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科 楊俊
【摘 要】本文基于時代新人視閾論述高校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養,從知、情、意、行的維度提出以認知教育為基礎講好“什么是擔當”、以情感化育為重點揭示“為什么擔當”、以意志塑造為關鍵說清“怎么樣擔當”、以實踐錘煉為核心點明“如何去擔當”等措施,促使大學生真正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時代新人 高校 大學生 擔當精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044-03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高校作為培養有志青年的重要陣地,應重視自身培養時代新人的責任,把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大學生作為堅定的使命,為國家的建設輸送人才,助力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擔當精神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把握,以引導時代新人大學生達成情感內化與實踐外化的統一,實現情感認同向行為實踐的轉化,從而促進擔當精神的形成和固化。
一、以認知教育為基礎,講好“什么是擔當”
認知是人們認識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是情感的基礎和行為的先導。加強認知教育是擔當精神培養系統的基礎,筑牢認知,情感才不至于偏移,行為才不會離軌。高校應統籌好教育資源,通過挖掘歷史素材講清擔當精神的內涵、結合時代特征引導擔當精神的價值認知、借助思政課程傳達擔當精神的要旨等,講好“什么是擔當”。
(一)挖掘歷史素材講清擔當精神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擔當精神古已有之,其是中華民族蓬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源泉,是鐫刻在中華兒女血脈中的優秀基因。因此,高校應借由國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挖掘中華五千載文明中包含擔當精神的元素和素材,以生動鮮活的例子闡述擔當精神的本質,以仁人志士的事跡詮釋擔當精神的內涵。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愿,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等都是對擔當精神最生動的詮釋,以歷史素材涵養青年大學生的擔當精神,既延展了教材的廣度,也提高了教學的效度,更增加了學生對擔當精神理解的深度。
(二)結合時代特征引導擔當精神的價值認知
在不同時代,擔當精神的表現形式都有其特殊性,但其內涵歷久彌新,具有相對穩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提出了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要求。因此,高校應結合時代特征引導大學生群體對擔當精神的價值認知,闡明具有時代意義的擔當精神的內涵。首先,必須結合時代闡明時代新人的含義以及擔當精神的時代內涵。應讓青年大學生知悉時代新人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群體,且大學生群體也包含在內,而擔當精神的時代內涵便是時代新人擔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其次,必須結合時代引導大學生重視擔當精神的價值。在品德維度上,擔當作為一種優秀品質,一直被社會所肯定和贊揚,是否具備擔當精神是檢驗黨員以及大學生群體在思想道德上合格與否的重要標準;在時代維度上,新時代極力呼喚青年群體的擔當精神,因為時代新人需要擔當民族復興的大任,其對擔當精神的踐行關乎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結合時代特征施以教育有利于深化青年大學生對擔當精神的認知,明晰時代的召喚,實現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的同向同行。
(三)借助思政課程傳達擔當精神的要旨
高校思政課是培養大學生擔當精神的重要陣地,高校應借助思政課程傳達擔當精神的要旨。首先,把擔當精神的培養納入思政課程體系,將擔當精神的培養作為思政課程的重要內容,并加強相關的理論研究和科學闡釋,豐富和優化相關教材和書籍,促進擔當精神的培養教育覆蓋全高校。其次,聘請專業的教授講解擔當精神,以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增進培養的效度,通過優質的課堂激發大學生了解和學習擔當精神的興趣,強化其對擔當精神的認知。再次,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開拓思政課程的第二課堂,通過展現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以提高擔當精神認知教育的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以情感化育為重點,揭示“為什么擔當”
