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萌
(泰州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全球多元文化發展背景下,文化交融和碰撞已經成為常態,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極具中國特色,歌曲寫作課程作為高校音樂專業的音樂理論課程,如何以更完善的教學模式培養適合中國發展的音樂人才,怎樣提高學生的歌曲創作能力,是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
民族民間音樂作為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歌曲寫作課程,不僅對民族民間音樂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對高校發展及地域特色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也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民族民間音樂資源豐富,包含各類優秀的音樂元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內部的優秀音樂體裁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文化精神財富,在各個時期都是歌曲創作的重要來源,在許多優秀的歌曲中都可以看到對不同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運用、借鑒和改編。可以說,正是我國民族民間優秀音樂元素在歌曲創作中的運用,才創造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文化產品。隨著我國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密切,越來越多的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包括民歌、戲曲和曲藝等被大量運用到歌曲創作中,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都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此外,許多歌唱比賽在過去的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基礎上增加了原生態演唱,證明了我國不僅民族民間資源豐富,而且具有無窮魅力[1](14)。
積極推動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將不同民族和地區的音樂元素融入歌曲寫作課程中,能夠引導學生體悟不同的音樂體裁,并有效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元素進行歌曲創作。民族民間音樂根植于人民群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能夠充分反映一個民族和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形態和心理特征。將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融入歌曲寫作課程教學,創造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歌曲,能夠充分發揮高校音樂創作的優勢,呈現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優秀元素,推動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和傳播。
建設有特色的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民族民間音樂既有突出的民族性,又強調地域性,寫作課程教學中融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實質上就是將高校音樂專業與地域音樂文化接軌,以地域文化為基礎創建特色音樂專業課程。隨著中國高校的發展,創辦區域特色高校已經成為許多高校的重要發展路徑,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立足本區域,融合地域特色創辦特色專業,歌曲寫作課程中融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正是最大限度地培養地方實用型音樂人才,開辦適合地域音樂發展和傳承的特色課程,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設特色的高校音樂專業課程。
理論聯系實際,強化教學效果。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融入歌曲寫作課程,能夠提高學生歌曲創作的積極性,強化教學效果。與歌曲寫作課程理論相比,民族民間音樂的獲取需要學生進行民間音樂采風及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將傳統課程理論學習與社會音樂實踐相結合,能夠激發學生音樂創作熱情,以民間音樂采風為基礎,將音樂理論更好地運用到歌曲創作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增強歌曲寫作課程的教學效果。
高校歌曲寫作課程主要立足歐洲古典音樂進行歌曲技法教學,目前國內高校歌曲寫作課程主要從歌曲曲式結構的框架入手,針對句子、段落和曲式等方面進行歌曲寫作理論教學[2](109)。歌曲寫作課程定位是應用型課程,要求學生在積累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和形成一定的音樂素養后進行學習。目前,學生學習初期對課程學習熱情度較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表現出對歐洲古典音樂理論的排斥心理。此外,歌曲寫作課程的內容及教學體系還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歌曲寫作課程內容相對陳舊。中國教育強調理論學習,往往忽視實踐學習內容,在歌曲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偏重理論教學,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雖然能夠較好地掌握寫作技巧,但是歌曲創作能力普遍不強,而且缺乏實踐性教學內容,導致學習積極性和創作熱情逐漸下降,影響教學效果。同時,以歐洲古典音樂為基礎的音樂技法使教學理論與實踐出現分軌,剝離了本地的音樂文化與音樂理論,不利于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培養,造成學生在理論認知方面出現一些誤區。由于地方高校音樂資源有限,對本地民間音樂資源開發程度較低,歌曲課程內容更新緩慢,難以與當地音樂文化相匹配,一味注重歌曲寫作的理論教學。
