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紅
(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1)
隨著我國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徹底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式,也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作用。新媒體時代給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于大學生群體接觸新媒體更多,因此在進行教育時,各高校應該積極探究“互聯網+”時代給教育事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通過學習討論得出相應的改善策略,利用好信息時代的教育機遇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
網絡信息技術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臺以及更加豐富的資源,在不同等級的教育平臺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的形式與內容。我國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其教學內容比較單一,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ヂ摼W中具有大量的教育資源,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教師能夠通過瀏覽的方式獲取社會熱點問題,并將熱點問題帶到教學課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學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借助真實的案例開展教學,這樣就能夠深化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通過對社會真實事件的思考,學生能夠養成理性的思維習慣,進而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正確學生獲取網絡資源的行為,教會學生如何對網絡中的資源與信息進行篩選,進而促進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
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的方式進行,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通過視頻、網站進行授課及學習資源分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盎ヂ摼W+”環境中,教師能夠選擇的教學模式是非常多樣的,除了課堂中多媒體設備的運用,還能夠實現微課教學以及在線教學等。在“互聯網+”時代中,教師能夠在課前進行電子課件的制作,并將其上傳至公共學習平臺中供學生隨時進行學習,這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課程學習的效率。
經過對高校傳統的思政課教育模式與方法的分析能夠知道,傳統的思政課上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也就是說,教師在思政課堂中具有絕對的信息優勢,而學生則淪為知識理論的被動接受者。但是在信息技術發展及新媒體發展的環境下,學生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相應的知識信息,比如,學生不僅能夠從思政課本中獲取知識,同時還能夠通過網上新聞瀏覽的方法了解社會的熱點新聞。這樣一來,高校與教師原有的信息優勢就遭到了削弱,其權威受到了挑戰。而由于思政理論知識的內容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其理論體系較為龐大,具有較大的教學難度,一旦教師的信息優勢減弱,教師如果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擴大自己的專業儲備,其在課堂中的地位就會受到質疑,難以開展有效的教學管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已經開始利用網絡相關教學資源開展教學,但是很多教師對于網絡教學理論資源與教學理論的整合能力不足,教學中就會出現偏頗的情況,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新媒體的興起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有沖擊的,各高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教學內容與形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1]。
盡管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已經經過了多年的實踐與改進,但是很多教師對于課程教學的理念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理論知識問題,即很多教師將思政理論課程看作簡單的理論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強調理論的學習,并沒有重視實踐活動的組織,這樣對于學生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當前很多思政教師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考慮,尤其是對于學生的教育接受態度以及過程缺乏相應的研究。有的教師認為只要好好備課,開展課堂教學就可以,并不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也并不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對于高校思政課來說,其教學不僅要重視對相關科學理論的講解,同時還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立場與觀點,進而形成客觀理性的認知評價方法。將高校思政課程看作單純的理論教育課程是非常片面的認知,如果教師不能夠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理論就很容易導致教學效果的偏離。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大學生是新媒體用戶中占比較大的一個群體,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人們能夠在網站平臺上發布各種信息,其中不乏價值觀錯誤以及不良的信息,這些信息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帶來巨大的影響。大學階段的學生思想觀念及道德觀正處在構建階段,極易被不良思想感染,產生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學生對于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具備篩選的能力較弱,就會影響其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從其他角度來看,新媒體平臺不利的地方就在于其隱蔽性和虛擬性,很大一部分大學生都使用互聯網作為自己的交友平臺,人們以虛擬的方式進行互動和交流,其中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有人惡意使用虛假信息進行詐騙與欺騙,這會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認知出現偏差,從而產生信任危機,帶來交流障礙,影響大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沖擊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同時也促進了教學形式的創新,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然而最好的教學形式應該是加強傳統課堂與新媒體教學的融合,形成既重視理論又注重實踐的課堂教學形式。一方面,新媒體教學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靈活的課堂,另一方面,傳統的思想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要想進行教學實踐創新,首先應該考慮如何在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時進行教學內容創新。大學應正式將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并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對其進行理想信念的教導,增進學生對于信念和理想的認知,強化其道德觀、職業感和信念感。在設置教學內容時,要打破固有思維,積極進行內容創新,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最終收獲更多[2]。
在新媒體發展的視野下,高校面對思政課程教學還應該搭建思政線上教育平臺,拓展網絡教學空間,同時還應該充分應用微信、微博及教學網站等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學,挖掘網絡教學新方法,通過網絡更新實現思政教學資源及內容的更新發展。另外,高校思政教師還應該深入學生群體,關注學生對于社會熱點事件與新聞的態度,并根據學生的觀念與態度對其進行點撥與引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掌握高校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的新媒體教學互動平臺與學生開展深入地溝通與交流,這樣就能夠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進而通過引導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思政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效率。教師在構建思政線上教學互動平臺時,首先,應該完善選題及教學內容的設計與規劃,對教材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突出處理,同時學校還應該組織教師以教研室為單位開展集體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更加應該根據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合理的分工。在網絡教學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保持微課內容的一致性,采取視頻課程的形式會顯得課堂內容較為分散,但是教師在準備的時候應該強調不同視頻之間的內在邏輯性,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具體知識理論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進而解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其次,教師在網絡平臺開展教學時還應該強調教學的重點,實現去粗取精。根據學生注意力的特點,教師應該合理設置視頻課程的時長,將其保持在15~20 分鐘之內,充分發揮微課教學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最后,思政教師在開展網絡平臺教學時還應充分吸納優秀的教學經驗,在網絡中篩選出優秀的教學資源運用于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制作精美的網絡公開課、思政教育網絡講座及“名人微博”等網絡資源,教師應該不斷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進而豐富自己的思政教育內容,采取借鑒改良的方法,創新網絡教學內容與模式。教師同時也能夠將自己制作的優秀教學課件上傳至網絡中,供其他教師與學生參考,真正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3]。
對于新媒體教學環境,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建立自媒體終端,這樣就能夠為學生與教師提供學習便利,同時還能夠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進一步提高思政教學的效率。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自媒體終端實現與學生在課下的充分溝通,及時獲取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并通過對反饋信息的分析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其次,教師還能夠通過自媒體終端為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這樣就能夠節約課堂教學的時間,同時還能夠滿足學生差異化與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增強思政教學的針對性。
傳統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教師一般都使用說教式的教學形式,并不在意學生對于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考核也只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才能夠通過,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收不到真實的教育效果。要想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教師就應該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意識到信息技術在現代化教學事業中的作用。首先,高校的管理者應該通過教學研討等活動重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并將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納入全新的教育體系中去,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滿足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訴求。最后,高校之間還應該加強交流與合作,對互聯網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要點進行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大學生的思政水平[4]。
總的來說,新媒體及網絡教學平臺為教師提供的只是資源與平臺,要想提高思政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教師還應該不斷整合思政教學資源,合理應用新媒體信息技術,實現思政教育工作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在新媒體發展的環境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教師能夠使用的教學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要想實現思政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教師就應該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信息水平,這樣才能夠實現對教學資源的客觀分析,進而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處理,充分發揮教學資源以及平臺的優勢,提升教學質量[5]。
為了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在校教師也應該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不斷學習先進的新媒體知識。能夠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建設學習網絡平臺,改善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創新教育模式。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將信息技術靈活應用于教學課堂中,在設計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查找相應的教學資源,下載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素材,完善課程設計[6]。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已經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對于高校思政教學方面,教師通過創新教學內容、轉變教學理念、提升信息水平以及實現協同教育等方法促進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