足;(2)因為無情感,所以在感知覺的統合程度上與人類有差距,無法理解人類的情緒情感;(3)相比人人交互,人機交互效率不高。
因此人工智能對可編輯、可重復的體力工作和認知類程序性工作帶來巨大沖擊,比如,運輸從業人員、電話銷售人員、收銀員、行政人員等。而非程序性的體力工作和認知工作,如職業理療師、兒童保育員、美容美甲美發師、小學教師等,相對不容易被替代。
不過,人工智能對行業的沖擊具有“二分”的復雜性,同一行業的不同職位替代概率也不同。比如,金融行業中,工作內容與數據統計分析相關的信貸分析師、信貸審核員的替代概率很高,但直接與客戶溝通服務的信貸顧問被替代的概率就低得多[5]。
另外,人工智能替代人類就業的前提條件是其具有成本優勢。在超低端、非集中化的、靈活體力勞動方面,人工成本更低,未必會被替代;而有些看起來高端的腦力勞動如保險、證券、法律、財務等,人工智能“成本優勢”更明顯,反而受到更大的沖擊。
大學生的就業無疑也受到上述影響。但該群體的特征決定了這種影響會有差異。從宏觀角度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所創造出的新產業、新行業和新崗位,大部分會是高新技術類的,對于具有較高教育背景、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較強的大學生來講,創造效應相對更大。從微觀視角看,大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更多是不可重復、不可編程、非程序類的認知工作,需要較強的概念抽象能力、推理決策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系統思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相對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
大學生要直面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沖擊,必須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在邏輯思維、抽象概念、創新創造、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做機器做不好或者不能做的事,與人工智能展開競爭;同時,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的優勢,開展人機合作,彌補自身不足。
(1)科學素養。我們需要了解兼有競爭對手和合作伙伴雙重身份的人工智能技術——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的技術限制在哪里,它的發展趨勢怎么樣。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對此大有裨益。
清華大學教授李正風建議將科學素質界定的“四科”調整為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踐行科學精神、崇尚科學文化;“兩能力”在“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的基礎上補充“獲取科學知識和信息的能力”。
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素養,要將科學素養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基礎性路徑作用。大學生自身要塑造內生動力,通過課堂學習、實踐活動、科學研究、比賽培訓等方式,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有關數學、編碼、大數據流、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工程原理等內容,做到真知善用。
(2)人文素養。一般是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之為人,區別于其他動物和機器,就在于對人類整體命運和每一個個體生命的深切關注,幸福時的皆大歡喜、痛苦時的感同身受、患難時的甘苦與共。人工智能雖然強大,但目前仍無法在感知統合、情緒識別和情感溝通方面與人類相媲美。提升人文素養,發揮長板效應,以溫暖的人性抵御冰冷的數據和智能,這是大學生在人機競爭中能夠占領先機的重要倚仗。
學校應提升教育從業者的人文素養,在專業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重視人文教育的科際整合,創新人文教育的教學方式,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要重視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素養課程,要大量研讀經典作品并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傳承,要參與人文素養相關的各類校內外實踐活動。
3.3.1 批判性思維
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創人之一的恩尼斯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和決策。批判性思維的特點在于:不盲從權威,對所謂的常識和結論保持有合理依據的質疑,其目的是發現問題、進行反思進而提出改進方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是高素質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兩種能力,批判性思維重在“破”,創新性思維重在“立”。與人工智能相比,人類的創新能力是其核心競爭力。要創新,就要學會“反省的懷疑”“有根據的判斷”,激發大膽的想象,提出新問題,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高校應專門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在日常教學中貫穿批判性思維的內容,形成有批判智慧的教學文化,提倡教育交往理念和對話式討論。另外,高校要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容納學生多樣化的發展路徑和差異化的成長方式,創造有利條件,讓學生可以追求自我、從心所欲不逾矩。大學生自身要充分認識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激發培養自身批判性思維的內在動力,掌握批判性思維的特點和層次,尋找一切機會努力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3.3.2 創新性思維
