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麗
(唐山學院 外語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根據教育部新制訂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大學英語教材編寫應該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順應時代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教材質量承載很多的社會責任與教育期望,影響我國幾億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成長發展。[1]同時,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之一,是學生獲得相關知識、技能和策略的主要來源。教材是教學理念的體現,在很大程度上規定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模式。[2]
大學英語教學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改革后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主要標志是《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制訂和頒布。《指南》提出全新的課程設置,包括“通用英語課程”“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和“跨文化交際課程”三大類,而且提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課程建設原則。各高校可以根據辦學目標和定位,建立本校獨立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教材編寫者們要以《指南》為依據,對編寫教材的目的、要求、內容、難易程度等做相應的變化和調整,以編寫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教材。
綜合李蔭華和董亞芬等學者的觀點,截至目前,我國高校的大學英語教材大致可分為四代:第一代是從1961年至“文革”;第二代是從1979年至1985年;第三代是從1986年至90年代中期;第四代是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
第一代和第二代教材基本上以語法為綱,有的吸收了結構主義的成分,強調句型操練,側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其他方面少有顧及。第三代教材開始按大綱要求進行編寫,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注重語言基礎訓練和閱讀能力培養的同時,普遍加強聽力訓練,予以說、寫、譯關注。教材突破單本書的傳統,開始向系列化發展。在第四代教材的研發過程中,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教學改革的舉措,包括2004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修訂、網絡教學的試點等,大學英語教材建設開創了空前的歷史新局面,涌現出了諸如《大學英語》(全新版)、《新視野大學英語》《大學體驗英語》、《新時代交互英語》、《21 世紀大學英語》等大量各具特色的新教材,并從紙質平面教材向以多媒體網絡為依托的立體化教材方向發展。目前,在《指南》指導下,以注重知識創新、教學創新、學習模式創新和資源建設創新為主要特征的大學英語教材建設,開創教材建設的新紀元。
“教材是傳播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的重要載體”,教材編寫要體現新時代新要求;教材建設要有文化自信,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內容上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選擇上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大學英語教學發展與教材建設的目標在于培養適合學校定位的人才,充分體現個性化。教材編寫理念需要積極更新,打破傳統,在策略上引領教師個性化教學。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教材建設朝著多元化、多層次化和教學資源移動化的方向發展。
根據《指南》要求,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跨文化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夠讓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得心應手,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立于不敗之地。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根據專業性質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這些課程可以根據不同學校和院系的人才培養目標自主設定為必修課、限定選修課或者任意選修課,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
大學英語基礎教學應選擇通用英語,重點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要求通用英語教材選材做到題材廣泛多樣、語言規范,打好語言基礎。選材要遵循“三性”原則,即趣味性、知識性、可思性。此外,選擇課文材料要注意經典性與時尚性的融合,科普性與文學性的融合,使選文內容經得起時間考驗,文字經得起推敲,這兩個融合是教材可教性與可學性的保證,也是教材生命力之所在。[3]
對專門用途英語定位的明確是《指南》區別于以往大綱的重要一點。專門用途英語是通用英語課程的擴展,旨在培養學生在學術交流中能夠運用專業知識與國際專家學者無障礙溝通,同時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多渠道。把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和英語語言教學相結合,是英語應用能力的高層次表現,開設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是學校和學科特點的真實寫照,是實施個性化教學的重要途徑。[4]
專門用途英語包括學術英語和職場英語。由于職場英語更多的是需要結合實際工作才能有效習得,因此關于職場英語的定位、教學研究及教材建設等在高校層面少有涉獵。相反,學術英語和通用學術英語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通用學術英語側重各學科英語中共性的內容,側重培養學生所屬學科的英語學術素養和學術表達能力;專門學術英語教材按照學生所屬專業進行編寫,如財務、金融、醫學、法律等領域,根據需要納入校本教材或學科系統內教材的范疇。筆者建議,通用學術英語教材按照學生所屬的5個門類、62個一級學科中相近學科大類進行分類編寫。教材可以涉及學科內容,但應該比較淺顯、通用。選材和任務要具有真實性。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應基于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結合學生所在專業對英語能力的需求綜合分析和設計。編寫人員應由大學英語教師、專業教師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組成,對教材內容、話題選擇、核心詞匯和語言要求等方面通盤考慮,開發出能真正滿足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未來工作需求的優秀教材。[5]
