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霞
(常州幼兒師范學校 中文組,江蘇 常州 213164)
“校—園”合作背景下如何培養學前專業的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尤其是如何提高各項技能中最基礎、最常見的語言能力,師范生講故事技能的培養無疑是師范生技能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江蘇省師范生技能大賽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八屆,可以看到,無論是學前專業的講故事技能還是小學教育專業的語言表達技能,師范生的語言能力都至關重要。在2020年舉辦的長三角首屆師范生技能大賽中,學前專業的講故事技能甚至在講故事、繪畫、舞蹈、彈唱四大技能中排在首位,占比最重。在師范生講故事技能訓練過程中,除了對書面語言的口語化改編外,常規的普通話課程還涉及語氣、語調和肢體語言的訓練,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式講故事更重視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的訓練,鍛煉心理素質、克服羞怯心理也是極重要的一環。
“幼兒的審美心理對于感性形象的依賴性要求幼兒文學作品要特別重視形象性”[1],在訓練學生的講故事技能時,要求他們在拿到故事的原版內容之后,應在不改變原有情節的基礎上,適當重新編排與組織原故事的語言文字,適度修改、二次加工,使其更口語化,并適當增加故事的動作性和趣味性。有些故事主要通過描述性、敘述性語言交代故事情節,不像角色的對話性語言那樣可以進行表演體現故事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改編故事時不必拘泥于故事本身文字的限制,把故事中“不出聲的描寫”部分改為“有聲對話”,讓故事聲情并茂、生動可感,進一步激發孩子的興趣。
故事講述語言要盡量口語化,不要太書面。“要想使故事口語化,就應該把修飾成分和連帶成分過多的長句轉換成言簡意明的短句,講起來既清楚明白,聽起來又不費解”[2]。將太深奧、書面的語言轉換成口頭語言,比如“老虎看到大家鄙夷的眼光”,“鄙夷”一詞對于幼兒來說過深,可以用“瞧不起”或“看不起”代替。單音節詞改成雙音節詞語,比如故事《木蘭從軍》中,“木蘭告別家人,披戰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披”改成“披上”,“跨”改成“跨上”,“渡”改成“渡過”,“過”改成“翻過”更適合。
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規律,故事講演時語言上多用短句,多使用疊音詞、象聲詞、擬聲詞,可以讓故事語言更生動、鮮活,加強語氣、突出效果。比如《小豬奴尼》中原句:“媽媽看見臟兮兮的小豬后嚇得打了一個噴嚏……”加入象聲詞改為“媽媽看見臟兮兮的小豬后嚇得打了一個噴嚏,阿、阿、阿——阿嚏”。邊講邊配合表情、動作進行表演,引得孩子捧腹大笑。另外,不同感官類型的孩子對詞語的敏感度不一樣,視覺型孩子對跟視覺相關的詞語更敏感,比如“看到”“看見”“瞧到”“瞥見”“遠眺”等,運用這些視覺描述的詞語能更好地刺激孩子的視覺感官;聽覺型的孩子對“聽見”“聽到”等跟聲音相關的詞語及擬聲詞“咚咚”“叮鈴”“簌簌”等更敏感,在講故事時運用這些聲音描述的詞語和擬聲詞更能刺激孩子的聽覺感官;感覺型孩子對“抓住”“覺得”“聞到”“撞到”“踢到”等跟觸覺、嗅覺、味覺等相關的詞語更敏感,運用嗅覺、感覺、味覺等描述的詞語更能刺激他們的感覺感官。把描述性語句用具體的視覺、聽覺、感覺及擬聲詞、味覺詞語等進行講述,更有聲有色、心神兼備,可以讓聽眾發揮想象,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
20世紀50年代,阿爾伯特·麥拉賓研究發現,一條信息對受眾產生的影響力7%來自語言文字(僅指文字),38%來自聲音(包括語音、音調及其他聲音),55%來自肢體語言。講演者通過處理和加工文字,將文字中含感覺、感官的詞語(文字)運用“講”和“演”呈現,將聲音和肢體語言巧妙配合,使故事的講述更生動、更形象,給聽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發聲技巧和語音風貌方面,運用語調、語氣、語速、音量、重音、停頓等方面的控制進行演繹刺激聽者;肢體語言主要通過眼神、表情、手勢、肢體動作或教具的使用進行演繹產生視覺效果。當然,聲音的控制,表情、肢體動作的巧妙配合還需要反復訓練提高心理素質,克服羞怯心理,才能逐漸做到從容、淡定,游刃有余。此外,還要注意如下基本要求:
第一,發音清晰準確是基本條件。專轉本考試和師范生大賽對語音風貌有明確要求“語音規范,吐字清晰,語流順暢”屬于基本功,講故事時如果有含糊、吃字的情況就會大大降低故事的質量,影響故事情節的生動性。有些平翹舌不分,有些前后鼻音不明顯,有些吐字歸音不完整,有些n、l不分,有些有吃字現象,這些都影響講故事水平的發揮。
