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潔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0)
“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是軍人道德規范和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對培養學員政治素養、道德情操、法治觀念,扣好軍旅人生的第一??圩佑兄陵P重要的作用。四史,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其主要內容包括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民族獨立與國家解放的歷史、帶領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歷史,以及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社會主義的歷史。[1]“四史”教育對引導學員樹立歷史認同和政治認同具有重要意義。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開展“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并系統性地提出了“四史”學習的重要命題。可見,“四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動其與“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深度融合,是育人能力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
對于軍隊院校而言,“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核心是塑造學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四史”教育的核心是歷史觀教育,歷史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八氖贰苯逃c“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體系融合,就是將“四史”與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強軍思想貫通起來,這是新時代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準確理解這項重要任務,需要從三個維度進行全面考察。
從理論邏輯上看,“四史”教育與“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看似內容各有不同,實質上高度契合。從性質上看,“四史”教育并不是單純地講歷史,而是在歷史教育基礎上進行的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败娙怂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則是生長軍(警)官通用政治理論課程中的入門課,是一門極具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課程??梢?,兩者在課程性質上高度一致,在課程形態之間呈現出融通互構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歷史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價值體現。
從歷史邏輯上看,“四史”承載著中國道路和中國精神形成的歷史基因,思政課建設需要從“四史”中尋根問路。在思政課建設史上,課程體系和名稱雖經歷了數次調整變化,但歷史類課程始終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功能[2],將政治理論教育與歷史教育相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 傳統。
從實踐邏輯上看,“四史”融入教學具有強大的現實基礎,發揮著重要現實意義。“四史”教育與“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推動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教學目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前者為后者提供了活性養分,后者為前者增添了方法借鑒,它們在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動實踐中相融共生、相互促進、缺一不可。[3]
“四史”的融入有助于增強課程教學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四史”蘊含與“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脈相承的邏輯體系。聯系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革命的歷史,才能講好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問題;聯系黨史、新中國史,才能講好理想信念;聯系社會主義發展史和改革開放史,才能講好中國精神。
“四史”中包含了大量歷史事件、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文物等內容載體,彰顯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精神,而這些體量龐大的歷史資源都可以轉化為教學素材,為我們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問題提供歷史依據,可以說“四史”為“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提供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強大資料庫。
“四史”教育具有方法論的功能與屬性,將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課堂,在教學與研究中以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指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縱向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以顯性和隱性的方式滲透到教學中,幫助學員了解歷史事實、厘清歷史脈絡、總結歷史規律、獲得歷史啟示,從而提升學員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四史”教育將育人思維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堅持以史服人、以史動人、以史感人、以史化人,黨的偉大成就可以激勵人,黨的優良傳統可以教化人,歷史經驗可以啟迪人,歷史教訓可以警示人。大量有根有據的史實為枯燥的理論灌輸注入有血有肉的靈魂,不僅凸顯了課堂的生命力,而且更易引發學員的情感共鳴,自覺踐行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軍,提升育人實效。
“四史”教育與“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雖然性質相同、目標一致、內容契合,但并不意味著“四史”的融入是輕而易舉之事,由于缺乏二者相融貫通的整體規劃和設計,在融入實踐中易呈現出零散化、碎片化傾向,缺乏系統性和實效性。只有抓住教育主線,創新方法路徑,才能將“四史”科學精準、優質高效地融入“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實踐中。
將“四史”融入教學,最根本的是要堅持歷史思維,處理好史論關系,持續挖掘“四史”背后的歷史文化底蘊,切實提升教學實效。一要秉持歷史思維。授課教員須具備大歷史觀和全球化視野,能將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融入教學,能講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講清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講清人民軍隊聽黨指揮的光榮傳統、講清愛國主義的歷史傳承,使學員明確為什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要堅定文化自信、為什么要堅持黨的領導、為什么新時代依然需要愛國主義等關鍵問題,自覺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二要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皻v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論”[4],在教學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用歷史的、全面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達到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