跨文化交際類大學英語教材屬于專業基礎教材,旨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和交際能力。編寫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各國文化差異,知識性和實用性并存,開闊學生的國際文化視野,為培養國際化的高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在內容上新教材的編寫可將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學術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自主學習和思辨能力緊密聯系起來,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中國地大物博,地區間發展有很大差異。各地區高校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為了滿足個性化的教材和教學需要,我們要因材施教。《指南》制訂了三級目標(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發展目標),教學目標應做相應調整。基礎目標、提高目標、發展目標的教學要求及教學對象都應有明確的規定,教材編寫要有明確的指向性。
筆者認為,對于教學型高校的多數學生而言,入學時英語基礎比較薄弱,通用英語課程仍然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內容。這些高校可選擇《指南》提出的基礎目標,通用英語課程一般設置216課時(即1.5學年)。為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可在后期開設相關的學術英語課程。教學研究型高校,學生英語水平較高,可按提高目標選擇高標準教材。基礎英語階段的通用英語教學安排144課時(即1學年),之后開展學術英語教學。對于生源優質的研究型大學,尤其是英語生源較好的一些高校,學生可免修通用英語,直接學習學術英語課程。相應地,教材建設需要針對不同水平和專業,開發針對不同起點、適合不同類型學校的教材,滿足學校人才培養的個性化需求。
通用英語教材的編寫要突出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要和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統一起來,使他們能夠把從課本里學到的語言運用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首先,積極關注和吸收國外先進的教材編寫理念和教學方法,了解、跟蹤、借鑒國外的經驗和理論、模式和方法。其次,充分考慮國情,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文化差異、心理認知過程都具有中國語言文化的特殊性。[6]第三,考慮地區差異和學生差異,比如教材開發時要迭用有難度梯度的教學材料。教師可先用測試題評估學生當前的語言能力發展水平,之后再根據測試提供的結果,選擇適合學生水平的學習內容。對于通用學術英語教材,開發時須構建在目標群體的調研基礎上,以保證實用性。已出版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即使對于英語水平很高的學生來說也是難度過高、缺乏實用性的。[6]因此,對通用學術英語內涵的理解很重要。它側重各學科英語中的共性東西,適合同一個學科下所有專業的學生修讀。用英語聽講座、閱讀文獻、撰寫學術文章和參加學術討論應該是學術英語教材的主要內容,根據目標群體選擇難度合適的學習內容是關鍵。
專門學術英語教材屬于內容型教材,側重特定學科專業(如醫學、法律、工程等)的語篇體裁,突出培養有具體專業特點的語言技能。因此,教材編寫時要秉承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學理念,與學生所在學科的專業知識密切結合起來,例如對醫學院校的學生,教材內容可以和醫學基本知識、醫學道德和醫學發展等有關專業方面的一般知識結合。專門學術英語教材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習者在專業領域內的語言運用能力。
《指南》提出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要不斷創新,特別提出要加強最新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元化教學資源。比如利用網絡慕課拓展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利用自主學習平臺進行個性化學習,以滿足未來個人發展需要。
新教材在編寫時需要在體例、練習設計等方面做出較大突破,英語教材質量有很大提高。筆者以為,要突出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應重新審視科技的作用,構建包括紙質教材、數字化資源庫、網絡教學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等多模態的教材資源體系。紙質教材是多模態教材的母體,也是組織課堂學習討論的主要內容和材料。編寫時既要精挑細選課文材料,還要精心設計圍繞主題的各種討論和各種真實的輸出任務。建議把聽說讀寫整合為一體,把輸入輸出整合為一體,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任務交際型模式。[7]
網絡教學平臺除承載數字化資源外,還應具備自主學習功能,在線的同伴互評、反饋、討論功能,測試功能,個人進展記錄功能等。此外,該平臺還應具備教學管理功能,使教師可以更加有效地參與及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8]近年來,基于移動終端的碎片化學習具有靈活度高、針對性強、吸收率高等特點,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設計和構建移動英語學習平臺。
綜上,一個多樣化、多模態的教材不僅需要在教材媒介和載體做調整,隨著時代發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也要跟上時代步伐。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必將進一步助推信息技術與高校外語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當前高等教育倡導回歸教育本質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應更好地發揮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充分展現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識變、應變、求變”的新形勢下,適應“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等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思路,探索豐富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融通中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強化科學精神和國家安全意識。這正是《指南》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發展與教材建設的目標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