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玲
(1. 蘇州市職業大學 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 2. 蘇州市職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1]外語學科雖然隸屬于人文學科,但長期以來卻游離于中國的人文學科主流,一直處于中國人文學科的邊緣地位。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可以改變這一既定的格局,它對中國的外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意味著外語學科的新轉機,有效助力外語學科躋身人文學科的主流,尤其是在推進中國人文學術國際化和引領國際前沿學術潮流方面,外語學科的學者可以大有作為。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大上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是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舉措。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外語教學如何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功能,融語言技能、文化知識、精神素質和人文素養為一體,培養新時代的外語人才是每一個外語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在新文科背景下,通過分析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存困境,以內容依托教學的理論為依據,將《新視野英語教程》的單元主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結合,探討高職外語思政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以《新視野英語課程》為主導教材的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還沒有進一步展開,存在下列困境。
(1)知識目標缺乏中國元素。以往的知識目標設定更多地體現在外語知識(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的掌握和外國文化的輸入,中國元素的內容少之又少。這種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削弱了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因此外語教學應增加中華文化的信息輸入,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保持中華文化的安全性,要做到讓學生在接受外國文化的過程中,不受外來文化的干擾、控制或同化。
(2)能力目標缺乏價值引領。以往的能力目標設定更多地體現在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視野的開拓上,在價值觀引領方面不足,使得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夠全面。因此,外語教學應加大中華民族價值觀的引入,注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避免學生被西方價值觀牽引。
(3)素質目標缺乏體現政治認同。以往的素質目標設定更多地體現在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方面,較少對學生進行政治覺悟的引導,使得政治認同教育沒有形成合力。因此,外語教學應加強學生政治覺悟的培養,引導學生在風云變幻的政治時局面前站穩立場。
在外語教育中奉行“課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外語教師隊伍通過深入挖掘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使得外語教學跳出語言和文化教育的小格局,擁有大格局,從課程內容的設計、教學形式及手段改革上下功夫,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始終,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思想,培養既胸懷祖國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
內容依托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簡稱CBI),即將特定的主題或學術內容與語言教學目的相結合,學科知識教學和語言教學同時進行,使學生通過第二語言獲取信息并在此過程中發展語言技能的教學方法。[1]CBI是用目的語教授某一領域的學科知識,在教學中確保學生既可以習得目的語,又可以掌握學科知識。它綜合了其他成功教學方法的長處,把語言學習和內容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使目標語成為學習者學習某一特定學科知識或主題內容的媒介。根據教學目標的差異,基于CBI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有多種,常見的模式可分為四種:主題模式、課程模式、輔助模式、專題模式。[2]
經分析,高職外語大學英語思政教學適合采取主題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導向強烈,在內容選擇、課程組織和程序課程安排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內容涉及道德倫理、文化習俗、社會現象等方方面面,主題更接近現代生活,體現了時代性、知識性、趣味性的特點。根據CBI教學的“6T”原則,即主題(Themes)、文本(Texts)、話題(Topics)、線索(Threads)、任務(Tasks)和過渡(Transitions)組織教學內容。
1.強化外語教學中的知識復合性
(1)挖掘英語教材內容的思政育人元素。緊扣教材,深挖《新視野英語教程》教材中蘊含的豐富人文題材,在原有的知識目標基礎上,引申教材內容,聯系國內外的實際案例,在話題設置上有機融入中國思政主題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的融入式和浸潤式教育,如表1所示。在提高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樹立文化自信心,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判國際問題中的交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信仰,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表1 《新視野英語教程》教材中的思政育人元素
(2)構建素材庫擴展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相關學習資料,搜集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英文語料及官方媒體的中國語料(China Daily等)。進行中西方文化比較時,從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報道(如CNN、BBC、VOA等)、雜志期刊、經典作品獲取資料。
2.創新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應秉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教師應結合英語技能的培養目標,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巧妙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理性判斷。教師綜合運用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和反思式教學法進行教學。
(1)課前預習:課前教師尋找英語學習和思政教育的最佳平衡點,采用任務驅動法,布置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驅動性任務,如預習文本、布置思政元素主題、觀看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相關思政學習資料,并在教師指導下,搜集整理課堂教學涉及的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
(2)課堂教學:課中教師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考核和點評;對文本知識點的重點及難點進行答疑解惑;采用情景教學法和反思式教學法拋出主流新聞媒體節目中的熱點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討論,并進行歸納總結,同時進行主題過渡,形成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完整體系。
(3)課后鞏固:教師布置學生選取感興趣的主題,根據知識線索,以小組形式進行深入探討,通過項目演示陳述觀點,教師及時做出點評。課后,學生結合教師的講解、點評,完善小組活動內容并提交作業,以此達到思政教學的深入理解,培養自己以理性的眼光審視中西方的價值文化沖突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信仰,勇擔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3.重構外語課程評價體系
外語教學的評價形式除了客觀考查學生對語言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外,還應著眼于意識形態領域,對學生的價值觀和人文素養等進行綜合考查。考查可以通過平時的小組討論、項目演示等活動進行,內容涉及與文化思辨能力相關的論述類主觀題目,考查語言的準確性,以及學生是否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批判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師在探討高職外語思政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的過程中,注意在教學中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1)思辨方法: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中西文化的對比輸入,深入介紹其生成的背景環境和核心價值理念,引導學生在吸收知識的同時,引發對社會現象的深入思考和批判,在反思中客觀審視西方文化、意識形態與價值體系,在學習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心。
(2)實證方法:在學期之初,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學生關心的中西文化焦點、熱點進行信息采集,篩選聚焦信息,搜集相關資料,使其有效地融入教學單元中;期中通過熱點探討和課堂展示,監測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掌握和引領效果;期末采用試卷考核的形式了解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掌握程度,通過數據對比分析,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3)實踐方法:根據社會現狀和聚焦熱點,結合學生的知識反饋,針對教學中的不足和信息缺失,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輸入有效知識和信息,并有效制訂符合教學實際的教育思路,應用于教學實踐。
以CBI教學理論為依據,運用主題教學模式,將《新視野英語教程》教材單元主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結合,探討高職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符合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大上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對《新視野英語教程》展開一系列教學研究,做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融入式和浸透式教育。在提高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加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指導學生以理性的眼光審視西方文化、意識形態與價值體系,客觀地評判國際問題中的交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信仰,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并且在此基礎上實現新時期高職外語教學的成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