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璐
(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
高中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在于立德樹人,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觀察世界、理解世界和認識世界的能力,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力求構建學科邏輯和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1]。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時政素材資源的應用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時政知識,拓展政治視野,更能夠有效地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素材指:“沒有經過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文獻材料?!盵2]時政素材作為素材的基本形態之一,表明有一般意義上素材的共性,但也有其個性。時事素材內容豐富、種類眾多,但該文主要是指為教學服務的時事課程資源素材。所以,時事課程資源素材是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能夠直接成為教學內容或支持課程有效進行的新近發生的事實報道。
時新性強是時政素材資源的顯著特征。“時”和“新”是時事政治的兩大核心特征,與高中政治課的時效性特征相一致。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所利用到的時政素材資源一定要凸顯時效性,如果內容過于陳舊,就會與現實脫節,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太顯著。新近的時政素材資源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能夠更為理想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從時間維度看,時政素材必須是鮮活的、時新的而不是陳舊的。
內容廣泛復雜性是時政素材資源的鮮明特色。當下所發生的時政事件并不是單一的,它是諸多要素的復雜組合。時政素材資源的復雜性首先體現在它必須涵蓋多種要素,比如,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和結果。其次時政素材資源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同時時政事件往往是國內要聞和國際大事相互交織、錯綜復雜。最后時政事件發生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對時政事件的認識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過度解讀,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特殊與普遍相統一的適度原則。
呈現方式靈活性是時政素材資源的又一特色。時政素材資源種類眾多,應用時不僅要把握它的時效性和復雜性,而且在方式上要求靈活性和創造性。時政素材資源在內容的選擇上可以根據教師對素材的分析能力去選擇,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去選擇,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去選擇。在運用時可以大膽一點,不拘于現有的形式,采取領異標新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高中政治課是一門凸顯綜合性、實踐性和時代性的課程。時政素材資源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具有時新性、教育性等特點。因此,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時政素材資源,對煥發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時效性、拓展學生知識面等具有重要意義。
時政素材資源有利于彌補高中政治課本的滯后性,豐富教學內容。我國對政治教材的編訂有著嚴格的標準和審核,它體現國家對基礎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教材一旦編訂后就具有相對連續性和穩定性的特點。政治學科與時代發展緊密聯系,經濟社會處于發展狀態,而教材處于相對穩定的靜止狀態,因而可能會出現部分內容滯后于社會發展的情況,難以及時反映現實實際。而時政素材資源來源于現實生活,是所謂鮮活的知識最直接有效地來源途徑,將時政素材資源整合融入高中政治課中也是新教材觀的必然要求。
時政素材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首先,高中政治課是涵蓋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課程,所以高中政治課理論性強、概念和原理較多,學習起來比較抽象和枯燥。其次,教材中的部分理論與現實社會相脫節,學生無法提起學習興趣。個別學生對政治課的認同程度不高,他們認為不需要投入過多的精力去學習,死記硬背完全可以應付考試。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削弱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鮮活的時政素材資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時事熱點相結合,且滿足高中生求新欲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采用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時政素材資源有利于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塑造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勇于承擔民族復興使命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需要提高學生關注社會的自覺性。時政素材資源內容廣泛,其知識性和綜合性是其他課程資源無法比擬的,將時政素材資源嵌入高中政治課中,有利于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時政素材資源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3]。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時政素材資源,能使學生及時了解國內國際的重大時政事件,開闊學生的政治視野。在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時事熱點進行全面的分析、解讀,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看世界,不能被亂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是端起歷史規律的望遠鏡去細心觀望?!盵4]因此,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時政素材資源,是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
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時政素材資源,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是時政素材資源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的基本規范和要求。
時政素材資源的應用要堅持適切性原則。時政素材資源的內容豐富,盡管如此,但并不是所有時政素材都適用于政治課教學。行文中政治課中運用時政素材資源時,需要遵循適切性原則。應用前在良莠不齊的時政素材資源中選出一些具有時新性、教育性和說服力強的時政素材資源,避免盲目運用時政素材資源。堅持適切性原則不僅體現在時政素材資源的選擇上,也體現在素材的應用中。教師在應用時政素材資源時要充分了解學情、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熟悉教材結構和具體內容,要清晰界定教學重難點,要找準時政素材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恰到好處地把時政素材資源應用到政治課中,充分發揮時政素材資源在中學政治課中的價值。
