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鄭 媚,張 鑫,黃 智,李隆威,曾小云△
(廣西醫科大學:1.研究生院;2.教務處,廣西 南寧 530021)
目前,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是當前醫療衛生領域面臨的主要矛盾,而醫學人才隊伍建設則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點。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有機銜接,為培養高層次臨床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1]。本文通過調查分析廣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培養過程的綜合滿意度,并就各項影響因子滿意度進行探討,為改善管理和提高培養質量提供依據,促進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2]。
1.1調查對象 廣西醫科大學2016、2017、2018級1 600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共發放調查問卷1 6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439份,問卷有效率為89.9%。
1.2方法 本文以醫學教育環境測量工具(DREEM量表)為基礎,結合文獻研究形成適合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的調查問卷,了解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培養過程的滿意度。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和培養過程滿意度兩部分。該問卷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分法,最低分為1分,最高分為5分,評分越高表示學生認為該題目所表示的程度越高。培養過程滿意度調查主要是在量表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研究與專家咨詢確定了37個觀測變量(表1),37個觀測變量基本涵蓋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關鍵事件的評價指標,包括對政治思想、教學、科研、臨床實踐及生活等多個方面的評價。通過對37個觀測變量進行因子分析,計算培養過程滿意度得分,綜合評價培養過程滿意度水平并提出改進措施。

表1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所培養過程滿意度影響因素指標體系
1.3統計學處理 運用Epidata3.1 和SPSS20.0統計軟件對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年級、入學方式等基本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基于因子分析綜合評價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培養過程的總體滿意度。
2.1調查對象人口學基本信息 本次調查對象中2015級的學生有322人(22.38%),2016級 535人(37.18%),2017級580人(40.44%)。其中男生686人(47.67%),女生753人(52.33%)。<25歲613人(42.60%),25~<30歲771人(53.58%),30~<35歲47人(3.27%),>36歲8人(0.56%)。通過普通招考入學966人(67.13%),推免入學82人(5.70%),長學制學生391人(27.17%)。
2.2培養過程滿意度的因子分析
2.2.1提取公因子 KMO檢驗統計量值為0.973,大于0.7;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統計量值為74 818.704,P<0.000。提取公因子使用主成分分析,前4個因子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達80.15%。見表2。

表2 解釋的總方差
2.2.2因子的命名和解釋 為使原始變量更具解釋性,本研究采取方差極大正交旋轉法對原始載荷成分矩陣進行因子旋轉,根據旋轉成分矩陣對公因子進行命名。因子1在變量X1、X2、X3、X4、X5、X7、X8、X9、X10、X11上載荷較大,該因子旨在通過課程安排、學習情況衡量學生對培養過程的滿意度,可命名為課程培養(F1);因子2在變量X12、X26、X30、X31、X32、X33、X34、X35、X36、X37上載荷較大,該因子反映了導師個人學術水平、對學生的指導和關注對學生培養過程滿意度的影響,將其命名為導師影響(F2);因子3在變量X6、X22、X23、X24、X25、X27、X28、X29上載荷較大,從科研平臺、資源、氛圍等衡量培養過程滿意度,將其命名為科研條件(F3);因子4在變量X13、X14、X15、X16、X17、X18、X19、X20上載荷較大,該因子旨在通過實踐(實習)過程的條件、指導測量培養過程的滿意度,命名為實踐過程培養(F4)。
2.2.3培養過程滿意度綜合評價 采用回歸方法得出各成分的得分系數矩陣(表3)。據此得出四個公因子的得分函數為:
F1=0.146X1+0.154X2+0.156X3+…-0.005X36-0.006X37
F2=-0.012X1-0.005 X2-0.005X3+…+0.121X36+0.119X37
F3=-0.037 X1-0.046X2-0.053X3+…-0.021X36-0.024X37
F4=0.052X1-0.058X2-0.058X3+…-0.032X36-0.023X37
計算得出4 個公因子綜合得分(滿分為5),課程培養(F1)得分為1.94,導師影響(F2)得分為3.78,科研條件(F3)得分為1.6,實踐過程培養(F4)得分為2.51。按滿意度綜合得分高低排序依次為導師影響、實踐過程培養、課程培養、科研條件。得分在3分以上的僅有一個公因子,說明在培養過程中科研條件、實踐過程培養及科研條件仍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據成分得分協方差矩陣圖知,不相關因子的協方差為0.00,故本文研究的4個公共因子無相關性。見表4。

