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馳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40)
教育部發布的《2019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普通高等學校校均規模11260 人,其中,高職(專科)院校7776人。我國共有高職高專院校1327所,在學規模達803.7.5萬人。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思政類相關課題的研究多局限于心理健康或思想道德建設某一層面,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法律素養的培養,尤其是法治思維的培養比較缺乏。伴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的人身財產關系更復雜,在高校中加強法治教育、牢鑄法治之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加強民法典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依法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2020年以來中國知網共發表有關民法典的研究論文7026篇,其中卻沒有民法典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論文,說明民法典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的研究較少。
2021年1—2月,筆者對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法治思維培養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涵蓋高職學生法治思維和知識掌握能力、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實踐等特征及民法典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式方法。
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對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法治思維培養情況進行系統性研究,共發放問卷2470份,收回有效問卷2470份,覆蓋面廣。
調查對象大多數來自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省外學生人數很少。
大學生的生源結構和法治思維的培養有重要關聯。是否經常關注國家法律相關內容?選擇“有經常關注”的占調查總人數的76.23%,選擇“不關注”的占24.74%。這說明我國法律的宣傳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強改進,尤其是在偏遠地區,當地教育資源普遍貧乏,家庭文化層次大多不高,影響大學生法律興趣的培養。
關于學習法律知識的動機,選擇“強化法治思維,更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占調查總數的95.99%,選擇“有利于就業和今后生活”的占55.55%。結果表明,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養,強調“公平”“正義”和實用價值,希望通過學習法律提高個人的法治素養和綜合實力。
對民法典持何種態度,是反映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法治思維的重要表征。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將民法典融入日常教學中,就民法典是否感興趣這一問題,選擇“感興趣”的占77.85%,選擇“不感興趣”的占22.15%。民法典為高校利用法治教育開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機,應深入挖掘民法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創新思政教育方式,講新講活思政課堂。
1.民法典學習的重要性
敢于和善于制止不法分子,自覺維護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是衡量高職學生法治思維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針對“你認為加深大學生對民法典的了解有什么重要意義”這一問題,選擇“加深對所學法律知識的了解,強化法治思維”的占91.9%,選擇“有利于構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和諧社會”的占69.31%,選擇“有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占65.95%。就結果而言,高職學生對學習民法典的重要性表示贊同,實用主義色彩較濃。
2.民法典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途徑
你希望思政課提供哪些途徑讓你更多了解民法典?選擇“體系化總結民法典和現有思修課本關系”的占比高達80%,選擇“展現民法典最新成果,更新上課內容”的占66.68%。這說明學生希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能及時融入民法典內容的意愿強烈,大多數大學生是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對社會的認知還相對膚淺,希望通過多種途徑深入了解民法典,希望和法律專業人士互動交流,運用互聯網平臺開展學習。
3.影響民法典學習的因素
“你認為哪些因素阻礙大學生對民法典的了解”這一問題能夠具體了解學生學習民法典的困難,選擇“學生學習脫離社會、缺乏學習動力”的占60.04%,選擇“學生生活過于安逸,缺乏學習激情”的占59.31%,選擇“民法典知識冗雜,難以記憶消化”的占46.4%,選擇“思修課教學死板,老師上課內容滯后”的占39.88%。大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自身社會經驗不足,生活環境安逸,學院教學環境不佳。
4.強化大學生法治思維重要途徑
在大學強化法治思維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能預防犯罪,構建法治社會。選擇“加強法律宣傳,鼓勵學生法律實踐”的占87.33%,說明學生很想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在做中學;選擇“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將民法典融入思政課”的占74.86%;選擇“搭建思政課和專業課融合平臺,更好地將法律知識融入專業課建設”的占68.74%,說明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有更高期待,學院要加快課程思政速度,更好地將思政課和專業課融合。
綜合來看,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強化仍然有很大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知識體系內容融合不足、教師教學觀念和內容更新不夠、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能力偏低以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探索經驗不足等四個原因影響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治素養的步伐,有必要加快民法典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進程。
民法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最新成果,其頒布實施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思政教育工作內涵豐富,法治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環,要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闡釋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規定新概念新精神,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從高職學生成長的長遠發展來看,他們在走向社會的過渡時期確實需要民法典引導和幫助,學校承擔著引領高職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職責。
在高校思政教學中完善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大力開展法治教育,將總則編、人格權編等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民法典內容納入思政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類課程需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發揮協同效應,形成合力,持續開展對民法典的學習、研究、宣傳、闡釋工作。通過此舉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引導功能,努力將法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
首先要堅定信心。學院要引導大學生了解民法典出臺的重要意義及豐富底蘊,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崇高信仰,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尊法守法、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在思政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深入學習與領會民法典精神,積極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構建“大思政”格局。通過“學習強國”“國際學院學習在線”等平臺系統闡釋民法典蘊含的中國特色,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通過公眾號普法、小知識推送、民法典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了解民法典背后的中國智慧,堅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信仰,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
其次,培育法治思維。民法典的內容豐富、體例龐大,核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的平等保護。思政工作者要把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之中,帶領學生透過法條掌握本質,運用法治思維認識和改造世界。形成和運用法治思維,一是主動學習民法典,做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踐行者和捍衛者;二是自覺遵守民法典,在尊法守法上堅守“知敬畏守”底線,尊重他人隱私與個人信息,不從事非法泄露他人信息等活動;三是利用民法典維護自身權益,正確使用法律武器。
最后,理論知識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學院要組織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為民工、病患等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在直面法律問題中運用法治思維。在海外,學生黨員成為海外學生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和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在海外的先鋒模范作用,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在學生心中厚植法治精神。
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強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工作量大,牽涉面廣。這要求學院重視民法典教育,為高職學生提供良好的法律學習環境。思政課要及時了解高職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特點,適時進行教育和引導,學院各系部要協助高校搭建課程思政平臺,只有融合知識的“啟動器”和學校教育“導航儀”才能更好地強化大學生的法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