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茜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3)
“裘克安最早指出,為了增進國際間的相互了解,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需要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傳?!保?](502-510)可見,無論從政治層面還是文化層面,外宣活動都具有必要性。本文主要討論外宣工作中針對湖湘文化的翻譯策略,以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伴隨信息全球化、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完全脫離國際社會獨自發展進步。要想在國際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加強國家的綜合實力,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要加強國家的實力,就要發展好地方的經濟。“湖南實施‘一帶一部’倡議是落實中央對湖南發展定位要求的總方向,是湖南加快發展的重要引擎。”[2](45-46)“湖南重新找到了自己在全國發展棋盤中的定位,發展機遇前所未有。”[3](77-78)此時,更應該抓住一切機遇,發展本土經濟,其中包括做好對外宣傳本土文化這一重要工作。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要想提高中國文化產業的軟實力,使中國成為有文化特色的國家,就要挖掘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和凝聚各國融為一體、密切合作的紐帶。”[4](18-22)因此,做好翻譯工作十分重要。
近年來,英語作為世界語在全球范圍內應用甚廣。在對外宣傳活動中,中國政府和媒體多用英語作為宣傳媒介。英語與漢語的交流融合可追溯至民國時期。其間,英漢翻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時至今日,英漢互譯已經發展出相對成熟的理論。與此同時,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的翻譯工作逐漸細化。翻譯工作主要以翻譯目的和功用為根據進行區分。外宣翻譯自然是以對外宣傳材料為基本內容。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政府給予對外宣傳工作更多的重視。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對外宣傳的迅速發展,外宣工作面臨更高的要求,不僅體現為市場需求量的增加,還體現為國家對外宣工作要求的提高。良好的翻譯工作不僅有助于樹立我國維護和平、勇于承擔責任、樂于幫助支持落后國家的強國形象,還能促進中國與他國的外交,有利于中國與別國的貿易經濟往來。相反,低水平的翻譯有可能破壞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友好形象。
“湖湘”一詞描述的不僅是自然或者行政角度劃分出來的地理位置,更多地代表了文化層面的地理區域。單從地理角度講,“湖湘”描述的地理區域與湖南省大致相同,但從文化角度講,“湖湘”一詞涵蓋了“四水”——湘、資、沅、醴和“三湘”——“沅湘”“資湘”和“瀟湘”。
“湖湘文化”是在這一區域產生的,“反映湖南本地的習俗、特色等與湖湘人民的思想、觀念等兩方面的文化要素。”[5](1-52)“湖湘文化”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炎黃文化和前炎帝神農文化。自唐宋開始,儒學成了湖湘文化的主體。但是,“湖湘文化并非一種自然生成、自我內生的文化,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線性的衍生之物,而是從地域文化之間交流、互動、吸收、融匯的過程中形成文化機制與內涵”[6](1-257)。由此可見,湖湘文化涉及范圍廣,包括詩文、畫作、建筑和飲食等諸多方面,且形成群體。另外,任何地域性的文化都與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湖湘文化也是如此。正是“湖湘”獨特的地理環境才能發展出獨特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并不只屬于“湖湘”。早在明清時期,湖湘文化就已出現結社,并與其他地區文化融合?,F在,湖湘文化更應該“走出去”,作為湖南省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湖湘文化一定會成為湖南經濟體文化產業的優秀成分。湖南經濟體正面臨三產發展不足和過度娛樂化問題?!斑^度娛樂化不僅對文化領域產生危害,更成為現代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障礙之一,分流了大量實體資本從事融資投機,是經濟脫實向虛的一個重要表現”[7](99-102),發展本土的湖湘文化正適合解決這一問題,借助多媒體和影視化宣傳的方式,推動湖南省的第三產業發展,促進湖南省滿足所處經濟地位的要求。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符號的信息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符號的信息的過程,但是不同語言符號系統在詞語、造句及表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保?](128-129)
