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潔宇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岳陽 414006)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主要就是引導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愛國主義精神,有著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紅色文化開展教育工作、引導工作,在紅色文化的熏陶和作用下促使大學生思想素質的進步,綜合素質的良好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對于紅色文化來講,屬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理論成果,可以將中國共產黨的崇高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等體現出來,是黨的初心與使命的重要表現。從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層面而言,將其應用在大學生的教育工作中,能夠起到一定的育人作用,使得大學生深切感受到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紅色文化中歷史人物、英雄事跡的影響,形成正確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撓的品質、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心,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文化內涵。
文化自信屬于民族、國家在文化方面的肯定、文化價值方面的認同,也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信心和決心,對于紅色文化來講,可以將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民主、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展現出來,其中承載著黨的光輝歷史,可以將黨與群眾的偉大成就彰顯出來,是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高校在教育工作領域中運用紅色文化來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能夠豐富其中的內容,為學生展現黨和人民在歷史發展階段的寶貴精神財富,在英雄人物、革命事跡的潛移默化影響下,使得學生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對黨的信心,同時還能在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增強愛國精神,有著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進而形成文化自信,成為新時期具有一定文化自信的青年團體[1]。
紅色文化具備一定的滲透性與深刻性特點,可以利用無形的意識和觀念對學生形成深入的影響,滿足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的教育需求。從文化自信的內涵層面而言,主要就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文化、革命文化等方面的自信,而紅色文化在其中屬于重要的部分,涵蓋的革命歷史元素很多,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與此同時,紅色文化還能夠彰顯出革命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奮斗過程中的思想,將其應用在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和良好思想作風,使其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準確的情感態度,有著準確的行為規范。與此同時,在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過程中,還能為學生宣傳有關的歷史自信、堅定的相關內涵,在培養學而生文化自信的同時,還能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贏得更多的契機,和時代發展之間相互適應、互相促進,滿足當前的教育工作基本要求[2]。
紅色文化中蘊含著很多能夠培養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責任感的教育內容,并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號召力,能夠激發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其文化自信心。高校在教育工作中開展紅色文化的相關教育工作,可以引導學生接觸到愛國主義文化、集體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形成一定的認同感,同時還能使得學生對文化的屬性、本質等形成準確了解,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同時,還能使其形成正確的三觀。尤其在為學生講解有關紅色文化的革命精神還有英雄事跡的時候,可以使得大學生形成相應的價值判斷,甚至還能有著人格的崇拜,在紅色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之下增強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為了可以將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期間的作用和優勢發揮出來,下面提出幾點教育工作的建議,旨在為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而提供幫助。
為更好地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在應用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與思政教育之間相互整合,按照思政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等,強化紅色文化在具體教育工作中的應用效果,通過思政教育期間的理想信念、傳統文化、革命歷史等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對紅色文化有著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增強認同感,使得學生自覺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在整合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工作期間,應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開展深入的紅色文化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借助紅色文化的魅力,營造良好的學生思想教育環境氛圍。在此期間,思政教師可以收集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和案例內容,打造課內外的活動,使得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深切、良好的感受紅色文化內涵,形成一定的文化自信[3]。
