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豫章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2018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首次提出5C核心素養的概念,認為21世紀的人才應該具有文化理解與傳承(Culture Competency)、審辯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新(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五個方面的素養,強調21世紀人才的綜合素養。目前,小學全科型師范生人才培養目標注重素質的綜合化、全能化。基于5C核心素養研究小學全科型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培養策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國際上于核心素養界定使用比較廣泛的是4C框架,主要指的是審辯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新(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與合作(Collaboration)。我國學者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C,即文化理解與傳承(Cultural Compe?tency),這五項共同構成了5C核心素養框架。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在國際上首次被納入核心素養的框架,由此可見我國現階段對文化素養的重視。考慮到教學能力與課程的緊密聯系,本研究將核心素養視為課程目標的范疇,包括跨學科核心素養和各學科的核心素養。
小教專業師范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一專多能”的全科型教師,這類教師必須是綜合培養的,不僅要具備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和教學實踐技能,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能勝任小學階段多學科教學任務。
豫章師范學院小教專業師范生既包括初中起點五年制專科生,又包括高中起點的三年制專科生和四年制本科生。本研究選取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的大二及以上小教專業師范生為研究對象,以文化理解與傳承、審辯思維、創新、溝通、合作五個維度為視角,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其教學能力的現狀。本研究采用譚芳芳碩士論文中的問卷《小學全科教師教學能力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性別、學制、見習經歷等信息;第二部分為教學能力的30道具體題目。1—10題為創新維度、11—15題為文化理解與傳承維度、16—20題為審辯思維維度、21—25題為合作維度、26—30題為溝通維度,每個題目提供“非常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非常符合”五個等級可供選擇,分值分別為1分、2分、3分、4分、5分。通過問卷星發放問卷560份,收回有效問卷533份,有效回收率達95%。問卷回收后,筆者利用SPSS20.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并得出相應的研究結論。
調查問卷設計時采用李克特五點式量表,最低為1分,最高為5分,得分越高說明5C核心素養下小教專業師范生的教學能力越強,為了方便比較,對總體得分進行均值化處理。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5C核心素養下小教專業師范生教學能力描述性統計
由表1可得知5C核心素養下小教專業師范生教學能力在五個維度上的均值和標準差。調查結果顯示,創新維度的標準差最大,總體看來,5C核心素養下小教專業師范生教學能力處于中等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在創新方面。
為了對提高小學全科型教師教學能力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不同因素之間教師教學能力的差異性。對不同性別、見習經歷、學制采用單因素分析法。結果顯示,不同性別、見習經歷的小教專業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在五個維度上并無顯著差異,但不同學制的小教專業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在五個維度上存在較大差異。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學制學生教學能力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數據顯示,不同學制的學生教學能力在五個維度上的顯著性均小于0.05,說明不同學制的學生教學能力在五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經事后檢驗發現:三年制學生在創新、文化理解與傳承、合作、溝通方面顯著低于五年制學生,三年制學生在審辯思維方面顯著低于四年制和五年制學生。四年制學生和五年制學生在五個維度上均無顯著差異。
1.小教專業師范生的教學創新能力尤為不足。通過此次調查,筆者發現最主要的問題是小教專業師范生的教學創新能力尤為不足。在選擇“我能根據教學內容和課標靈活、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我能通過引入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或者對已有方案進行重組,以產生創意、增強教學效果”這兩個問題時,42.2%的學生選擇了“3不確定”,大部分學生認為一般都是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教案進行講授。在選擇“我能有效地組織、調控和駕馭課堂教學活動”和“我能妥善處理課堂教學中的突發事件”這兩個問題時,近一半學生選擇了“3不確定”。創新能力來源于實踐,可見,學生在教學實踐、教育機制、教學創新方面鍛煉較少,亟待改善。
2.三年制小教專業學生的整體教學能力顯著低于四年制和五年制學生。豫章師范學院三年制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設計中,大部分是理論課程,主要包括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三筆字與簡筆畫和普通話與教師口語等課程。總的來看,關于教師實際技能訓練等的實踐課程相對較少。此外,該校的教育實踐課程以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為主,而且,雖然學校為三年制的小學教育專業開設了教育實踐課程,如“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組織與指導”,但是由于缺乏現實條件,教師在教授這門課程時實際上還是按照理論課模式,因此,這門課程并沒有按完全意義的實踐課程開展。相對而言,教育實踐課程還比較少。此外,三年制學生的見習機會也比四年制、五年制少。這些都是導致三年制小教專業學生的整體教學能力顯著低于四年制和五年制學生的主要原因。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考慮到豫章師范學院的教育實踐課程“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組織與指導”無法真正達到實踐課的目的,學校層面可以提供更多支持,如實踐條件、場地等,增設一些實踐課程如“微格教學”“團體輔導”等,給予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另外,還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舉辦一些與教學相關的比賽,如教學大賽、說課比賽等,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同時,為小教專業的師范生們步入真正的教師崗位做足準備。