表3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續表3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表4 成分得分協方差矩陣
為準確反映培養過程綜合水平,分別將4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各公因子權重,得到培養過程綜合得分公式:F=0.24/0.8F1+0.24/0.8F2+0.17/0.8F3+0.15/0.8F4。經計算,得到培養過程綜合滿意度的平均得分為2.516,轉換為百分率,即為50.4%。
3.1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修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培養過程的綜合滿意度較低,僅為50.4%。我國2014年開始推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銜接,臨床培養按照統一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進行。與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相比,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教育體系、培養目標、培養方式上均有較大的差異。但學校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往往是在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做調整,認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多數時間在臨床輪轉,因此未制訂出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培養方案。而醫院研究生管理部門的管理重點是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輪轉的管理與考核,加之導師疏于對學生的指導,三方培養主體的缺位與錯位造成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培養過程的滿意度不高[3]。在后期管理中,醫學院校應明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定位和培養目標,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深化醫、教協同,制訂出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特點相符的培養方案,既注重技能的培訓,又著力提升其理論與科研水平,為社會輸送高質量醫學人才。
3.2優化課程體系,完善教育管理模式 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課程培養的滿意度僅為1.94。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多數時間在臨床輪轉,理論課程的學習時間較少、任務較重,因此,對課程的時間安排、學習形式、課程效率往往要求較高。同時,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重點是培養臨床工作、臨床科研能力強的醫學人才,因此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課程與實踐的結合度、課程與科研的結合度要求也較高。但當前的課程體系中未充分考慮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際需求,對于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2種學位類型研究生的培養在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上區分不明顯,采取粗放式、“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導致課程培養滿意度不高。因此要解決此問題,必須要創新教育理念、整合教學資源、完善教育管理模式,提升課程效率[4],需對課程體系建設進行通盤考慮,統一規劃和系統建設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同時應有針對性地加強前沿專業知識和臨床研究方法的培養[5]??山Y合學校實際合理利用全國醫科院校研究生院聯盟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課程資源,探索構建新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方式,采取集中面授、線上教學、專題講座、自主學習等方式相結合,探索創新教學模式[6],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構建,逐步形成較為科學合理的、適應各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的課程體系[7]。
3.3加強科研訓練,搭建交流平臺 在科研條件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滿意度僅為1.6,是所有因子中滿意度最低的因素。專業學位碩士生導師臨床工作較為繁重、科研經費與課題相對較少等問題導致專業學位研究生可獲得的科研資源有限。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訓練與操作多以學長“傳、幫、帶”的形式開展,由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對部分科研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該種形式不僅在實驗操作上存在安全隱患,在實驗數據的處理及論文的撰寫與規范上還存在一定的學術風險[8]。由此,醫學院校應加強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訓練及考核管理,要求掌握系統規范的實驗方法,定期開展小組討論或小講座,交流實驗心得,探討實驗中發現的問題。對畢業論文的撰寫實行全過程考核,對開題報告、中期匯報、論文答辯等進行量化評分,引導其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鼓勵導師所在科室積極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彌補本專業學習時間不足的問題,培養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的問題意識,提高科研素養[9]。
3.4突出專業特點,強化導師指導 導師評價在培養過程中滿意度較高,這與該校近年來不斷地完善導師遴選機制,加強導師考核管理有關。該校改變了單獨評定導師資格的做法,導師資格及招生審核一年一審,形成動態的進入與退出機制。同時,強調學術學位導師和專業學位導師的分類選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要求必須具備相應領域的執業資格證書,同時側重從業年限和臨床技能水平的要求,與學術型碩士生導師相比,弱化了課題及科研經費要求。因此,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導師認可度較高。但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輪轉是通科培養的方式,而其導師多為某一專業的專家,在某一學科工作,且工作重心多放在臨床工作,易疏于對研究方法的指導[10],研究生在其他科室輪轉時也脫離了導師的指導和管理[11]。由此,在后續管理中,醫學院校仍需不斷完善導師遴選機制,同時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依據不同專業的個性分類制定不同長度的輪轉時間,突出專業特點,強化導師指導,滿足不同專業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特殊性的需要[12]。
3.5加大經費投入,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待遇 本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實踐(實習)過程條件中的補助津貼這一變量的滿意度極低。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具有雙重身份(研究生和住培學員),接受雙重管理(教育系統和衛生系統),由于政策銜接不到位,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待遇方面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住培學員國家財政每年補助3萬元,自治區財政每年補助1萬元,但是研究生未納入國家住培系統中,因此無此項補助,僅有學校每月下發給學員的600元生活補助,學員經濟壓力較大。在后期管理中,應加大經費投入,進一步完善校院兩級獎助體系,擴大資助范圍,提高資助水平??稍O立專項獎金,對在臨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中突出成績的研究生給予獎勵,培養基地可根據自身實際制定考核方案,每月結合考核結果按照不同系數發放一定績效獎勵作為補償,不僅為學生提供生活保障,還能提升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