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忠華,馮秋瑜,2,唐紅珍,李耀燕,2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南寧 530200;2.廣西壯瑤醫藥與醫養結合人才小高地,廣西南寧 530200)
2019年,教育部宣布,分3年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其中“新醫科”要求高校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有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理念,這也是“新醫科”建設的出發點。《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 (2015—2020年)》 提出要“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讓健康、養生知識走進課堂、走進教科書。這些國家方針政策對傳統醫學的課程建設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探索適應時代要求的傳統醫學課程建設思路。
瑤醫藥是瑤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防治疾病的實踐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由于瑤族本身沒有文字,長期以來瑤族醫藥主要依靠口傳心授、家族傳承和師帶徒的方式傳承,這種類型的傳承方式在臨床診療以及處方用藥等方面存在差異,給瑤醫藥的繼承和發展帶來極大困難[1]。為了傳承和發展瑤醫藥,廣西中醫藥大學2010年設立了瑤醫藥學院,并于2010年起獨立招收瑤醫學碩士研究生,2015年開始在醫學類本科專業中開設瑤醫藥選修課程。但由于教材教學內容特色不突出,課程內容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沒有突出培養重點,整個瑤醫藥系列課程缺乏精準性和針對性。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世居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等12 個。其中瑤族以養生長壽和善治疑難雜病見長,以百歲老人聞名于世。以巴馬瑤族為代表的養生之術和食療保健被世人稱之為“長壽秘訣”。瑤族民風淳樸,清·屠英在《肇床府志》記載瑤族,“耕作之暇,入山采藥,沿途行醫”。所以瑤醫大都是自己幫病人診病,自己采藥加工,自己配方發藥。醫藥相結合,醫藥不分家,行醫者必識藥,采藥者必懂醫,這是瑤醫藥文化最主要的特色[1],也蘊含了瑤醫藥“康養一體”的內涵。瑤族普遍長壽,主要歸功于瑤族善于康復養生和防治疾病,如瑤族龐桶藥浴中的“產后三泡”藥浴,特別針對婦女產后康復和兒童調理,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康養技能。瑤醫藥的“康養一體”模式大致地呈現出了全周期健康理念和分層次醫學的框架,與新醫科要求“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方向一致。
新醫科要求高校改革課程體系,圍繞(1)適應全周期健康服務。即將預防、治療和康養三階段進行整合,樹立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的概念和知識體系。(2)適應人工智能。要求醫學生接觸大數據,并且對大數據的特征有明確的認識,可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學手段,如網絡平臺、慕課平臺等。(3)適應精準醫學。除了開設與精準醫學相適應的新課程之外,也需要探討傳統課程中融入精準醫學的內容。因此我們思考的是,新醫科給予了民族醫學什么新要求,新目標?少數民族醫學與現代醫學、中醫學是否能有效融合交叉,并擦出真正的火花? 為此,我們通過對瑤醫藥的課程進行系列的頂層建設和改革,逐步構建以“康養一體”為目標的精準特色課程。
確定核心醫學理論對于民族醫學的挖掘至關重要。我們首先確定了瑤醫藥“盈虧平衡”的核心理論,圍繞核心理論,完善了三元和諧、諸病入脈、百體相寓、六行學說等框架理論。傳授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尊重事實就是、理論指導臨床的原則。瑤醫理論確立后,修訂本科生、研究生層次瑤醫藥課程的教學大綱,明確康養核心知識結構的教學比例,體現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精準要求,本科生偏重臨床應用,研究生偏重學科發展前沿。在全校醫學類本科生選修的《瑤醫藥學概論》和《瑤醫治道》這兩門課程有效借鑒了中、壯醫學的“天地人”整體的養生理念,在教學大綱中重點突出瑤醫藥“康養”形式豐富的授課內容,包括瑤醫的養生保健理論。在民族醫學的研究生中新增開設了《壯瑤族養生藥膳本草》《瑤醫特色療法》以及《民族藥學本草選讀》等課程,也明確了長壽康養課時在大綱中的比重。
瑤醫藥系列教材是瑤醫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要載體,為瑤醫藥人才培養提供重要保證,也是瑤醫藥學科體系建設成熟的重要標志。自瑤醫藥教育列入廣西中醫藥大學的教育發展規劃后,瑤醫藥學院已編寫完成了《瑤族醫學史》《瑤醫藥學概論》《瑤醫醫道綱紀》《瑤醫診道》《瑤醫生道》《瑤醫病道》《瑤醫治道》《瑤醫方道》《瑤醫藥道》《瑤醫打道》等11 門教材。這套系列教材具有系統性和銜接性;在此基礎上,逐步聽取社會各界的反饋意見,尤其是基層瑤醫醫師的意見,繼續不斷完善瑤醫藥教材建設,讓瑤醫藥教材趨于精準化和實用性。
在瑤醫藥康養課程建設中,不斷加入教學實踐課的比重,把野外瑤藥辨識、藥房辨識瑤藥飲片、瑤藥炮制實踐、瑤族養生飲品制作等實踐教學環節列入教學進程。恭城瑤族“端午藥市”的民間習俗流傳至今,恭城端午藥市期間均有草藥開市,特色瑤藥“虎、牛、鉆、風”類藥在此匯集自由交易,藥用植物種類豐富多樣[2]。瑤族端午藥市是瑤族醫藥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載體,教師在端午期間帶領學生到恭城端午藥市進行教學實踐,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瑤藥文化。在《壯瑤族養生藥膳本草》課程教學內容中,充分利用我校藥師山的優勢,安排研究生在校內辨識草藥的實踐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到金秀瑤醫醫院的“廣西壯瑤醫藥與醫養結合示范基地”進行教學實踐,讓學生親自上山采摘藥浴用瑤藥,親身體驗瑤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龐桶藥浴”康養技能的治療。