未來社會,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巨大變化,要求未來的教師具備更綜合的素養。首先,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面對線上大量的信息與學習資源,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沒有存在的意義,相反,教師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引導學生選擇性地獲取信息,批判性地吸收信息。其次,關注學生道德價值與心理情感需求需要教師具備更高的人文素養。最后,全能型教師與專長型教師的合作模式將并存。可見,時代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意味著教師的能力需要相應地更新,更意味著師范教育要創新教學模式,培養面向5C核心素養的未來教師。
1.5C 核心素養融入的教學模型框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速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普及,促使教學活動越來越明顯地表現為課前、課中、課后融為一體。如何將5C核心素養包含的要素作為教學任務,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首先,基于一堂課的結構,教學活動可以被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不同階段。教學活動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構成,毫無疑問,課堂教學活動應該由學習模式和教學模式共同構成,而且考慮到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生學的部分要多于教師教的部分。其次,不管是溝通、創新、文化傳承與理解、合作,還是審辯素養的培養,都需要學生具備探索知識、應用技能的能力。基于此,加入引導和探究部分。審辯思維主要培養學生觀察、研究他人的知識和技能,使自身在反思中不斷完善。由此,加入反思完善部分。最后,結合不同教學階段的內容和目的,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構成“課前準備探究”“課中引導互動”“課后反思完善”三位一體的5C核心素養融入的教學模型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5C核心素養融入的教學模型框架
2.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實踐。筆者所任教的“教育學”課程是豫章師范學院小教專業的一門必修課,2020年被立項為校級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主要以雨課堂為依托,結合線下教學,實現課前準備探究、課中引導互動、課后反思完善的有效銜接,尋求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面向5C核心素養的教學能力。實施過程及效果如下。
第一,在課前準備探究階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設計者。教師為學生提供精心挑選的線上學習資源,在激發學習動機、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為學生設置并推送有針對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溝通和創新素養。如何有效實現這一目標?答案是充分利用小教專業學生“一專多能”的特點及優勢。比如,上課前,學生可自主分好小組,針對下節課要學習的主題,各組自編自導自演一個節目,形式可以是小品、詩朗誦、話劇等。課上進行展示,展示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溝通、創新等素養將得到應有的提高與發展。
第二,在課中引導互動階段,學生與教師都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更多的是引導者和管理者,運用案例教學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結合雨課堂簽到、彈幕、投稿、投票等功能,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5C核心素養各要素的鍛煉貫穿全課堂,教師可有效實現課堂創生,打造金課。如,在教授《教育學》第十章第一節德育的概念及內涵時,教師可通過雨課堂投票了解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屬于還是不屬于德育”的態度,接著現場展開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定要運用審辯、創新、合作、溝通等方面的能力,這些鍛煉將大大助力小教專業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提升。
第三,在課后反思完善階段,教師與學生都是反思的主體。教師肩負培養青年具備二十一世紀5C核心素養的責任,應該靜心沉思,及時記下每節課的得失,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學生應該通過教師的引導,學會自我觀察、總結、與他人交流,進一步結合自身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反思。
通過訪談、調查,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都表示非常喜歡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他們的教學實踐能力,避免了傳統課堂上的單調乏味,豐富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和平臺,每次結束課堂后,教師還可以根據課堂報告,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有助于對學生實行多元評價。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方案中對學生的評價進行了細化和明確,不再單純以分數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是將德育作為第一要求,說明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養信念堅定、價值正確的人,方案中還單獨設置了段落,分別對學生的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評價進行了說明,非常明確要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不僅僅關注分數。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因素都要進行評價,體現了對學生發展方向的價值引領。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如雨課堂的年度報告,可以統計課堂上發彈幕最多的學生,雖然這位學生的考試分數可能不在班上前列,但在以學生為本的今天,我們不可否認,這位學生積極參與了課堂。正是今天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教學與研究之路永無止境,一線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將5C核心素養有效融入小學全科型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的方法和策略,并運用于實際教學中,調整教師的教學方式、內容及教學重點,增加教學的互動性、創新性,提高小學全科型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培養更多面向未來的小學教師,為我國偉大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