如思政教師在課內可以為學生提供紅色文化的英雄事跡,開展角色扮演的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英雄人物的內心情感、為國家人民奉獻的思想、勇敢戰爭的精神,使得學生形成對紅色文化中英雄人物的崇拜感,提升其文化自信。在思政課外的活動中,也可以將紅色文化當作是主題內容開展話劇活動、晚會活動、探討活動等,利用各種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知識、感受其中的思想內涵,在革命精神、愛國精神與英雄人物的影響下,增強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覺傳承文化的同時形成正確三觀,成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育中開展紅色文化的教育活動,應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自身的行為,有著一定的文化自信心,可以在自身生活和學習中養成良好習慣,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傳統的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工作中,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教育,為學生灌輸相關的歷史事件和相關的理論內容,缺少一定的實踐性。雖然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有著較為完整的體系,但是如果缺少實踐性的教育,很難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不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學生文化自信的發展也會受到不利影響。因此,在新時期的環境中高校應該重點將實踐教育和紅色文化之間相互整合,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生活特點、文化接受特點等,轉變知識灌輸的方式,積極開展實踐性的活動,在校園實踐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學習積極性、理解能力,有著深入的體會和感受,在形成情感共鳴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4]。
如高校可以按照學生的文化接受特點和興趣愛好特點等,在校園中設計紅色文化的學習和傳播的實踐活動,將紅色文化當作是主題開展社團的實踐活動,也可以進行紅歌比賽、知識競賽等,也可以組織學生探望抗戰的老兵,或者是到紅色遺址中進行參觀,邀請專家到學校中開展紅色文化講座活動等,在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中使得學生從多個角度和渠道接觸有關的紅色文化,對革命精神、愛國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同時感受到當前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現實生活和紅色文化中革命戰爭相互對比的情況下,直觀性地體會到紅色文化的精神,起到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良好作用[5]。
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應重視網絡技術的應用,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優勢更好的整合紅色文化的網絡資源,將網絡、新媒體平臺當作是載體,利用圖片的形式、視頻的形式為學生宣傳紅色文化,使得學生形成直觀并且深入的感受,更好地塑造三觀,增強文化自信。在采用網絡技術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該開拓更多的傳播資源與途徑,營造立體性、全面性、多元化的傳播環境氛圍,發揮網絡在學生文化自信培養期間的作用和價值,爭取可以在新時代的環境中以信息技術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工作,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6]。
如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發紅色教育網站平臺,開創微信公眾號,在其中為學生推送紅色文化教育影片、故事、圖片等,設計多元化的紅色文化教育板塊,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使得學生利用碎片時間、按照自身的興趣特點自主性的選擇紅色文化學習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相關的網絡平臺、教育載體的作用優勢。需要注意的是,網絡中充斥著很多不良的思想和觀念,如果不能合理管理和監控,很容易導致學生三觀受到影響,文化自信難以形成,因此,高校在利用網絡技術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重點監控網絡中的各種信息,使得學生可以接觸到良好的思想、觀念信息,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之下增強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自主性的辨別不良文化,促使學生思想素質的發展、道德品質的進步[7]。
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應重點將校園文化與紅色文化相互整合,使得紅色文化能夠以校園文化的形式展現,成為校園文化中較為重要的部分。首先,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應該確保對紅色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深層次的融入紅色文化,例如:按照大學生的特點合理選擇具有趣味性的紅色文化內容建設校園文化,鼓勵大學生參與紅色校園文化建設中,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還能從根本上增強其文化自信。在集體活動中也應該重點營造紅色校園文化,尤其是社團活動、問題活動等,都可以融入紅色文化,使得學生全方位接觸到紅色文化,受到一定的感染,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其次,對于校園文化來講,占據學生的思想空間,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所以高校應重點建設紅色校園文化,在班級中設置紅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圖片、信息,在校園中張貼紅色文化字報,利用校園廣播進行宣傳教育,在宿舍環境和食堂環境中也應該積極設置紅色文化的信息,使得學生在良好的紅色校園文化中受到影響,增強文化自豪感的同時,提升文化自信[8]。
家庭教育屬于大學生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家長的言行舉止、教育對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也應該著重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在家長的幫助下增強學生文化自信。首先,應該為家長宣傳有關的紅色文化,使得家長可以全面了解到紅色文化在學生三觀形成、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自覺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以身作則宣傳并且弘揚革命精神、愛國精神,營造較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氛圍,使得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學習紅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其次,高校應該和家長之間相互合作,階段性的在校園中開展家?;顒?,在家庭和學校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共同培養學生的紅色文化自豪感、自信心。
綜上所述,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工作領域中應用和滲透紅色文化,不僅能夠拓寬文化自信的培養渠道和路徑,還能不斷優化育人機制與育人模式,是促使大學生文化資信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紅色文化的應用和滲透,完善其中的育人模式和體系,充分彰顯出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