情感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較復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情感化育是擔當精神培養系統的重點,情感認同既能化作實踐的動力,又是維持行為保持長期性和穩定性的關鍵。高校應營造強烈的擔當情感認同氛圍,激發大學生踐行擔當精神的動力,同時通過建立完善的評價、獎勵保障機制優化大學生踐行擔當精神后的情感體驗,從而維持大學生踐行擔當精神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以揭示“為什么擔當”。
(一)營造強烈的擔當情感認同氛圍
氛圍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和行為,高校應通過營造強烈的擔當氛圍,增強大學生對擔當的情感認同。首先,把擔當精神融入校園文化。通過創辦擔當精神文化角、舉辦擔當精神演講比賽、選舉校園“擔當之星”等措施營造校園擔當氛圍,加深大學生對擔當精神的重視和認可。其次,通過校園的廣播、投屏以及網絡等宣傳平臺弘揚擔當精神、贊揚擔當事跡,讓贊揚擔當、踐行擔當在校園內蔚然成風,以此增強大學生對擔當的情感認同。再者,可充分利用擔當英雄的事跡來感化學生,讓學生從眾多先賢為國家擔當的實踐中,以先賢為榜樣,找到個人擔當與國家建設的結合點,在學習和模仿中強化自身對擔當精神的認同感,深化對“為什么擔當”這一問題的理解。
(二)建立完善的評價、獎勵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的建立能有效維持大學生踐行擔當精神的行為,因此高校應建立完善的擔當精神評價和獎勵保障機制,以優化學生的踐行情感體驗,從而增強情感認同。首先,把擔當精神測評納入評價體系,將其作為考核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以評價引導大學生群體的情感認同。其次,高校要鼓勵并獎勵積極踐行擔當精神的行為。對積極踐行擔當精神的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可設立“擔當之星”稱號對其進行表彰,并號召研究生群體以其為榜樣,同時給予一定的獎品或金錢獎勵,由此促進“人人重視擔當,人人認同擔當”校園風氣的形成,以維持大學生踐行擔當精神的積極性。
三、以意志塑造為關鍵,說清“怎么樣擔當”
意志是人自覺地調節自身的行動,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意志塑造是擔當精神培養系統的關鍵,意志代表著一種心理傾向,如果方向明確且意志堅定,那么踐行也將水到渠成。高校應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擔當意志,讓其有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決心,同時通過多重教育途徑堅定大學生群體的擔當意志,使其成為堅定的實現民族復興的擔當者,以此說清“怎么樣擔當”。
(一)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擔當意志
意志關乎方向問題,因此高校應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擔當意志。首先,必須引導大學生堅信中華民族定能實現偉大復興的意志。在新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的擔當便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只有堅定地相信中國夢,相信中國共產黨,相信共產主義,大學生群體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成為祖國的建設者,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擔當者,成為時代的奮斗者。其次,必須引導大學生樹立為民族謀復興的擔當意志。時代對時代新人委以重任,因此要引導作為時代新人的大學生群體接過時代接力棒,明確自身的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積極投身建設祖國的實踐。再者,必須引導大學生樹立將個人利益和國家的、民族的和人民的利益相結合的擔當意志。讓青年大學生群體知悉為國家、民族和人民做事,就是在為自己做事,建設祖國,也是在建設自己,將利己轉化為利國家、利民族、利人民。同時,倡導他們樹立甘于奉獻、為人民服務的擔當意識,在新時代背景下,勇擔責任,依靠自身的學識和本領,為時代負重前行,在擔當中實現人生價值,書寫人生華章。
(二)通過多重教育途徑堅定大學生的擔當意志
堅定的意志是維持實踐長久性的關鍵,因此高校應通過一定的教育和訓練來堅定大學生群體的擔當意志。首先,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教導他們在順境中能堅守初心、戒驕戒躁,在逆境下能不畏險阻、砥礪前行,客觀看待國家的強弱、民族的興衰、世事的變遷、人生的沉浮,始終保持堅韌穩定的擔當精神和復興國家之志,與祖國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其次,將勞動教育與意志磨煉相結合,讓大學生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培育面對困境的韌勁,經過環境和實踐的磨礪,培養出鋼一般的堅定和鐵一般的意志。再次,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積極宣揚擔當英雄的光輝形象和堅韌不屈的意志,由此激勵大學生群體注重自身堅強意志的錘煉,深刻體會“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四、以實踐錘煉為核心,點明“如何去擔當”