第二,聲音抑揚頓挫是重要技巧。如《猴王吃瓜》,這里的角色主要有老猴、小猴、猴王、短尾巴猴,它們的年齡層次相差較大,猴王的地位較高,說話時的威勢和語調、語速有明顯區別。小毛猴聲調輕松明快;老猴、猴王聲調低沉緩慢。不同年齡段采用不同的擬音,小毛猴的聲音清脆,童言無忌,性格急躁,語速可以快些;短尾巴猴稍微大些,少年男孩的感覺;猴王是一個中年人的形象,聲音厚重,很有經驗;老猴語速較慢,慢條斯理,動作較遲緩,讓聽眾依據不同的聲音區分不同的角色性格。
第三,肢體語言和表情豐富,是提高講故事精彩程度的有效手段。適當的肢體動作能為故事增光添彩,顯得豐富有趣。如《小豬照鏡子》中的小豬,可以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表情顯得憨乎乎一些;講到《沒有牙齒的大老虎》中的小狐貍和老虎時,小狐貍的眼神靈活,說話諂媚討好和大驚小怪的動作表現得比較明顯。老虎吃糖時心滿意足的樣子、牙齒疼時捂著嘴疼痛難忍的表情、被狐貍討好時自以為是的樣子等都能通過適當的表情和動作呈現。
第四,眼神靈活生動,體現角色特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最能與聽眾現場交流的有效手段。講故事時要能與觀眾真誠交流,根據故事情節變化眼神。有的人缺乏自信,眼睛習慣向下看著地面;有的人太緊張,眼神一直盯著一個地方不動,給人一種呆板、僵化的感覺。此外,故事講演還要有對象感,講述部分可以對著觀眾進行眼神的互動交流,角色表演部分要假想眼前有“人”,跟誰在對話,對方處于什么位置,個頭比“自己”高還是矮,視線相應的要略微向高或向下。如故事中狐貍的角色形象是狡猾的,眼神要靈活,“眼珠子咕嚕一轉”,可以通過轉眼珠呈現。
對師范生講故事技能的訓練需要遵循訓練規律,由易到難,由短到長,反復訓練,并在很多人面前反復講演鍛煉心理素質,最好能做到脫稿,把角色特點揣摩到位,語調、語速、肢體語言、表情和眼神協調配合,將故事的講述和表演自然巧妙融合,繪聲繪色,成功地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比如我在師范生專轉本班級的講故事輔導中遵循循序漸進、階段推進的訓練方法。上學期側重“打基礎”,下學期“精雕細磨”。上學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共挑選了十五則不同類型的趣味性小故事,有的重在刻畫角色的憨傻,有的側重塑造角色的狡猾,有的重在敘述、渲染,有的重在表情、動作,通過不同類型故事題材,不同性格角色特征的分析、揣摩,激發學生興趣,強化講故事訓練的技巧。寒假階段布置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尋找適合自己外形、音色、性格特點及便于發揮自身優勢的故事題材,開學初進行“講故事”技能檢測。下學期開學根據他們選擇的故事進行篩選,不合適的及時推翻重新選定,適合的適當修改書面內容,轉換成適合口頭講述表演的內容。前階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老師和全班同學面前過一至兩遍,對相對薄弱一些的學生重點單獨輔導。考試前除原有的課堂授課模式,一模、二模外,又增加了周末分組小組互助練習的時間,學生之間以強帶弱,提高了訓練效率,在同學面前放得更開。考試前兩周安排到低年級各班巡講,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依據講故事對象的不同在表達技巧方面靈活調整。在師范生講故事技能比賽及專升本考試時,因為面對的聽眾主要是評委老師,所以學生在講述時更側重故事的表現力、角色特點的塑造和把握,動作表情的細膩精致程度更高一些。在實際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由于面對的是幼兒,動作有時可以相對簡單一些,甚至允許適當重復,加深孩子的印象。
在當前的師范教育學前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已有“幼兒活動設計”“幼兒舞蹈創編”“幼兒文學”“幼兒教師口語”“幼師語文素養”等相關課程,可以在這些相關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講故事技能訓練。在活動設計和舞蹈創編中結合文字故事,讓學生自主設計故事動作、表情;在幼兒文學及幼兒語文素養課程中,讓學生學會調整整合故事內容,根據不同對象合理取舍、改編創編故事內容;幼兒教師口語課程中對學生的語言表現能力進行基礎性和綜合性的拓展訓練。
綜上所述,師范生講故事技能是一種融講述、表演、故事創編于一體的綜合性的講演藝術,通過有效結合講故事前的“編”(即語言表達的文字加工)與講故事過程中的“演”(即聲音與肢體語言的運用)很好地刺激聽眾的視覺、聽覺、感覺,達到吸引聽眾的目的。通過在學校階段對學生講故事技能的有效訓練,課程實現跨界融合、有效融入,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幼兒園工作語言類課程的開展,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這就是“校—園”合作背景下師范生講故事技能訓練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