將“四史”融入教學,最重要的是以“四史”中的歷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為線索,努力構建一個比較完整、完備的史料體系,其中關鍵在于講好歷史故事。這里的歷史故事包括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特別是新時代的故事。同時,講故事,不僅要教員講,而且要組織學員自己講,從而提高學員的參與度,激發學員學習的內生動力,落實育人目標。
首先,深挖歷史人物故事,用好豐富的歷史素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尤其要講好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如鐵血男兒夏明翰、抗日英雄楊靖宇、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方志敏等,以偉大人物的故事感染教育學員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革命英雄主義。其次,深挖歷史精神故事?!八氖贰敝刑N含了豐富的革命精神,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這些都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四史”中的歷史精神,就是將這些精神根植于學員的思想靈魂中,在精神的滋養下提振當代革命軍人的精氣神。再次,深挖歷史文化遺存的故事。歷史文化遺存作為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可為教學提供可感知的實物素材。在教學中,將與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相關的、具有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等文化遺存的故事融入教學,采取課堂教學與現地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架設學員與歷史文物和歷史人物之間空間對話的橋梁,在現場教學中組織學員實地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增強教學內容的多維立體感。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創新,將四史融入教學,最核心的是開拓融入路徑、創新融入方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抓住學員的興奮點,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但目前,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因循守舊、教學方法滯后、教學效果參差不齊等問題,難以引發學員的共鳴。“四史”教育的融入必須在路徑方法上下功夫,積極探索主題鮮明的情景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交互式教學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員學思踐悟、知行合一。
一是探索融合“四史”的專題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可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可充分探索在緊密結合大綱與教材的基礎上,融入“四史”的專題式教學法。如圍繞緒論部分的教學內容,以時代變遷為主題,破解時代變遷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引導學員明確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把握強國強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圍繞人生觀的教學內容,設計人生選擇相關的專題,比較研究歷史人物在不同價值觀影響下所走的不同人生道路,引導學員思考如何書寫出彩的軍旅人生;圍繞理想信念的教學內容,設計革命理想相關的專題,以典型示范法為依托,展現革命人物的堅定信仰,揭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的重要作用;圍繞絕對忠誠的教學內容,設計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專題,通過對人民軍隊歷史的梳理和人物剖析,幫助學員樹立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圍繞中國精神的教學內容,設計與歷史精神相關的主題,傳遞“四史”故事里包含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革命精神,激發起中國精神的強大偉力。教材其他章節內容,同樣可以結合“四史”教育設計相關主題。比如,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重點分析堅定的價值觀自信的歷史根脈;圍繞道德觀,分析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道德實踐;圍繞法治觀,梳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論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
二是探索融合“四史”的情景式教學。課堂教學不能僅是一種單向、平面的理論傳輸過程,還要創設雙向互動、多維立體的情景和氛圍,增強學員的體驗感和獲得感。比如在講到理想信念、忠誠品格和崇尚英雄的部分,可運用情景教學法,以學員自編自導自演歷史情景劇的模式,通過設置特定情景、營造歷史氛圍、人物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員置身于課堂所創設的虛擬歷史情境中體悟領會,將“四史”內容具象化、生動化、可感知化,以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方式將教學內容推向學員的內心深處,確保學員從故事中提煉信仰,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三是探索融合“四史”的交互式教學。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員與學員的深度互動,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聯動中推進課程與“四史”的有機融合?!败娙怂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授課教員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理論知識,更要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給他們提供思考和感知的空間。一方面,交互式教學要求將雙向互動滲透到傳統的講授法、提問法、點撥法、誦讀法、示范法等教學方法中,將“四史”教育的內容滲透到主題演講、討論辯論、答辯展示、模擬法庭、參觀見學、志愿服務等活動中,讓學員完成從課桌走向講臺,從“要我聽”到“我要講”的轉變,真正讓學員“動起來”、思政課“活起來”。另一方面,交互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拓展教學空間,要將教育空間從教室小課堂輻射到社會大課堂,延伸到紅色遺址、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偉人故居等具有教育意義的實踐課堂。除此之外,實現交互式教學的著力點在于豐富教學載體、拓展線上線下資源。通過小程序(APP)、軍職在線、中國大學慕課、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創設云參觀、云課堂、云訪談等方式,全方位打造出線下育人資源與線上育人平臺深度融合的“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金課。
將“四史”教育融入“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不僅可以飽滿教學內容,達到有史有料、有根有魂、有理有情,更有助于增加課程教學的歷史厚度、政治高度、理論深度和情感溫度。推進“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需要敞開胸襟擁抱“四史”,秉持歷史思維、整合素材資源、創新路徑方法,將“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歷史教育融入軍隊院校“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生動實踐中,推動構建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