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潤青
(天津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天津 300380)
本設計將從教材分析、學段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五要素展開一整課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部分,尤其注重創設任務情境、搭建支架,大致思路是:創設為戰亂年代的詩集做編輯審稿工作的情境,提供兩份詩人的“稿件”,在對比中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精神追求及表達情感時用到的藝術外援,感受詩人精神世界,最終落實到“寫推薦語”的形式上,為后期完成單元學習任務——文學短評寫作做鋪墊。
我們要關注兩首詩被選編入教材的形式,進行必要的教材分析,可以大概了解新舊教材收錄這兩首詩的情況。
舊版[1](26-27)教材的編者將兩首詩與《涉江采芙蓉》編為一課,三篇均設定為略讀篇目,置于必修二的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該單元收錄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編者在單元導讀里強調學習該單元重在吟詠、體會思想感情、創作手法等方面,還在課后“研討與練習”中對該課三篇詩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師生分別思考三首詩涉及的“以花草贈給親朋”,“憂”的內涵、白描手法及動詞運用的問題。
新版[2](57-70)教材的編者單把這兩首詩設為一課,并將《歸園田居(其一)》設定為自讀篇目,置于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該單元匯集了從東漢到南宋不同體式的詩詞名作,屬于必修課程“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該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生命的詩意”[3](77)。編者在單元導讀中強調學習該單元重在感知中華優秀文化、感受詩歌藝術魅力、通過知人論世理解詩人精神境界、嘗試寫作文學短評等方面,并在單元最后的單元學習任務中做了明確的指示:依托知人論世的方法理解詩作內涵、朗誦會、文學短評寫作。
通過對比新舊教材,可以發現新教材有著很大的突破和革新:單元選文的歷史跨度加大,有利于引導學生對詩歌發展史進行整體的關注;單元學習任務的設置更加系統,以讀促寫,更加注重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4](4-18)的培養;學習側重點有所變化,精讀篇目《短歌行》的學習對《歸園田居(其一)》的自讀有著樣本示范效果。此外,助讀系統中的課下注釋有一定的調整,例如“虛室有余閑”的“虛室”的解釋由“空室”更改為“靜室”,更加嚴謹。
總之,通過教材分析,我們對教材有了更系統、更宏觀的感知,明確了該課在教材體系中的定位,為之后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打下了基礎。
新版本的高中教材按照單元主題進行編排,不同于以往初中教材按文體編排的模式。這樣的變化可能會讓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不太適應,本課所在的單元回歸了傳統的按照文體編排的模式,學生的不適感會有所緩和。
首先,從作者角度來看,高一學生在初中時期已經接觸過曹操和陶淵明的不少作品,對兩位詩人有了初步的感知,也就是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對于曹操,學生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的《觀滄海》之后,可以感受到詩人胸懷的廣大,《短歌行》的核心情緒是“憂”,表面上看,這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有一定的沖突和矛盾,但恰恰可以在新舊篇目中建立聯系;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的課外古詩詞誦讀篇目中的《龜雖壽》之后,可以感受到曹操感嘆時光流逝的同時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與本課中曹操“天下歸心”建功立業的宏愿可以建立一定的聯系,教學時可以刺激學生回憶,激發學習興趣。對于陶淵明,學生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四課中的《飲酒(其五)》之后,可以感受到他的熱愛自然、悠然自得;在學校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課的《桃花源記》之后,對他構建的理想社會有了一定的印象,與他在本課中描繪的田園風光的恬淡自然及對世俗官場的厭棄同樣可以建立聯系,還可以與選擇性必修下冊教材中的《歸去來兮辭》建立聯系,把詩人的精神變化串聯起來。