創新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它往往表現為創造新思想、發現新規律、發明新技術、提出新方案。它意味著在批判性思維的基礎上,對原有東西進行改進和揚棄。人工智能在創新能力上與人類相去甚遠。未來人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創造性的工作當中。
清華大學錢穎一提出了創造性思維的三因素假說:創造性思維由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好奇心和想象力、價值取向3 個因素決定。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需要打破知識邊界,擴充學生跨學科的知識并使之融會貫通;要鼓勵學生從好奇心出發,大膽想象、探索未知、勇于犯錯,要讓學生的“胡思亂想”有發揮的空間,要讓他們在小的錯誤中積累成長;要克服短期功利主義,追求更高的價值取向[6]。創新能夠驅動經濟發展,但其最終目的不只是經濟發展,而是實現人的價值、人的自由和人的幸福最大化。
3.3.3 系統性思維
系統性思維可以稱為整體觀、全局觀,概括來講就是從全局和整體角度思考問題,而非就事論事。系統性思維認為: 系統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其他因素產生影響,這種影響通常隱藏在我們視覺觀察之外,而且并非總是即刻顯現,會有延遲效應,讓“身在此山中”的我們無法察覺。
機器雖然善于理解復雜系統的組成元素及元素之間變量的互動模式,但是它們不擅長將這些信息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人類當下遇到的全球性重大問題,其復雜性前所未有,這些問題不是簡單的局部原因造成的,需要放在系統中去觀察思考其背后的結構,去尋找解決途徑。此外,隨著未來工作形式與內容的不斷變化,社會更需要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性人才。只有具有系統性思維的人才有可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學校應建立與系統性思維方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跨領域、跨界同時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知識結構,將系統性思維訓練貫穿到全部教學環節和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百科知識、積極參與各類能提升系統性思維的實踐活動。
3.4.1 專業能力
專業設置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高校要重視相關領域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跨界人才的培養,兼顧人工智能與法學、倫理學、教育學、醫學等橫向跨界人才的培養,調整原有專業、開設新的專業。
課程體系上,在確保在核心專業課程學習質量的同時,將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培養以及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的形成貫穿到各類課程中去。
教學方法上,綜合運用啟發式、研討式、體驗式教學模式,發揮在線學習的優勢,讓優質教育資源能夠充分共享,整體提升大學生的生存和競爭力。教學內容上,重視元知識和學科交叉知識的傳授。探索知識的知識,是為元知識。掌握元知識,好比授人以漁,不管具體知識如何更新迭代,只要運用元知識都能尋根溯源、找到規律。學科交叉的知識,就是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讓知識達到一定深度的同時擴展知識的廣度。
3.4.2 學習能力
時間維度: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的更新迅速。新科技帶來的新行業和新崗位也會產生新的知識,需要新的技能。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讓自己具備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空間維度:無論身在何處都可因地制宜地學習。要充分運用好碎片化時間,發揮線上學習的優勢,克服空間因素對學習的限制。
對象維度:除了向書本學習、向人學習之外,還應該主動向機器學習。未來的人機協作時代,要學會取機器之長補人類之短,善于運用人工智能總結出來的思維模型和基本邏輯,推進人的學習成長[7]。
3.4.3 溝通能力
人機之間有競爭也有合作。人工智能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將愈加重要,這是人類勞動者的優勢所在。但如何進行人際溝通也將成為重要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在人際溝通中要尊重對方、態度真誠、善于傾聽、換位思考,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在人際溝通中,要掌握機器的工作原理、懂得機器的操作程序、做好機器的維護保養,及時發現溝通中的問題并盡快解決。
3.4.4 實踐能力
學校要合理設置培養方案,強化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將企業等用人單位引入到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大學生要堅持結果導向,面向實踐中的綜合性、復雜性問題,規劃學習體系,將基礎學習和應用實踐充分結合,邊學習邊實踐,而不是從前那樣先學習再實踐。
真正好的教育,也許不是教授學生具體的知識和技能,而是讓他們在潤物無聲的學習中,由內而外地獲得浸潤與成長。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借助人工智能之勢踐行這樣的教育,讓學生有足夠的就業競爭力,在工作中實現人生價值,在生活中找到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