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麗
(河南省蘭考縣中心醫院 產科, 河南 蘭考475300)
剖宮產瘢痕妊娠是特殊部位的異位妊娠, 是剖宮產術后嚴重的遠期并發癥, 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但多認為與人工流產史、 子宮切口部位、 剖宮產次數等有關[1]。 隨著輔助生育技術和剖宮產率的不斷升高, 剖宮產瘢痕妊娠發病率也呈明顯升高趨勢[2]。 目前, 臨床對于剖宮產瘢痕妊娠尚無統一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手術、 藥物及介入治療等, 其目的在于清除病灶, 終止妊娠, 盡可能地減少對患者傷害[3]。 經陰道病灶切除術是近年來新興起的手術方式, 在臨床治療子宮瘢痕妊娠方面具有一定優勢[4]。 鑒于此,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經陰道病灶切除聯合子宮修補術對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 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29 例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的臨床資料, 13 例采用甲氨蝶呤化療聯合清宮術治療的患者納入對照組, 16 例采用經陰道病灶切除聯合子宮修補術治療的患者納入觀察組。 對照組年齡23~44 歲, 平均 (34.23 ± 3.48) 歲; 距上次剖宮產時間1 ~8年, 平均 (4.17 ± 2.12) 年。 觀察組年齡23 ~45 歲, 平均(34.46 ± 3.74) 歲; 距上次剖宮產時間0.5 ~8 年, 平均 (4.14± 2.08) 年。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經超聲檢查確診; ②有剖宮產史;③妊娠后陰道不規則流血, 宮頸形態正常; ④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 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 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 ③嚴重糖尿病、 高血壓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甲氨蝶呤化療聯合清宮術治療。 局麻后, 采用改良Seldinger 技術對右股動脈進行穿刺, 將4 F 動脈鞘導入, 插入4 F 動脈導管, 行雙側髂內動脈、 卵巢動脈、子宮動脈造影及介入化療, 在雙側子宮動脈置管并進行血管造影, 在雙側子宮動脈內注入甲氨蝶呤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0854, 規格5 mg) 40 mg, 采用慶大霉素4 萬U、 明膠海綿10 粒對雙側子宮動脈進行栓塞, 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認子宮動脈閉塞, 72 h 后在超聲監測下行清宮術。 觀察組采用經陰道病灶切除聯合子宮修補術治療: 硬腰聯合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排空膀胱, 暴露宮頸, 下拉宮頸前唇, 在膀胱頸間隙注入垂體后葉素6 IU +生理鹽水20 mL, 分離膀胱宮頸間隙, 上推膀胱至膀胱腹膜反折處, 暴露子宮峽部, 橫行切開病灶表面菲薄的肌層, 將妊娠組織徹底清除, 橫向梭形修剪病灶處瘢痕組織, 直至見到正常組織, 探條自宮頸外口置入至宮腔, 探條引導下以2-0 可吸收縫線連續鎖扣縫合子宮切口肌層, 褥式縫合子宮切口漿膜層, 陰道黏膜采用2-0可吸收縫線連續鎖扣縫合。
1.4 評價指標①比較兩組的相關手術指標, 包括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 ②比較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 包括月經復潮時間、 住院時間、 血清β-hCG 轉陰時間。 ③比較兩組的并發癥(膀胱陰道瘺、 感染、 陰道血腫) 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相關手術指標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 (P <0.05), 但兩組的手術時間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相關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的相關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 (min) 術中出血量 (mL)觀察組 16 32.54±6.38 38.53±11.45對照組 13 28.53±11.42 84.68±13.47 t 1.196 9.977 P 0.242 0.000
2.2 術后恢復情況觀察組的住院時間、 血清β-hCG 轉陰時間及月經復潮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d)

表2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d)
組別 n 住院時間 血清β-hCG 轉陰時間 月經復潮時間觀察組 16 4.42±1.98 15.21±5.43 36.34±8.02對照組 13 9.42±2.12 26.21±6.65 49.68±9.78 t 6.553 4.908 4.039 P 0.000 0.000 0.000
2.3 術后并發癥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剖宮產瘢痕妊娠多因剖宮產切口縫合不當、 切口炎癥、 子宮肌層未嚴格對齊等形成瘢痕間隙, 在妊娠時孕囊著床于瘢痕處[5]。 臨床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方法較多, 經陰道子宮瘢痕病灶切除聯合子宮修補術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 該術式從陰道進入宮腔進行病灶切除, 并可修復子宮疤痕, 創傷較小[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 月經復潮時間、 血清β-hCG 轉陰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 <0.05),而兩組的手術時間、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表明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采用經陰道病灶切除聯合子宮修補術創傷較小, 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且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在于: 雙側子宮動脈栓塞加上甲氨蝶呤局部灌注結合清宮術治療雖有一定效果, 但介入治療后需根據患者的血清βhCG 情況及子宮肌層厚度進行清宮術, 有大出血的風險[7]。 經陰道病灶切除聯合子宮修補術無需進行開腹或打孔, 僅需將患者的膀胱腹膜反折打開, 在術中將患者的子宮下段充分暴露,于直視下將剖宮產瘢痕部位打開并將孕囊蛻膜等組織完整取出, 病灶切除較為徹底, 且術中出血量較少。 因無皮膚切口,手術創傷較小, 對患者機體的影響較小, 利于患者術后恢復[8]。同時, 該術式不受妊娠組織生長方式、 子宮瘢痕部位肌層厚度的影響。 該術式還可有效促進血清β-hCG 水平下降, 并對剖宮產的瘢痕缺陷進行修補, 減少再次出現剖宮產瘢痕妊娠的風險。 此外, 經陰道病灶切除聯合子宮修補術對設備、 手術器械并無特殊要求, 適合在基層醫院廣泛開展。
綜上所述, 經陰道病灶切除聯合子宮修補術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的創傷較小, 利于術后恢復, 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