其次,民族民間音樂與歌曲寫作課程融合程度低。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音樂寶貴的資源財富,蘊含了勞動人民的音樂精華。盡管當前我國高校積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在高校歌曲寫作課程中,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水平較低,程度較淺顯,難以適應歌曲寫作的教學要求。各地高校歌曲寫作課程與民族民間音樂融合程度普遍較低,教師只重視寫作技巧理論教學,忽視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導致學生在歌曲寫作實踐中對本土音樂認知程度有限,使用相關音樂元素程度不高,難以真正挖掘民族民間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知識。此外,由于教學內容中缺乏引入中國本土特色的音樂元素,缺乏借鑒這些音樂的寫作技巧和理論,使得學生在歌曲寫作實踐中方法較單一,創作思路有限,影響了音樂創造性的發揮。
最后,歌曲寫作課程體系有待完善。在歌曲寫作教學中,實踐性教學內容不足及理論與實踐環節結合不深等問題比較突出。歌曲寫作課程體系相對單一,一些高校尚未通過多元化途徑有效將民族民間音樂與歌曲寫作課程整合,對于民族民間音樂實踐教學環節缺乏重視和支持,未能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民間采風,缺乏對民間音樂素材的深入學習和挖掘[3](140)。歌曲寫作課程體系中對民族民間音樂素材應用不足,使得歌曲寫作課程缺乏創新性實踐學習,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本土音樂元素的學習和應用,還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歌曲寫作水平和能力。
將民族民間音樂融入歌曲寫作課程不僅是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在要求,還是高校音樂專業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二者之間的融合創新建立在掌握大量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需要充分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社會屬性,并且熟練運用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創作手法,通過完善課程教學體系,使民族民間音樂與歌曲寫作課程高度融合。
首先,深度挖掘和分析民族民間音樂。歌曲寫作課程融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前提是準確掌握民族民間音樂的類型、特點等,通過挖掘和分析民族民間音樂的分類、特點等內容,充分掌握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音樂形式。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民族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對比教學,通過分析比較不同類型音樂的特征,讓學生能夠明晰不同本土音樂內容和文化的差異,加深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了解,更好地在歌曲寫作中運用這些音樂元素。此外,在歌曲寫作的基礎課程中,教師可以重點講授有代表性的演唱形式和樂器等,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這些極具地域民族特色的音樂內容,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知識挖掘和創作的能力。
其次,豐富民族民間音樂融入歌曲寫作課程的路徑。創新和完善歌曲寫作課程需要破除傳統的教學理念,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掌握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積極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多元化的宣傳路徑引導學生接觸各類本土音樂,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知和運用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民間音樂采風活動,讓學生直接接觸民間音樂的鮮活文本,加深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中獨特的音樂語匯、器樂使用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為歌曲創作中正確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奠定基礎[4](61)。高校可以通過人才引進機制聘請民間音樂藝人、傳承人,通過課堂教學結合講座的形式開展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相關活動,以此深化學生對本土音樂的了解和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地域特色,利用作品分析、音樂作品欣賞和演奏演唱等形式,提高學生對于本土音樂文化和內容的學習興趣。通過講座和交流會,挖掘民族民間音樂背后的歷史、民俗等文化價值,幫助學生掌握音樂背后的文化價值,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最后,完善歌曲寫作課程教學體系。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融入歌曲寫作課程離不開與之相匹配的課程教學體系。高校需要構建完善的歌曲寫作課程體系,一是要基于當前使用的主流教材,合理編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相關內容,教師通過匯總整理分類代表性較強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源和信息,結合不同地域和民族音樂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特點,與現有教材有機結合;二是要積極開發本地音樂資源,高校與社會共建音樂資源庫,積極聯系本地文化館、音樂館、群藝館等,收集和挖掘民間第一手的音樂資料和文本,并將其運用到歌曲寫作教學中;三是要將歌曲寫作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有機整合,將歌曲寫作與即興伴奏課程整合教學,讓學生分工合作,通過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創作不同的歌曲作品,根據特定的演唱形式和風格呈現作品,提高學生的實際編創能力和演出能力。
歌曲寫作作為一門應用型課程,不僅重視歌曲寫作的理論和技巧學習,還強調實際創作能力。民族民間音樂作為中國本土極具特色的音樂資源,將其融入歌曲寫作課程,可以消除目前歌曲寫作課程中實踐性相對不足的弊端。此外,二者的有機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達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目的,不僅有利于各地方高校的發展,對中國本土音樂的發展也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