其次,從學生對詩歌藝術手法的感知來看,本課主要涉及的是《短歌行》中的用典和比興、《歸園田居(其一)》的白描手法。其中,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對《詩經》中的比興手法比較熟悉,如《關雎》《蒹葭》等篇目都有所涉及,對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白描手法也有接觸。但是,基于初中教材選錄的詩歌較為簡單,很少涉及用典手法的外在原因,以及學生尚在高一階段,對詩歌中用到的典故的敏感度不夠高以及他們對詩歌中用典的手法不是特別熟悉的情況。本課中的用典手法及效果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啃下用典這根詩歌鑒賞的大骨頭,不僅對于該單元后續涉及大量用典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做鋪墊,還對學生整體詩歌審美鑒賞藝術水平的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本課學習不僅有利于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和詩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為本單元其他古詩詞的閱讀與鑒賞提供支架和樣例,有利于更有可操作性地完成本單元的第三項單元學習任務——嘗試寫作文學短評。
首先,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兩首詩歌的大意和主旨:詩人分別展現出的招攬賢才建功立業的宏愿和辭官隱居田園的愉悅。
其次,細讀文本,借助閱讀支架深入體驗,探究詩人如何通過引用化用典故、比興、白描等手法抒寫心中的情感和精神追求,逐步掌握一些古詩鑒賞的思路與方法。
最后,知人論世,借助閱讀支架,感悟詩中展現的不同的人生境遇及對詩人人生選擇的影響,感受詩人的精神世界。
【創設任務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咱們今天穿越時空,一起體驗一回做動亂年代的詩集編輯的感覺。目前在眾多投稿作品中,我篩選出兩篇比較打動我的作品,分別是咱們的兩位老熟人曹操和陶淵明的詩歌。他們二人的投稿材料已經發放給大家,分別有:作品原文、個人履歷、寫作背景及相關注解四大模塊。咱們一起審一審兩份稿件,看它們到底能不能被咱們選入詩集。
【預設活動1】
師:回憶一下兩位老熟人,你對他們還有印象嗎?
生1:我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粗略讀過一部分《三國演義》,我還學過曹操的《觀滄海》和《龜雖壽》,感覺他還挺有野心的。
生2:我學過陶淵明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自得讓我很羨慕,還有他在《桃花源記》構建的理想世界,挺令我向往的。
師:看來咱們并沒有“貴人多忘事”,我對這兩位老熟人也有這些類似的“第一印象”。那他們這次的稿件與我們之前對他們的印象一致嗎?快來審稿吧!
【預設活動2】
師:我們先理一理他們的“稿件”,這里面并沒有對自己詩作情感主旨的介紹。那我們正好讀一讀稿件,做一些圈點勾畫,自己品品他們的思想感情。
生1:曹操的詩一開頭就寫“人生幾何”“去日苦多”好像在感嘆時光流逝,比較憂傷。
生2:憂傷不是最重要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主要是想表達對賢才的渴求,還有一統天下的愿望。
師:我比較認同第二位同學的觀點,我們要注意到曹操沿用的是樂府舊題,樂府詩是要配樂奏唱的,所以曹操的“歌詞”肯定要符合“歌”“放情長言,雜而無方”的特點,“行”的“步驟馳騁,疏而不滯”,以及“短歌”的“節奏短促、微吟低徊”,反之,這樣的文體更適合詩人開篇抒發內心的憂愁。
他只是以“時光流逝之憂”為著眼點,并非僅僅寫憂,而是從“憂”到“志”,化悲痛為力量,堅定自己渴求賢才、建功立業的宏愿,將悲涼與慷慨交織,開創了建安詩壇“悲涼慷慨”的文風。因此,他的作品還秉承《詩經》傳統的現實主義和《楚辭》傳統的浪漫主義遺風。
生3:陶淵明的詩歌表達了他辭職歸隱后的“復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
