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
(長春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成立于1987年,是全國乃至亞洲第一所專門招收聽障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學府。自2003年大學語文教研室成立起,學院面向聽障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迄今已十余載。
經多年教學實踐,課程組發現聽障生語文水平與同年級健聽生相比差距較大,聽障生的語言能力參差不齊,且在語文學習上普遍存在困難,學習效果欠佳。為改善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課程組針對我校聽障生“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現狀展開了一次較為全面的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為2020級國畫、動畫、油畫、舞蹈、視覺設計專業聽障生共122名,采用網絡調查問卷方式。問卷內容涉及入學之前就讀學校類別、手語熟練情況、語文學習困難、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式、考核形式、教材使用情況、課后自主學習情況等方面。本次網絡調查共發放問卷122份,回收114份,均為有效問卷。
1.語文學習的必要性
95%的學生認為語文學習非常重要,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會有很大幫助;5%的學生認為語文學習不太重要,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太大影響。
2.教材的使用情況
對于當前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認為“完全滿足需求”的占5%,“基本滿足需求”的占12.5%,“不能滿足需求”的占82.5%;對于教材里的篇目,覺得“能理解,但有些吃力”的占26.7%,“很難理解”的占50%,“容易理解”的占23.3%。
3.教學內容的安排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24%的學生選了傳統文化,20.2%的學生選了語言文字,19.7%的學生選了文學經典,17.1%的學生選了審美欣賞,19%的學生選了溝通寫作。
4.學習遇到的困難
認為“寫作”存在較大困難的占45.6%,認為“閱讀”存在較大困難的占13.2%,認為“閱讀和寫作”都存在較大困難的占41.2%。
5.課后的自主學習
課后能堅持讀書的占36.8%,課后能堅持練筆的占16.7%,課后兩者都能堅持的占46.5%。
6.教學采用的方式
對于課程的教學模式,14%的學生喜歡網絡課堂,58.8%的學生喜歡專題講座,14.9%學生喜歡小
組項目,12.3%的學生喜歡傳統講授。
7.考核采用的形式
在考核的形式上,22.8%的學生認為小論文最適合,27.2%的學生認為項目研究報告最適合,50%的學生認為文學常識測試最適合。
8.掌握手語的情況
87%的學生大學之前已熟練掌握手語,13%的學生掌握得還不夠熟練。
經過問卷調查及課堂測試,發現聽障生的語文能力欠缺集中體現為以下幾點。
(1)理解分析能力弱,不能全面把握文章主旨。
(2)缺乏歸納概括能力,不會評價作品。
(3)知識遷移能力欠缺,難以做到舉一反三。
(4)對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辨析不夠準確和熟練。
(5)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內涵能力弱,難以體會其豐富表現力。
(6)書面溝通能力不足,不能全面、準確表達思想。
(7)語言文字基本功弱,書寫時經常出現錯別字。
(8)文學文化常識欠缺,經典詩文積累不夠。
以上問題反映出聽障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均較為薄弱,語言能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語言水平不足,直接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
另外,聽障生與健聽生的人際交往主要通過書面語實現,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強弱決定了能否順利融入社會,因此,在高等教育階段,加強語文學習對聽障生尤為重要。
聽障生大學的語文教學不同于健聽生,要與聾人基礎教育相銜接,在此基礎上才能謀求更高層次的發展。就現實情況來看,聽障生在大學語文學習上,與健聽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
1.聽障大學生是雙語者
經調查,我校2020級67.5%的聽障生入學前就讀于聾啞學校,僅有5.3%就讀于普通學校。除極少數人以外,大多數聽障大學生最先接觸的語言是手語,漢語對他們來說僅是第二語言。
以手語為第一語言的聽障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策略乃至學習原理上,均不同于以漢語為第一語言的健聽學生,漢語對他們來說相當于外語。
2.聽障大學生的思維認知方式迥異于健聽生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載體。手語是一種視覺空間語言,以手勢動作為基本載體。不同于有聲語言以線性、較強的概括性和較弱的象似性為主要特征,手語的突出特征是具有立體多維度[1],象似性較強且善于刻畫和模擬形象。通過使用手語,聽障人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得到強化,比聽人更快一步形成復雜 表象。[2]
3.聽障大學生之間漢語水平參差不齊
以我校2020級聽障生為例,114名接受調查的學生中,一直就讀于聾校的有77人,一直就讀于普校的有6人,聾校經歷長于普校的有13人,普校經歷長于聾校的有18人。整體上看,在普校學習經歷與其漢語水平基本呈正比,整個年級聽障生的漢語水平參差不齊,這對“因材施教”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思考聽障大學生語文學習的意義并厘清其獨特性的前提下,自2020年起,課程組嘗試進行教學改革,在改革實踐中逐漸明確了以下原則。
1.以手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原則
從語言學視角看,漢語對聽障生而言,相當于第二語言,因此,大學語文學習本質上是聽障生以手語為主要媒介學習漢語的過程,其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相應落在引導學生弄清兩種語言的使用規則,并將手語順利解碼轉換成漢語上。
2.以語言學習為主的原則
正因為聽障生學習漢語的難度類似于學習一門外語,所以針對聽障生的語文教學應參照對外漢語教學,始終把“語言學習”放在首位,側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3.與生活接軌的實用性原則
