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高職教育作為中國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助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產教融合是一種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將生產和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企業的生產實踐有效融合。
新時期以來,深化產教融合一直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旋律,建立科學的、系統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是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的重要手段。為了切實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助力高職院校從高速擴張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探索研究“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顯得十分必要。分析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研究現狀,提出構建評價體系的必要性,并從六個維度構建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指出評價后要注重反饋機制,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優化評價指標,最終使高職院校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高等職業教育企業和學校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職業教育原有的教、學模式隨之進行適應性調整和優化,國內外多名學者在探索、研究新的產教融合質量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
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的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有效提高了教育質量。早在19世紀初,德國就開發了一種雙重教育體系,19世紀中期,以意大利、瑞典、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為了滿足企業對各種技能工人的需求紛紛學習德國模式,至20世紀初,全球職業學校都將德國教育雙元模式作為職教界典型學習。1969 年,首部職業教育法《聯邦職業教育法》頒布,它為雙元制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奠定了法律基礎,此后開始制訂職業院校質量評價等級表。1990年《帕金斯職業教育法》頒布,該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和工業各部門需要打通連接,并要求各州制訂評估計劃和擬定績效指標。在日本,職業學校必須履行教育質量評價義務,評價時要采用內、外部評定相結合的方式。這些探索和實踐進一步促進了職業教育發展。
2021 年 2 月 1 日瀏覽中國知網(CNKI),以“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為關鍵字檢索,共有44篇文獻;以“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為關鍵字檢索,共有25 篇文獻,其中涉及“quality evaluation”“quality assessment”相關研究的論文并不多。上述論文研究方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產教融合背景下課程質量體系的評價,如陸理民、蔣晶容、祝海珍等在2019 年分別針對各自專業,提出了產教深度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探析。另一方面主要集中研究產教融合質量評估體系的構建,如王莉、高慧、姜澤許、劉鴻飛等分別在2018年與2019年提出了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體系的探析和構建。
通過分析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研究現狀可知,針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在近兩年已經得到一定的重視,但相關文獻總數不多,以理論研究為主。尤其在國家職教20條出臺后,建設雙高校背景下進行的相關研究很少,說明該領域的研究處于起步初期階段。由于各國家、各行業、各地區、各學校、各專業情況不同,完全復制外國、外校經驗并不可行。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督導評估制度,并指出建立職教質量評價體系五大核心內容:技能水平、職業素養、就業質量,校企合作水平、產教融合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曾提到建立科學、公正的評價機制,形成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監控體系。《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完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
在2021年4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同志突出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構建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并將評價結果應用于提高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水平,將大大提高產教融合的質量,推動職業教育大步向前。
在雙高校建設時代背景下,保證以上國家政策的順利實施及相關工作的開展,深入探索研究“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產教融合質量評價要遵從系統性原則。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為企業培養具備高技能、適用型、應用型人才。高職人才培養的主體是多樣的,包括學校、企業、行業、政府、家長等。在設計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時,要考慮多個評估主體的不同利益需求及它們之間的相關性,構建一套整體的可反饋調整的評價體系。
產教融合質量評價要遵從有效性原則。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要通過搜集有效的數據,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由第三方機構進行公平且公正的判斷,保證評價結果有效,可以真實且客觀地反映職業教育質量。
根據雙高校建設任務要求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第17條提出的要求,完善行業、政府、學校、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的設計應該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基于此,產教融合質量評價指標應該包括行業、政府、學校、企業、家長、第三方機構等維度評價。其中由于各維度在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充當的角色不同,利益訴求不同,每個維度又可以細化為多個二級指標、三級指標。
在產教融合推進進程中,行業要給予產教融合教學充分的指導來推進產教融合工作計劃的實施。政府要加強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大力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切實提高技術人員的社會地位,同時給予資金扶持,評價技術人員服務社會的情況。學校在產教融合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明顯,特別在當前大力提倡三教改革背景下,應該從校企合作教材建設、教師發展狀況、課程建設、專業建設等二級層面進行評價。企業作為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質量有絕對的話語權,企業可以從技術人員技能熟練度、綜合素養、工匠精神等方面評估。另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家長對學生培養情況的滿意度反映了社會對就讀學校、專業乃至職業教育的滿意度,由于家長對技能掌握情況不能專業評判,因此可以從德育層面評價產教融合質量過程中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情況。另外,評價過程中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機構,避免有些評價主體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情況,需要對各評價維度進行客觀評估。
根據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的系統性、有效性、反饋性等特點,從不同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的評價主體出發,探究將某專業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指標分為三層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各主要觀測點。
一級指標,主要是各評價主體,包括行業評價(A1)、政府評價(A2)、學校評價(A3)、學生評價(A4)、企業評價(A5)、家長評價(A6)。二級指標主要將一級指標細化,將行業評價(A1)細化為社會服務(B1)、工學結合(B2);政府評價(A2)主要關注財政條件保障到位情況(B3);將學校評價(A3)細化為師德師風(B4)、結構梯隊(B5)、教師發展(B6)、實訓實習(B7)、建設任務(B8)、制度保障(B9);學生評價(A4)側重學生的反饋(B10);企業評價關注素養目標(B11)和能力目標(B12);家長評價關注子女成長(B13)。
觀測點是將二級指標細化為更具體的三級指標。社會服務(B1)觀測點為:“1+X”證書考核站點、校級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工學結合(B2)觀測點為:行業參與專業建設情況。條件保障(B3)觀測點為:地方政府經費配套情況、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校級及以上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發改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師德師風(B4)觀測點為:校級及以上教學團隊、先進工作者等;校級及以上優秀教師、師德標兵、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等。結構梯隊(B5)觀測點為:專任教師職稱結構、“雙師型”教師比例、擁有三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行業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比例。教師發展(B6)觀測點為:建立教師發展中心、教師教學團隊建設保障制度。實訓實習(B7)觀測點為:訂單班數量、校企合作基地數量、校企共建教師發展中心或實習實訓基地、學生校內校外實習實訓總體情況。建設任務(B8)觀測點為:課證融通的探索、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制訂完善課程標準、基于職業工作過程構建課程體系、新教法及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探索及預期。制度保障(B9)觀測點為:實訓實習制度制訂與執行情況、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反饋(B10)觀測點為:學生對教師總體評價、學生就業情況滿意度。素養目標(B11)和能力目標(B12)的觀測點為工匠精神、勞動紀律、職業素養、學生操作技能水平。子女成長(B13)觀測點為學生道德品德、家長對孩子就業情況滿意度。
目前多數院校的產教融合評價體系指標仍處于摸索、構建階段,少數院校雖然已經構建指標,但整個體系仍處于開環狀態,產教融合評價指標多,實施改進少。在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應用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反饋機制,使評價體系形成完整的系統閉環。比如,通過用人企業的滿意度評估情況,可以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進學生培養過程,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提高用人企業的滿意度。同時,通過評價反饋可以調整評價維度的細化指標,使整個評價體系更具科學性、系統性。
職業教育是提高就業數量和培養大國工匠的途徑,是推動中國制造更上一層樓的重要基礎。當前職業教育中本科職業教育正處于改革浪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能僅停留在表層,而應該深層次融入,合作形式要多樣化,比如訂單班、現代學徒、編訂校企合作教材、創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各專業要結合自身特點,尋求符合自身發展的合作方式。當前,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宏觀大背景下,在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呼喊聲中,仍需要繼續探索符合新時代職業教育特點的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