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帆
(延安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魏野疇是我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活動家,他為中共在西北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黨組織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被譽為“學生領袖”“青年導師”、堅定的布爾什維克”①(217)。從1979年至今,學術界對魏野疇歷史貢獻的相關研究成果不多,比較集中于近五年。
1979年至1981年,主要研究包括魏野疇在內的曾在陜西活動過的黨史人物的主要生平簡介,包括李子洲、劉天章、呂佑乾等人的事跡。其中張守憲等人的研究成果頗豐富②③。這段時間是對黨史主要人物進行生平事跡的考實,筆者暫且將原因歸于彼時正值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政治上的撥亂反正還在繼續進行,需要對我黨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李振民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早期在陜西地區的傳播時,肯定了魏野疇做出的貢獻。20世紀末,張守憲等人對包括魏野疇在內的陜西黨史人物的研究進行了研究綜述,整理出了陜西相關的黨史人物。總的來說,這個階段的研究較零散。
近五年來,學術界對魏野疇在陜西傳播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細致研究,成果非常豐富。趙雪紅、盧粉艷對魏野疇在咸林中學、榆林中學任教期間傳播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研究。④全家悅、楊志和對馬克思主義在陜西早期傳播再次進行了研究。⑤最新的關于魏野疇的研究成果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北革命史研究中心的王宇穎和馬金玲分別對魏野疇和五四時期陜西籍旅京學生創辦的進步刊物進行的研究⑥。
本文擬在學術界對魏野疇所做貢獻研究的基礎上,從新的角度探尋魏野疇在陜西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創建中共早期黨團組織方面的貢獻。
魏野疇(1898—1928),號明軒,原名魏鳳標,陜西省興平縣(今陜西省興平市)人,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活動家和優秀黨員。1898年3月8日,他出生在陜西省興平縣板橋鄉魏家村一個農民家庭。1913年春,魏野疇考上西安三秦公學中學部,開始了他的中學求學生涯,并接觸了民主進步思想。1917年中學畢業后,他報考了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并成功進入該校的史地部學習。在大學求學期間,他參加了五四運動,受到了李大釗等革命導師的影響,結識了一批同樣具有進步思想的青年同學,開始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1921年,大學畢業后,他回到陜西,在華縣咸林中學和陜北榆林中學任教時,積極改革,傳播新思想⑦(131-132)。
在五四運動后期,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逐步轉變為傳播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是在當時使相當一批知識分子學習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找到了挽救中國危亡的思想武器。陜西由于經濟文化落后,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傳播極不暢通,在五四運動之前,只有很少一批旅外青年學生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陜西逐漸傳播開。在北京等地求學的學生,如劉天章、魏野疇等參加了北京大學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他們通過理論學習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然后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在陜西傳播,同時陜西地區的一些地方性報刊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陜西地區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組織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有了較大的突破。此時,旅外求學的陜西籍學生創建的進步刊物數量不斷增加,而且這些刊物大都在陜西地區發行,其中包括魏野疇等人創辦的《共進》雜志。這些雜志介紹馬克思主義原理,刊登中國共產黨的文件,并開始嘗試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中國革命的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共進社成員進步思想不斷發展,逐步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堅強的戰斗力。此后,在外求學的陜西籍共產黨員先后回到陜西,開始創建黨團組織,領導人民群眾開展革命斗爭,并將陜西人民的革命斗爭與全國革命聯系起來,響應全國革命。
馬克思主義在陜西的傳播使陜西人民接受了新思想,并為中國共產黨在陜西的組織建設和革命活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⑧(56)。魏野疇作為在陜西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進步知識分子之一,他的傳播實踐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變化。在關于魏野疇在陜西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貢獻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從理論傳播和實踐傳播兩個角度探索。
首先在理論傳播層面,主要是通過創辦進步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魏野疇早在1920年就號召陜西人民關注陜西以外的進步思想,他們通過創辦陜西地方刊物、推薦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書籍報刊等方式在陜西傳播馬克思主義。