翻譯不可能只停留在單詞、固定表達和語法的層面,更重要的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更多地代表了一個團體中的人共同認知世界的方式。每一個單詞都應該是這個群體中的人所共同承認的意識符號。在兩種不同文化體系中,即使同一種事物亦可能蘊含不同的或截然相反的含義。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翻譯過程中,究竟應該更加貼近讀者的文化背景,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還是應該相對貼近作者的文化背景,保持作品原有的文化特色?這個問題也是“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理論產生的源頭?!澳壳埃覈姸喾g學者在翻譯過程中仍堅持‘忠于原文’為首要原則,翻譯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翻譯過程中忽視文化的因素,不利于代表民族文化的作品傳播?!保?](74-77)“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理論主要針對的是文化問題。換言之,要解決翻譯過程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問題是不能避開“歸化”和“異化”兩個主題的。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對外宣傳湖湘文化的重點在于讓其他國家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翻譯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上。中國是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背景復雜,在全球化背景下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講究策略。
中國社會長期受小農經濟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其影響已融入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農經濟以獨立的家庭為單位,生產的產品基本能滿足每個家庭的日常需求。生產生活空間狹小分散,人們交流交往的對象大多局限在家庭中,導致中國人十分重視家庭的秩序,重視長幼尊卑,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就是以此為背景產生和發展的。西歐的封建時期以莊園經濟為主要經濟形式,雖然在莊園經濟中,附庸領主需要宣誓效忠最高領主,但依然擁有自己領地內的最高權力。西歐莊園不僅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在政治層面也產生重要的影響,使西歐的思想家認為國家應服務于自己,與中國“有家才有國”的理念截然不同。
明顯的文化差異為翻譯工作設置了一定的障礙,更需要完整的翻譯理論體系和成熟的翻譯技巧加以支撐。在中國,對外宣傳的翻譯工作從1980年就已經開始了,研究工作也從那時開始進行,并且近年來與外宣翻譯相關的文獻一直呈上升趨勢。但是目前外宣翻譯研究仍有局限。參與外宣研究工作的學者不在少數,學者們發布的論文數量很多,但是不成規模也不成體系。研究相對較為分散,各學者間并沒有緊密的合作交流,可能對跨學科的外宣翻譯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很難在翻譯研究領域前沿產生新的研究成果,難以推進外宣翻譯的研究工作,更難以形成成熟的翻譯體系和理論。
換言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要對外宣傳湖湘文化,必然需要進行相關的外宣翻譯研究。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差異大,經濟文化發展路徑不同,難以在翻譯時引發文化共鳴。國內相關研究工作不成熟,缺少成熟的團體,影響研究工作的推進。這是現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于1995年出版了《譯者的隱身》一書,書中提出了“歸化”和“異化”這一對翻譯術語。至今為止,這兩個概念已經延續了25年,并廣泛應用于各類翻譯活動中。這一對術語為譯者提供了在拉近原作與譯作的文化距離時可以采取的方法。各民族歷史發展路徑不同,意識形態也有差別,使不同文化中的相同事物擁有不同的文化含義,但“歸化”和“異化”是無法單獨存在的,翻譯任何作品時都需要同時使用兩種翻譯方法。翻譯與湖湘文化相關的書籍和影視作品時也是一樣,湖湘文化“特定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深奧晦澀的理學思想,無疑給國外受眾的理解帶來了極大的困難”[10](154-160)。
“歸化”一詞要求譯者更多地將原作中的語言翻譯成讀者熟悉的語言。從比喻的對象到語言的格式都貼近讀者的文化背景。以“龍”為例,在漢語中,龍是吉祥和皇室的象征。但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龍是危險和邪惡的象征。在中國外宣翻譯中,歸化法要求譯者以西歐的文化內涵翻譯龍所代表的信息。與之相反,異化法要求譯者以中國人的思維向讀者闡釋龍所象征的皇權與吉祥,要求譯者像老師一樣在翻譯的同時教會讀者如何理解中國文化。
在翻譯湖湘文化相關作品時,筆者認為,文化層面應多使用異化法。因為“一帶一路”的目的是傳揚湖湘本土文化,推進湖南省的經濟發展,樹立中國文化強國的形象,所以更應該保留本土文化的特色,讓外國友人能夠真正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就可采用異化法,可加入注釋幫助讀者理解。這樣讀者既可以學到其中的含義,了解文化背景,簡單地了解儒家的重要思想,又可以感受到兩種文化的差異,激發其興趣。
但在翻譯文學作品時,不應過多使用異化法。畢竟文學作品不是絕對理性的哲學觀點,文學作品本身是具有美學價值的。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意境并體會到其中的美感,翻譯時應使用歸化法展現作品的意境。在作品語言形式上,比如押韻,應使用歸化法,更容易引起讀者的文化共鳴,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為翻譯工作減輕負擔;或者在翻譯影視文化作品的宣傳標語,重要文化元素名稱、術語時,可以使用歸化法使譯文更貼近讀者的生活和文化背景。
湖湘文化是湖南省的本土文化,同時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應得到發展和宣揚。另外,“一帶一路”倡議大力支持發展湖南省經濟。湖湘文化作為湖南省的本土文化,可以作為推動湖南省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更有助于解決湖南省經濟娛樂過度化的問題。在對外宣傳湖湘文化時,翻譯工作的重點應放在縮小文化差異上,本文提出的湖湘文化外宣翻譯時可使用的“歸化”和“異化”策略可以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