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軍芳
(長沙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數千年來,典籍文獻世代相傳,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文化自信的源泉。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中國典籍的獨特魅力愈加凸顯。我們保護經典、傳承經典、弘揚經典。近年來,在學術界、出版界的共同推動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思想文化資源為切入點,越來越多的文化經典走入大眾之中,其中有不少典籍在海外也有較高的知名度。挖掘中國典籍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對新時代年輕人道德培養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非常積極的啟示作用;了解中國典籍在海外的譯介和影響力,能加深我國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樹立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了凡四訓》成書于明朝,是袁了凡以個人經歷現身說法、訓示子孫的家訓,俗稱“了凡戒子文”,全書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組成,在明清兩代甚至民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清朝名臣曾國藩、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文化名人李叔同、佛學大師印光等人,都曾深受此書的影響。2016年以來,中央紀檢委監察部網站和中央電視臺多次號召學習《了凡四訓》這本書。該書包含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繼承、發展中國優秀傳統美德,提倡愛國愛家、自立自強、明禮知恥、行善濟人、修身積德、為民造福,與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相承,對后世道德倫理思想影響深遠。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總結自己人生經驗的一部家訓,當代人應堅持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挖掘和利用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為高校立德樹人、時代進步發展提供有益參考。該書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了凡四訓》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同志指出:“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了凡四訓》中提倡家國為重、廉政為民、誠實守信、改過從善、修德行善、以和為貴等觀念,體現了“愛國”“誠信”“文明”“和諧”“平等”“公正”“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袁了凡自述一生,現身說法,以親身經驗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使這些思想內容更生動易懂、印象深刻,使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得具體、鮮活,對引導人們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價值。
其二,《了凡四訓》有利于增強家風家規建設。習近平同志指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家庭和諧是實現國家和諧的基礎。《了凡四訓》作為一部訓子善書,思想本質大都集中于家庭教育環節。袁了凡的家庭注重家風家規教育,父母通過日常訓誡、言傳身教規范引導孩子的思想行為,對孩子人生中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形成積極的價值觀起到了促進作用。家風家規建設的推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家庭氛圍和諧,為實現我國和諧社會發展打下基礎。
其三,《了凡四訓》有助于增強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革及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加深和擴展,當代一些大學生出現了思想道德理念動搖、人生觀念趨于消極模糊的現象。《了凡四訓》不僅對明清兩代甚至民國時期的社會秩序維護和民風人情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凈化作用,而且書中“立命”“改過”“積善”“謙德”的思想強調了人要自強不息,把握自己的命運,知錯善改,與人為善,謙虛謹慎。這些思想理念對新時代大學生提高道德修養、端正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力量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出“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中國文化和文學在域外的譯介與接受,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研究的熱點。《了凡四訓》從走出國門,近300年來在東鄰日本備受推崇,對講好中國故事、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貢獻巨大。
日本學者安岡正篤(1969)認為《了凡四訓》中提出的“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的思想,以及該書提倡的道德觀、價值觀對于現代社會仍然具有積極意義,有益于社會的發展和個人提高道德修養。他提出了改造命運、戒驕戒躁、修正錯誤、辨別善惡等思想和方法,并給出了它的現代啟示。八木意知男(2007)指出儒學學派之一——心學的講座中使用了大量《了凡四訓》中的事例,或直接將該書作為心學講座的教材使用,他認為該書是非常適合向民眾推廣心學的教材。三浦尚司(2011)從兒童教育的觀點出發,闡釋了《了凡四訓》的大意,并提出了可從兒童時期開始進行“積善”和“謙德”教育。日本學者橫山裕(2015)認為《了凡四訓》將尊重民眾的生命、保護弱者等作為善事進行宣傳,并將其付諸實踐,以實現社會弱勢群體被救濟的互助社會為志向,說明該書具有造福于民的福利性質。
《了凡四訓》近300年來從民間譯本到學者譯著,在日本一直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安永六年(1777年)至今,《了凡四訓》在日本存在多個譯本,如川合清丸的全文日譯本、岡三慶的漢文加日語解釋譯本、梅澤俊治的現代日語譯本、泥谷良次郎的全文大意加相關考察研究的日譯本等。早期的內容偏向宗教闡釋,明治時期及近代的內容偏向道德教育。江戶時期,《了凡四訓》作為教化民眾的書,閱讀者主要為寺院信徒和一般民眾。進入明治時期,《了凡四訓》作為明治政府指定的修身教科書,其受眾除了一般民眾外,主要還有小學生和中學生。其在日本傳播、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江戶時期心學對民眾教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該書的民間譯本作為當時心學的教材被廣泛使用和接受。第二,明治時期政府對國民全面開展近代教育,該書內容以現代文闡釋,被政府指定為道德教育的修身教科書,在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廣泛使用。第三,昭和時期至今,該書中包含的“改過、行善、謙德”等思想仍然具有時代價值,符合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想,相關譯著中融入了符合現代社會的事例,被一般民眾作為提高自身修養的讀物在兒童至成年人中擁有較高的接受度。《了凡四訓》在日本社會流傳時間較早、傳播時間長、融入日本社會較深,對近世日本人民的思想、文學、教育等產生了廣泛影響,是中國典籍在海外傳播的典范。中國作品對國外人民產生了積極影響,值得每位中國人驕傲和自豪。該書為向日本推介中國文學和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也為中國文學和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啟發和參考。
習近平同志指出:“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數千年來,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文化的載體,要通過挖掘分析典籍中的思政價值,堅持古為今用、批判繼承,有利于時代進步的價值觀念與當代現實結合,為堅定文化自信服務。要講好中國文化自信故事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
一是挖掘中國典籍中包含的中國元素和思政價值,以辯證的角度分析典籍的內容思想對當今時代的道德培養和社會建設具有哪些重要的啟示作用。例如《了凡四訓》倡導的以“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等為內涵的價值觀對中國的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具有深遠意義。只有典籍的內容思想和時代價值廣為人知、深入人心,才能使人發自內心地對中國故事、對先賢的智慧產生深切認同,才能堅定地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
二是注重典籍的傳播。《了凡四訓》近300年來在日本備受推崇,但早期的內容由于譯介主體的中文和文化水平有限,明治時期及近代的內容又因受政府方針政策的局限,因此部分譯介的內容并不能充分代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好地認可中國、認知中國、讀懂中國,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首先,要依托信息技術,典籍對外傳播應該突破傳統的方式,發揮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優勢,通過互聯網和新興媒介載體把生動的中國故事傳播到海外,實現紙質產品和電子產品同步流通,還可以從國際書展媒介、贈書媒介等多方面拓展現代傳播路徑;其次,要有有實力和影響力的譯介主體,包括中國的高水平學者和權威譯者,實現中國故事的高質量、多語種傳播;最后,要挖掘中國故事新意,根據受眾文化背景、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閱讀方式的變化等特點,選擇受眾感興趣、易接受、符合時代需要、代表中國先進技術、體現當下中國特色的內容。
挖掘并深切認同中國典籍中包含的中國元素和思政價值,理解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文化自信故事,有益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對架起溝通世界橋梁、深化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