魏野疇在1920年到1928年初這段時間內創辦了大量先進刊物,他是“陜西和西北地區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者,是最早把馬列主義傳播到陜西和西北地區的代表人物”⑨(46)。1920年初,魏野疇與劉天章、李子洲、楊克強(楊鐘健)等人創辦了《秦鐘》月刊,旨在喚醒陜西人民的自覺,向陜西地方輸送新思想,幫助陜西人民了解國內政治形式。此月刊雖然只出版了短短幾期,但是為后來陜西地區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1921年10月,魏野疇在北京與陜西籍的同學劉天章、李子洲、楊鐘健、楊初曉等人創辦了《共進》月刊,并在國內多個地方設立分社,同時在日本等國外地區傳播。《共進》一共出刊105期,魏野疇在《共進》期刊發表了8篇文章,現在還存有他的《共進社綱領及章程》。1926年秋,《共進》被查封,它是當時傳播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刊物之一。1924年夏,魏野疇和張醒初等人在西安創辦了《青年文學》旬刊,提高了廣大青年的思想認識水平,深受青年喜歡。1928年夏,魏野疇在西安與關中哲、張醒初等人創辦《西安評論》,這是“國民革命時期,在西安地區傳播進步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刊物”⑩(23)。這個刊物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辦的,成為陜西傳播進步思想,發展革命運動的陣地之一。魏野疇在其上發表過多篇進步文章,影響并促進了陜西人民的革命活動,1926年,軍閥劉鎮華圍困西安城,被迫停刊。1927年,魏野疇主編了《西北人民》旬刊,此刊為當時中國共產黨陜甘區委的機關刊物。1928年,他在皖北參加革命時創辦了《皖北通訊》。以上這些進步刊物的創辦,全都離不開魏野疇的努力。
其次在實踐傳播層面,主要通過教育實踐向青年學子傳播馬克思主義新思想。在外學習的陜西籍知識分子求學回到陜西后,“許多人成為陜西地區革命思想的宣傳家和革命活動的組織家”③(124)“他們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在陜西早期宣傳運動逐步形成的過程”○1(6)。1921年,魏野疇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求學期滿后回到陜西,先后在華縣、榆林等地任教,進行教育改革,向學生講解進步刊物上的文章和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作品。
魏野疇在咸林中學執教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首先他使用普通話講課;其次,在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觀念及群眾史觀,幫助學生理解認識馬克思主義,并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著作。此外,他還邀請其他進步人士來咸林中學為學生上課,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④(35-36)。
魏野疇及李子洲都是在陜北地區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人物。1923年,在著名教育界人士,榆林中學校長杜斌丞先生的邀請下,魏野疇、李子洲等人來到榆林中學任教。魏野疇在榆林中學任教期間,打破學科之間的隔閡,將國文與歷史兩門課程結合講述。他拋棄儒家傳統的經文典籍,多采用五四時期的進步讀物作為教材,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課外,魏野疇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啟發并教導學生,成立各種學生社團,并組織學生探討馬克思主義,號召學生接受和學習新思想○12(27-28)。
綜上所述,可以從兩個角度探析魏野疇在陜西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在理論傳播方面主要通過創辦如《西安評論》這類進步刊物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傳播方面,主要通過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活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在陜西傳播。
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魏野疇參與創建了一些陜西地區的黨團組織,并領導陜西學生和人民群眾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斗爭。1923年,魏野疇成功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1924年到1926年期間,他在西安努力創建革命黨團組織,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1926年,軍閥劉鎮華率軍圍困西安城,他積極在楊虎城軍部做政治工作,穩定軍心,并親自前往陜東尋求援兵,為西安反對圍城斗爭做出重要貢獻。
旅外求學的陜西籍學生接受新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以后,回到家鄉陜西,其中很多人成為陜西地區新思想的宣傳者和革命活動的組織者,魏野疇也是其中一員。魏野疇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將陜西的革命斗爭與全國性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
初回陜西之后,魏野疇在華縣、榆林、西安等地先后任教,并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在1924,年以后,開始致力于參與創建陜西黨團組織和組織革命活動,在陜西多個組織中都曾任職。1924 年,魏野疇積極開展國民會議促成活動。五卅慘案爆發后,他領導陜西人民聲援上海的五卅運動,還發動人民群眾進行反對軍閥的斗爭,包括組織學生罷課,在省內開展驅吳運動等③(125)。1925 年 9 月,中共北方區委派赴陜西做軍事工作的安存真,中共豫陜區委委托團中央派赴陜西的特派員在西安整團吳化之與魏野疇等人,在西安整團、建黨。他們來到西安以后,與魏野疇等人在1925 年10 月底成立中國共產黨西安特別支部,魏野疇等人任委員。1926 年初,中國共產黨西安地委成立,魏野疇擔任委員。1927 年3 月,中國共產黨陜甘區委會議在西安召開,大會選舉區黨委的領導成員,魏野疇負責宣傳方面的事務。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陜甘區委在中央的指示下改為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委,魏野疇任軍委書記一職。