師:我認同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通過音頻范讀、共同朗讀、個人展示誦讀等形式),再次感受兩位詩人的精神追求。
【預設活動3】
師:二人都生活在大動亂的年代,但他們的詩稿卻是一個渴求建功立業,一個追求隱居,二人的精神追求為何差別如此之大?我們一起快速瀏覽他們的個人履歷和寫作背景,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生1:曹操面對漢末動亂,積極進取,“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有了一定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實力,因此他想要廣納人才,建功立業一統天下。
生2:陶淵明出生于家庭衰落時期,本就厭棄官場的黑暗,所以追求隱居。
師:閱讀詩人履歷和創作背景之后,咱們基本能概括出二人追求迥異的大致原因,但也有些不太準確的地方,我們一起梳理一下。
其實,都是因為不同的人生境遇對他們的精神追求產生了影響:曹操因日益強大的實力確實有著一統天下的壯志,但主要是赤壁之戰的失敗給了他較大的打擊,因此而憂,但又不止于憂,更加希望招攬賢才來破憂,完成一統天下的宏愿。陶淵明并非天生不愿意出仕做官,他常常陷于入與出、憂與游的精神糾葛之中,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最后仍然因為做官違背了自己崇尚自然的本心,因此追求隱居。
【預設活動4】
師:兩位詩人在詩稿中透露出反差極大的精神追求,那么他們主要通過哪些手法作為藝術外援體現自己的精神追求呢?咱們結合相關注解系統共同品讀。
思考并在小組交流后明確:
“青青子衿”兩句是《詩經·鄭風·子衿》篇目的省句比興式的化用,以姑娘埋怨對方不主動的情緒比喻自己希望賢才能夠主動投奔自己的心愿。
“呦呦鹿鳴”四句是化用《詩經·小雅·鹿鳴》的比興意味,對主賓宴飲場面的實寫被引來宣示他對待賢才的誠摯——他會為投奔而來的賢才創設和諧團結的環境,暗含與賢才共治天下、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
“明明如月”是化用《詩經·陳風·月出》的比興意味,以明月比賢才的同時,進一步透露自己未能得到如明月般的賢才的苦悶和迫切,自然貼切。
“烏鵲南飛”是化用《詩經·小雅·正月》“瞻烏爰止,于誰之屋”的比興意味,清人張穆實、今人趙逵夫指出“烏,周家受命之征兆”,曹操在這里用典欲自比周天子受天命一統天下之意,不一定是顯示人才的漂泊無依。
“契闊”出自《詩經·鄴風·擊鼓》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表達詩人與賢才的約定盟誓。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語典,表達詩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事典表達自己會殷勤招待人才。
在《短歌行》中,曹操在那個特定背景下抒寫精神內需的重要藝術外援是用典,怪不得魯迅說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其中前四處是在用典之中融入比興意味,需要借助典故出處原文,作為閱讀支架幫助理解;而后幾處是直接用典,理解起來困難不大。另外,通過對曹操的政令《求賢令》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短歌行》其實是文學版的《求賢令》,再從敘事學角度把詩作中涉及的人才進行分類,發現詩人的理想讀者其實不論出身與品德,最看重的是賢才有沒有治世之能。
對于自讀篇目《歸園田居(其一)》,藝術外援比較簡單,主要是看似平淡樸素實則蘊含巧思的白描手法:帶有詩人主觀性的自然景物的選取,動靜、視聽、遠近等描寫角度,“蔭”“羅”等動詞的運用都自然貼切。此外,需要提及的是,學生會對陶淵明田園生活的自得心情產生誤解,以為隱居生活十分愜意,這里可以強調“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的注解,明確田園生活其實很苦,只是詩人心中覺得愜意。
【預設活動5】
師:我們先后對兩位投稿人進行回憶,并審閱了兩份投稿材料的作品原文、個人履歷、寫作背景及相關注解,既明白了作家的情感主旨,更明白了作家同在大動亂時代卻有不同的精神追求的原因,體味了詩作的藝術手法。那么各位小編輯們愿意把這兩首詩選入咱們的詩集嗎?接下來就請大家拿起筆,選擇一首你中意的作品,為它寫幾句推薦語吧。寫完之后小組之內交流互評,作為今天的作業上交。
本課的內容容量比較大,依托的支撐材料比較多。因此,在具體實施的時候,要視學生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