與時俱進,開展網絡課程平臺建設。目前已經初步建設了《瑤醫治道》《瑤醫藥學概論》及《瑤族針挑療法》等網絡課程,用微信掃碼或賬號登錄等方式對學生免費開放。網絡課程安排瑤醫藥專家在線答疑,保持與學生的互動,不斷引導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線上線下靈活教學。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導向,以案例分析為核心,結合網絡課程教學,引導學生的“以自我思考和需求為中心”的主動學習和創新能力,建設教師、學生雙主體教學,努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善學習、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瑤醫藥KAQ (知識、能力、質量)模式高級專業人才[3]。不定期開展瑤醫知識講座、中藥(壯瑤藥)培訓,野外辨識瑤藥培訓。同時,通過教材和網絡課程輔助,采用互動式教學、“法象”思維教學[5]、自主式學習以及趣味教學等多教學方法實踐探索,對單一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瑤醫藥學概論》理論課堂中,安排參觀瑤族醫藥展廳,了解瑤族醫藥文化;或安排“法象”思維辨識瑤藥教學,帶領學生在藥師山結合趣味教學進行“瑤藥歌訣”的傳授;在《瑤醫治道》課堂上,采用瑤醫目診教學手段,通過放大鏡和裂隙燈等教學工具,讓學生模擬病人,幫助他們邊體驗、邊學習瑤族康養知識。
學校不拘泥于學歷和職稱,邀請民間確有一技之長的醫師進高等院校做講座,深入挖掘民族醫藥[4]。廣西中醫藥大學在金秀瑤醫醫院建成了“廣西壯瑤醫藥與醫養結合示范基地”,成為瑤醫藥產學研結合的平臺。瑤醫藥專業團隊帶領研究生前往金秀、富川等民族醫院開展臨床實踐,引導學生參與瑤醫藥文化、長壽康養等相關領域進行科學研究。帶領學生尋訪瑤族民間名醫,密切瑤族民間康養傳承與高校教育結合,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增強瑤醫藥的文化滲透和民族情懷,促進民間傳承與現代教育有機結合。同時,學校派出瑤醫藥專業教師赴美國、馬來西亞等海外國家學習和交流,這充分體現了民族醫藥“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思路[6]。
新醫科,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要求,提出了從治療為主到兼具預防治療、康養的生命健康全周期醫學的新理念,開設了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等新專業。為此,我們以健康中國和新醫科建設為背景,瑤醫藥特色康養精準課程建設為突破口,緊扣學校辦學定位,圍繞建設瑤醫藥特色課程的精準性、針對性,最終確立以“康養一體”為導向的課程構建。
經過探索與實踐,建設了《瑤醫治道》《瑤醫藥學概論》《瑤醫特色療法》《壯瑤族養生藥膳本草》以及《民族藥學本草選讀》等課程,修訂了瑤醫本科和研究生教學大綱,完整編寫了瑤醫藥系列教材。瑤醫專業老師積極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申報大學生或研究生創新創業課題,學生參與瑤醫藥“康養一體”的課題研究和產品開發,如瑤茶、瑤藥灸、瑤山香囊等,在康養方面表現了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加強與醫院、康養企業、養老機構合作,搭建了協同育人的康養一體建設平臺。學校與金秀、恭城、灌陽等瑤族自治縣的多家瑤醫醫院或民族醫藥研究機構簽訂協同育人協議,與上海市、南寧市、賀州市、來賓市等多家康養企業、養老院、大中專院校等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學校每年派出教師和研究生奔赴協議實踐基地學習和交流,不僅加強了“產學研”瑤醫藥康養團隊建設,在互相幫扶中促進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
瑤醫藥專業團隊中的導師帶領研究生深入金秀、恭城、江華瑤族端午藥市,對瑤醫藥文化深入研究。利用各瑤族地區博物館參觀交流,以及在課程理論教學中穿插瑤醫藥文化展廳實地教學、瑤族地區實地采風、制作瑤族飲食養生習俗“打油茶”等,于點滴中不斷滲透瑤族的康養文化,不斷加強瑤醫情懷的培養。形成理論帶實踐,實踐促理論的良性循環,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民族情懷。
學校以“康養一體”為切入點,強力推進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結合,為加強瑤醫藥養生和大健康產業的探索和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廣西中醫藥大學于2015年建成的“瑤醫藥文化展廳”,實踐教學基地金秀瑤醫醫院于2018年建成的“瑤醫醫養結合示范基地”等,均體現了瑤醫藥人才培養與教學基地實踐的建設相結合,為地方的大健康產業服務的思路。通過示范基地、合作培養與社會服務互為促進,推動瑤醫藥高等教育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總之,瑤醫藥特色課程建設以構建“康養一體”的精準課程,以醫療、康復、養生的專業內容為主要切入點,不斷強化以瑤醫“康養”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助推“學科融合”“精準醫療”和瑤醫藥“康養”團隊建設的有機結合,不斷改革創新高等院校的民族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提升少數民族醫學的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