根據魏野疇在陜西地區創建黨團組織的經歷,可以將魏野疇對此的貢獻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魏野疇在促進陜西地區黨團組織創建過程中,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文化。陜西地區的早期黨團組織是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等新思想、新文化的基礎上建立的。魏野疇以華縣咸林中學、陜北榆林中學為陣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共陜西地區早期的黨團組織建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其次,魏野疇在陜西地區組織黨員、團員開展了一系列群眾運動。陜西地區早期的黨組織、團組織和黨員、團員根據黨、團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積極地開展群眾運動。1921年,魏野疇到咸林中學后,組織學生會,并且代表學生參加校務活動。在學生中產生積極影響,隨后1924年至1925年,西安、渭南、三原、綏德等地建立起團組織后,這些地區的學生活動頻繁,影響了更多的學生參加社會運動。
魏野疇也為革命統一戰線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陜西地區早期黨組織、團組織及黨員、團員根據國共合作的系列指示,在陜西積極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至1925年期間,早期的共產黨員基本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時積極發展國民黨組織,國民黨組織是當時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1925年,陜西國民黨俱樂部在西安成立。魏野疇出席1925年9月在西安召開的全省國民黨黨員談話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927年2月,魏野疇、師守命和國民黨左派王圣域被國民黨陜西臨時黨部推選為代表,前往廣州參加國民黨二大。此后,經過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的共同努力,國民黨陜西臨時黨部積極宣傳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使革命統一戰線在陜西地區開展起來,為陜西地區的革命運動的開展創造積極的條件。
此外,魏野疇積極參加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的斗爭。1925年1月,魏野疇等人以西安學聯來聯絡諸個團體,召開代表會,發起建立陜西國民會議促成會籌備會。同年2月,召開第二次代表會,魏野疇擔任主席,會議決議正式成立陜西省國民會議促進會。
魏野疇在反對軍閥劉鎮華圍困西安城的斗爭中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26年3月,魏野疇參加了楊虎城發起召開的軍事會議,會上討論確定了討伐劉鎮華的策略。在西安圍城期間,魏野疇先后兩次出城,到三原、渭華一帶指導黨團組織開展反對劉鎮華的運動。
綜上所述,魏野疇對創建陜西地區黨團組織等革命實踐的歷史貢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在中國共產黨陜西地區早期組織中任職,發揮作用;第二,在創建陜西地區早期黨團組織后,組織領導陜西人民進行一系列的革命運動,包括傳播馬克思主義、組織開展群眾活動、開展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工作;積極參加反對軍閥和西安反圍城斗爭的活動等⑧(85-98)。
以上是魏野疇同志在陜西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對中國共產黨陜西地區早期黨團組織創建的歷史貢獻,也是魏野疇一生中比較重要的兩大歷史貢獻。總的來說,首先,魏野疇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陜西地區的傳播,魏野疇通過創辦進步刊物《西安評論》等和開展教育改革等實踐將新思想傳播給青年學生和廣大群眾,為中共陜西地區黨團組織建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其次,魏野疇對中共陜西地區早期黨團組織的創建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在一些中共陜西地區早期的黨團組織中任職,發揮組織領導作用,同時開展群眾運動、開展革命統一戰線工作、參加反對軍閥和西安反圍城的斗爭,為中國共產黨在陜西地區的早期革命活動貢獻了力量。當然魏野疇一生的貢獻不止于此,他在咸林中學、榆林中學等地區任教期間開展教育改革和新式教育,在教育事業方面也有所建樹。魏野疇著有《中國近世史》,基本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這是其在史學研究方面的成就。
注釋:
[1]《魏野疇傳略》后記[M]//陜西省革命烈士事跡編纂委員會.魏野疇傳略.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2]張守憲,董建中,張鈞華,梁星亮.魏野疇烈士事跡簡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2).
[3]齊心,張守憲,孫啟蒙.中國共產黨陜西地區組織的建立及其初期的革命活動[J].人文雜志,1981(S1).
[4]盧粉艷,趙雪紅.馬克思主義在咸林中學的早期傳播及其影響[J].蘭臺世界,2014(19).
[5]全家悅,楊志和.馬克思主義在陜西的早期傳播研究[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8(2).
[6]王宇穎.五四時期西北革命的“播火者”魏野疇[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2).
[7]中共黨史研究會.中共黨史人物傳:第五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8]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在陜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9]王自成,郭斌.我黨早期馬列主義傳播者——魏野疇[J].新聞知識,1989(8).
[10]祁興紅.陜西早期傳播馬列進步思想的戰斗刊物[J].陜西檔案,2011(6).
[11]李振民.馬克思主義在陜西的早期傳播[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1).
[12]盧粉艷.馬克思主義在榆林地區的早期傳播及其啟示[J].蘭臺世界,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