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巧玲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重慶 402160)
2019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智能+”這個概念,并提出用“智能+”賦能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智能+旅游”也稱為智慧旅游,與傳統旅游相比,其特色主要體現在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務、 智慧旅游營銷三個層面,圍繞這三個層面,讓智慧旅游更加“智慧”。[1]旅游業作為傳統服務業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須針對大眾精細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特點,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旅游業遭受重創,但是智慧旅游的新業態讓景區化解危機,如無接觸式旅游服務、景區營銷直播、預約旅游等。
與此同時,智慧景區管理、智慧旅游行政管理、云旅游、旅游電子商務等智能旅游新業態和新產品迫切需要教育為其提供相適應的旅游專業人才。近年來,我國高職旅游教育的規模隨著旅游產業的飛速增長而壯大,而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卻出現“供需錯配”的局面。據統計,歷年來旅游專業學生畢業后在行業內就業的人數比例在10%——20%之間,兩年后在企業工作的人數比例不足20%。[3]傳統導游服務為主要培養目標的旅游人才在這后疫情期乃至很長一段時間的旅游就業中會不堪一擊。與此同時,“智能+教育”正在改變高職旅游專業的教學場景、行為特征和評價方式。高等職業院校如何積極改造傳統的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勢在 必行。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旅游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是進行人才培養的書面保證。近年來,基于智能旅游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理論很多,但是,現實中仍舊實行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在現行的高職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課程采用的是模塊化課程結構設計,由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含職業技術技能認證課)、專業選修課和獨立實踐課所組成。
專業基礎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旅游學知識,了解旅游行業運行的規律,培養學生接受后續旅游專業課程教育的能力,包括旅游學概論、中國和世界旅游地理民俗概況、政策法規、酒店管理、形象禮儀、溝通口才、策劃、營銷等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導游、景區、旅行社的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技能,包括導游業務、旅游服務英語、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管理,同時也包含職業技術技能認證課,全國和地方導游基礎知識。
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是一些輔助性質的課程,拓寬學生對旅游行業相關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適應市場變化和崗位變化需要的能力,包括旅游日韓語、插花、會計、攝影、酒水與咖啡調制、果盤制作等課程。
獨立實踐課程主要是對接實際崗位工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包括導游資格證專項實訓、模擬導游實訓、旅游產品設計+景區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
首先,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體現了高職旅游專業人才教育的特點,重視學生的外語能力,關注對外語旅游服務能力的培養。但是,傳統人才培養方案著力提高對導游服務和導游講解知識的全面、系統掌握,知識面相對狹窄和局限,偏重于理論性,忽視對學生工作實際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所學課程與目前就業情況不符,培養的學生往往不適應社會多變的需求,形成“就業即失業”的局面。
其次,課程設置缺乏有效的理論支撐,課程內容上出現重復和過時。教學目標設置含糊不清,所教知識和行業脫節,導致課程越開越多,課程交叉重復,受學時的限制,課程教學均是“蜻蜓點水”,一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與當下行業對接的課程反而遭到忽略。
再次,實踐課程環節形式單一,彼此關聯度不高。忽視學生職業認同、職業道德、吃苦耐勞和工匠精神的培養,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從業人員好高騖遠、拈輕怕重、職業道德水平較低和行業自律的不足。
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應該圍繞市場導向,服務地方經濟,精準面向職業?!爸悄?旅游”新業態的改變引起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和工作手段的變革,出現了許多新的就業方向,如智慧旅游電子商務營銷人員、智慧旅游平臺管理和維護人員、旅游大數據分析人員、個性化旅游服務定制人員、外語旅游服務人員、輿論監控及旅游公關人員等等。傳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已經遠不適應當下“智能+”旅游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不僅具備旅游專業技能,更能運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旅游營銷和管理的“高素質復合型旅游人才”的目標被認可。這一目標打破了重導游服務技能培養的傳統,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掌握新的就業技能,幫助學生開辟新的就業方向,從而應對業態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4]
“智能+旅游”背景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包含專業育人要求、專業知識要求、專業能力要求三個方面。
專業育人要求包括具備擁黨愛國、遵紀守法、三觀正確的政治思想素質;具有寬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以及求知、求悟的文化素質;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具有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誠信、創新創業的專業素質;具有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以及良好的就業心態。
專業知識要求包括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通識知識。要求學生了解管理學學科基礎知識,掌握旅行社運營、景區管理、現代信息技術、政策法規、市場營銷、大數據分析、公關宣傳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熟悉文學、心理學、政治、哲學和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專業技能要求包括專業基礎技能和綜合技能。專業基礎技能要求學生具有旅游在線營銷能力從事智慧旅游電子商務;具有智能旅游設備軟件操作和維護能力從事智慧旅游平臺管理維護和提供咨詢業務;具有獲取、分析、使用信息能力從事旅游信息搜集及分析工作等技能;具有設計獨特行程、制作個性化產品能力從事個性化旅游服務定制工作;具備一定外語口語交流能力完成出入境旅游服務工作;具備公關能力解決輿論監控和旅游公關。綜合技能要求學生具有團隊協作和人際溝通技能、社會適應性和應變技能、終身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在“智能+旅游”背景下,有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設置是否面向旅游就業市場,是否促進擇業就業直接關系到學生高考志愿旅游管理專業的選擇甚至入學報到率。高職院校應該根據旅游市場需求的變化來對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和改造,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保障學生就業和擇業。因此,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應當具有前瞻性,時刻保持與時俱進。