時政素材資源的應用要堅持教育性原則。“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進行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盵5]因此,高中政治課要注重學生的德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盵6]高中政治課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是因為它是中學階段德育的主戰場。時政素材資源貼近學生生活,有著明顯的是非標準和價值取向,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時政素材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持教育性原則,選取符合教育目標要求的時政素材資源。在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上教師可以選擇 “偉大抗疫精神”“工匠精神”“民族精神”等事例,以正面的情感感染學生。同時,也可選用正、反對立的時政素材資源能讓學生學會思考、明辨是非,進而充分發揮時政素材資源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講授《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時,教師可以選取最新時政熱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通過學習總書記的講話,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實現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時政素材資源的應用要堅持時效性原則。政治教材具有相對連續性和穩定性的特征,但政治學科畢竟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當今社會發展迅猛,知識更新快,這就要求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及時關注時事熱點,認真解讀其內涵,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其包含的理論知識。時政素材資源豐富多樣,在應用中結合教學所需選用時效性較強、鮮活生動的時政素材資源有助于彌補課本內容的滯后性,豐富教學內容。時政素材資源的應用要堅持針對性原則。時政素材資源內容廣泛復雜、種類眾多,教師在選取時要注意有的放矢,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的理論知識選取與之最契合的時政素材資源,符合教材知識的時政素材資源才是教學真正所需。針對性原則的具體運用表現在要準確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教學需要,選擇最恰當的時政素材資源,通過教師生動地講和學生主動地學,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運用和選取上突出針對性才能更好地發揮時政素材資源的教學價值。
教師要講好一節課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還要有教授專業知識的能力。教師為了豐富學生的想象,增強學生的記憶,通常需要有效整合各類課程資源,將一些抽象的知識,經過自己的摸索、整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時政素材資源具有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獨特優勢,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時政素材資源,還應講求一定的策略,這些策略是應用時政素材資源的方法和技巧。
捕捉最新時政素材資源,導入新課。新穎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而時政素材資源具有時新性、生動形象等特點,具有足夠吸引學生眼球的魅力,因而在課堂中以最新的時政熱點為話題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煥發課堂活力,為教學有效有序進行奠定良好基礎。正因為時政素材資源具有以上優點,成為政治教師作為課堂導入的重要素材之一。時政素材資源的導入新課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主要有時政新聞圖片導入、視頻導入、時政新聞講述導入等方式。
尋找時政素材資源與教材內容的結合點,論證知識。時政素材資源內容廣泛、呈現方式靈活,在選取時教師應該找到其與教材內容的結合點,通過對時政素材資源的了解和解讀間接或直接地學習理論知識。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時政素材資源并不要求把時政事件一字不落的完整講述,而是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整合關鍵部分,論證知識點。
利用時政素材資源闡述簡單知識。政治教材內容并不都是深奧難懂的,在教材編訂過程中會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從簡到難編訂教材內容,滿足不同層次學生使用的需要。對于簡單的內容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學習,教師可以利用相應的時政素材資源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點,幫助學生更加輕易地掌握教材內容,加深對簡單知識點的記憶。
利用時政素材資源突破重、難點。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些內容理論性強,比較晦澀難明,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需要恰當利用時政素材資源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生活化和大眾化,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時政素材資源可以將抽象理論具體化,激發學生求知欲,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利用時政素材資源創設情境,升華情感。情境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或情境為載體、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加以引導,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各種情境,使學生置身其中,對培養學生情感、發展想象力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例如,在講《經濟生活》第一課《神奇的貨幣》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商品交換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行角色模擬。通過這樣一個情境再現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這節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點。在講《文化生活》之《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自由分組,在課余時間準備一個小節目或者搜集反映自己家鄉文化的圖片、視頻等,通過欣賞奇光異彩的文化和分析討論,感受世界文化多樣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借此,可以讓學生主動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自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中華文化的傳播使者。
利用時政素材資源復習鞏固理論知識。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這就說明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課堂學習,更要注重課后復習。因此,教師需要布置適當的課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學生也要自主自覺地定期復習與自測。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選取幾個時政材料和提取幾個針對性問題對該節課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也可以在作業布置環節中應用時政素材資源,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在高中政治課中應用時政素材資源是素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高中新課改的需要,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高中政治課中教師應適當地開發和利用時政素材資源,充分發揮時政素材資源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