實踐是人們有意識地改造社會的活動。實踐錘煉是擔當精神培養系統的核心,對擔當的認知、情感認同以及堅定的擔當意志最終都需要落實到實踐上。積極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為實踐提供動力,同時實踐也會反作用于這三者,青年大學生通過實踐的錘煉,使認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強化,意志得以固化。因此,高校應拓寬大學生踐行擔當精神的渠道,完善踐行擔當的支持政策,加強就業引導,為大學生群體點明“如何去擔當”。
(一)拓寬踐行擔當精神的渠道
拓寬實踐渠道是使大學生得到實踐鍛煉機會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應積極拓寬大學生踐行擔當精神的渠道。首先,高校應在開設與擔當相關理論課的同時,增設擔當實踐課。實踐課可以與社會和學生社團合作,如通過開展清掃社區、慰問老人、捐贈衣物和書籍等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學生在錘煉擔當踐行能力的同時,彰顯其奉獻社會的責任。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社會歷史文化資源,在傳承當地文化的過程中培育大學生的擔當精神。當地紅色文化豐富的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做一名紅色文化歷史的講解員,以擔當弘揚紅色文化的責任;位于民族地區的高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民族文化調研,有效地傳承和保護當地優秀的民族文化,以擔起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責任。再次,高校應積極落實幫扶政策。可以派送大學生去支教,助力當地教育的發展;或者組織大學生去鄉村調研并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擔當實踐平臺。
(二)完善踐行擔當的支持政策
政策支持是擔當實踐得以有效展開的重要保障,高校需要完善踐行擔當的支持政策。首先,高校應將擔當精神的培養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推進擔當精神的評價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進踐行擔當的行為納入學生實踐學分認定標準中。其次,為踐行擔當的實踐活動提供資源支持。(下轉第65頁)(上接第45頁)加大對擔當精神培養的投入,設立與擔當相關的課題讓學生申報,為擔當實踐活動提供專門的資金支持,配置優秀的指導教師。再次,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為踐行擔當的優秀個人提供支持。如向積極擔當并為社會或學校做出較大貢獻的個人給予評獎評優傾斜、免除研究生筆試等,激勵大學生積極踐行擔當實踐。
(三)加強就業創業指導教育
“祖國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是時代新人對擔當精神的最好詮釋,因此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教育,引導大學生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首先,高校要引導學生關注祖國的發展,服從祖國的安排,鼓勵學生學成歸來后去建設西部,振興落后地區。告知學生時代新人理應志在四方,金子需要在正確的地方發光,無論在祖國的哪個地方都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其次,為支援落后地區、扎根鄉村的畢業生提供支持和保障,如給予前往支教時長滿一年的本科生保送研究生資格,給予建設西部地區的大學生人才引進獎勵等。再次,加大優秀擔當畢業生的推薦力度,推薦甘于奉獻、樂于擔當的優秀學子繼續深造學習,培養更具時代競爭力的時代新人。
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已然成為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施行培養的關鍵便是實現大學生在擔當精神“知情意行”四個層面上的有效聯動,以認知明確方向,以情感催生動機,以意志維持信念,以行動促進內化,由此方能有效促進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形成和固化,使其成為知擔當、喜擔當、愿擔當、能擔當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蘭涵旗,余斌.從“知情意行”維度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注: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主體意識培育體系構建研究”(2020MSZ047);2021年廣西師范大學廣西研究生創新項目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時代新人視域下民族地區研究生擔當精神培育體系構建研究”(XJGY2021007)
【作者簡介】黃旭科(1990— ),男,河南焦作人,理學碩士,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團委書記,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楊 俊(1996— ),男,廣西南寧人,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