1.刪除內容重復性課程,精簡導游服務課程
專業理論課程的優化,首先是對基礎性內容的教學優化。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傳統課程內容中,存在重復性。比如,“客源國概況”和“中外民俗”,“全國導游基礎”和“中國旅游地理”,重復的內容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導游服務課程主要是職業技術技能認證課“導游業務”“全國導游基礎”“地方導游基礎”“政策與法律法規”進行門類精簡和課時的壓縮。
2.提升營銷課程比重,增設旅游電子商務課程
為了與旅游電子商務對接,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中必須開設營銷基礎課程或者在相關專業課中植入營銷理念、方法和知識等,實現營銷賦能素養。增設電子商務課程,如“旅游網絡營銷與策劃”,加強學生電子商務知識的學習和在線營銷能力的提升。
3.關注輿情監控和公關,增設旅游公共關系課程
自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公開,旅游產品的網評的市場導向,旅游網絡輿情監控和旅游危機公關的重要性日趨凸顯。旅游電商、旅行社、景區、酒店、旅游商店等旅游供應商的網頁、公眾號、小程序(APP)等媒體的運營需要大量的輿情監控和公關從業人員。因此,增加旅游公關類課程,如“旅游公共關系”,提升學生旅游公關崗位能力,增加學生的就業方向。
4.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增設GIS課程
對于傳統的旅游類核心課程,要加大實踐教學內容的比重以及強化信息化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及服務意識,提高學生就業后的崗位適應力。智能旅游平臺的運營涉及多種軟硬件設備及操作,運營后臺必須配備一定的管理和維護以及提供咨詢的人員,這是目前行業就業中一個比較大的缺口,可開設智能旅游平臺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如“智慧旅游導論”“旅游多媒體技術”“旅游網絡技術”等。此外地理信息系統(GIS)優勢在于對空間信息的分析決策,能夠實現對景區客流量的實時空間分析、制訂旅游線路、實現虛擬旅游等功能,是智能旅游構成的重要技術之一。增設GIS課程,可以提高新時代高職學生智能旅游管理的能力。
5.加強“立德樹人”,設施專業“思政”
旅游業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帶動大量的貧困人口脫貧。旅游從業人員也肩負著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彰顯“四個自信”等一系列重任。因此,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理論課踐行“課程思政”要一以貫之。
1.降低導游服務技能實踐比重,增加智能旅游技能實踐比重
在智能旅游背景下,傳統以培養導游員、講解員的培養目標在新業態下已經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就業。在實踐課程中應增加旅游電子商務、智能旅游平臺軟硬件應用、GIS實操等實踐課程比重。
2.創新實踐課教學形式
以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智能旅游人才培養能力要求為起點,創新實踐課的教學形式,搭建“第一、二、三和四課堂”。第一課堂,在學校智慧旅游技能綜合實訓室開展專業理實一體化課程項目教學或獨立實踐項目教學,如旅游營銷策劃、旅游產品設計、旅游市場調研、旅游危機公關模擬等。第二課堂,創辦旅游工作室,讓學生熟悉、參與旅行社經營運作模式。第三課堂,在合作的旅行社或者景區完成智慧旅游工學交替或者完成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第四課堂,充分利用智能旅游專業信息化虛擬仿真室,開展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如景區客流量控制模擬、虛擬旅游、旅游電子商務,等等。
智慧旅游人才培養需要四大支撐體系,即政府政策支撐、學校資源支撐、師資力量支撐、智能虛擬技術支撐。[5]
學校應該以教學研究為中心,院系所有工作應該為教學活動服務。學校應明確教學質量監控保障的機構和責任,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學校制訂相關制度文件保障課程順利實施,如《專業課程任課教師管理規定》《專業團隊人員管理辦法》《專業課程管理及考核辦法》《專業課課程標準制定標準》,等等。建立教學質量“四標四維”評價體系,內容、方法、態度和效果四個評價指標,督導、同行、學生、企業四個評價維度。
建設一支穩定的高素質、高質量智能旅游專業教師團隊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對專業任課教師的遴選十分重要。建立教師隊伍多元化保障機制,堅持校企共建師資團隊,企業教師占比不少于30%;校內專任教師具備“雙師”素質,每年參與企業定崗實踐不低于一個月。堅持校企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商課程標準和教材的遴選,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堅持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引入PBL教學法,注重啟發式教學。
企業需要的是智慧旅游人才,在智能旅游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把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作為最終目標。高職旅游專業應改變教學上“重理論、輕實踐”來提升教學質量,建立智能旅游專業信息化虛擬仿真室,模擬智慧旅游、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智慧飲食、旅游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等,讓學生置身虛擬工作崗位,提升智能旅游信息化能力;建立智能教育手段,如智慧教室、網絡教學、物聯網、云計算、多媒體等。
針對“智能+”旅游背景下的專業人才短缺,遵循“產學合作、工學交替”理念,采用“引進來、走出去”方式建立多家校外企業實訓基地。高校完成人才的基礎培養后,景區、旅行社為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基地。學校可以有效整合旅游教育資源,教師可以獲取行業一手資源并拓寬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生可以先一步適應行業的發展和需求,開闊眼界,增強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強服務意識。[6]
為高職院校和旅行社、旅游景區牽線搭橋,高職院校應該根據旅行社和景區的人才需求開展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以合同訂立的方式完成相應的人才供給,實現人才由校園到企業的直線輸送和對接,提升就業率的同時滿足景區、旅行社對人才需求的質 和量。
實行證書制度,學生取得的各種資格等級證書是就業的敲門磚,包括導游從業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書、大學英語等級證書、普通話等級證書、中級餐飲證、人力資源師證、營養師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證、創業培訓(SYB)合格證、營銷證、駕駛證等等。
高職院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并掌握人才培養的規律[7],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智能旅游的發展是對旅游專業從業人員設置了高門檻、提出了高要求。針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是一次質的改變。未來旅游人才將具備掌握綜合知識的能力和個性化服務的理念和能力。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該順應時代的需要,與行業接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行業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旅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