為實現學以致用,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應貼近學生需要,增加情感表達訓練、情境寫作訓練,著眼于操作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練后即能懂,懂后即能用。
4.擴大漢語輸入的原則
科學研究表明,聽力障礙會帶來語言輸入和交際體驗的大大減少,這正是造成聽障生語言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3]經過多年教學實踐,課程組發現,漢語輸入達不到一定量,書面漢語將存在非常多的語病和缺陷。因此,在漢語教學中,必須始終如一強化閱讀量,加大漢語輸入,增加交際體驗,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漢語語感,提高漢語水平。
目前,在全國開展特殊教育的高等院校中,“大學語文”課程課時偏少,教學目標不夠清晰,教材匱乏,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效果欠佳是普遍現象。在改革實踐中,課程組潛心鉆研,圍繞教學效果提升,采取了如下策略。
放眼全國,“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一般定位為提高人文素養、綜合素質,語言運用能力不作為教學重點。這個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健聽學生是可能實現的。但對于聽障生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加之應試教育背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僅停留在機械記憶階段,語言文字水平及運用能力都較弱,很難像健聽學生那樣,深刻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學內涵和文化底蘊。為此,課程組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明確了特殊教育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在整體提高語文素養的前提下側重培養以閱讀思考能力和溝通寫作能力為核心的語言運用 能力。
基于聽障生的實際需求及客觀情況,課程組將整個學期的“大學語文”課程分為傳統文化、語言文字、文學經典、審美欣賞和溝通寫作五大部分,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教學。這些專題,從不同側面、多個維度圍繞語文問題展開探討,形成立體網狀的知識結構,力爭全面提高聽障生語文素養。
例如在2020年制訂的教學計劃里,在傳統文化專題講授傳統節日名篇,在文學經典專題講授文學名著導讀,在審美欣賞專題講授書畫作品評論,在溝通寫作專題講授語言溝通技巧,這樣的設計貼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對現實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此外,課程組還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平臺、社團組織、微信公眾號及文創刊物,鼓勵學生參展、參賽,投身校園文化建設,幫助聽障生和健聽生搭建溝通平臺,以文會友,團隊協作,增強聽障生融入社會的自信心。
因聽障大學生數量較少,且“大學語文”課程不受重視,僅列為公共選修課或素質教育課,故直接針對聽障生編寫的教材極少。各高校聽障生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從全國幾十種普通大學語文教材中挑選出來的,以文學鑒賞為主。從特教高考試卷分析及多年教學掌握的情況來看,聽障大學生語文水平整體上偏低,僅相當于初中學生水平。調查問卷顯示,他們普遍認為教材難度太大,且遠脫離實際需要。
為此,課程組嘗試結合聽障生的認知特點、心理規律和實際需求,自編一套校本教材,力爭從內容到形式更加貼合聽障生實際需求,且易教易學。
教學中,根據聽障生語言學習特點,教師應采用兩種教學模式。
1.混合教學模式
順應當前教學改革趨勢,課程組依托SPOC平臺構建了混合教學模式。教師課前廣泛搜集課程資源,以帶字幕的視頻及文字資料為主,PPT為輔,并結合資源內容制作試題庫,上傳到SPOC平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知識點檢測,以達成課前預習;在實體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分專題精心準備授課內容,分小組討論,開展多種競賽,進行讀寫能力訓練,鼓勵分享、匯報閱讀成果,促成知識遷移。通過混合教學模式,使線上的網絡課堂與線下的實體課堂有機融合,實現翻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興趣,強化教學效果。
2.雙語教學模式
在實體教學中采用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并用的雙語教學模式。課程組格外重視教師的手語技能,要求教師不僅能夠看懂學生的手語,做到及時發現問題,還能夠以自然手語答疑解惑,破除師生間的溝通障礙。這種模式順應聽障生的語言學習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需求,能夠有效提高聽障生手語能力及漢語應用能力。
采取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是強化教學效果的關鍵。以往聽障生的大學語文課堂,多采用一言堂的講授方式,能力培養難以實現,學習效果不佳。教學課程改革后,采取教師講授、小組互助、項目討論、班級競賽、模擬寫作、分享匯報等多種形式,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相長。
面對教育背景迥然各異、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千差萬別、個性素質截然不同的聽障生群體,在實行分層教學的同時,課程組設計了“多點聯動”的綜合考核體系。將聽障生的課堂表現與平臺記錄、章節檢測與期末考查結合起來,并通過加分等辦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分組討論、班級競賽,分享讀書心得,練筆投稿創作,參與文化建設,達到全方位考核聽障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聽障大學生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之后,語文課程的學習對其依然十分重要。目前我校針對聽障生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仍在探索當中,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體系,我們的目標和宗旨都是竭盡全力強化“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聽障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其順利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