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龍 殷 樂 王彩芳 俞濱燁 鞠 劉 周士鼎
(1.常州大學 2.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關于紅色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界定,學術圈已經形成了基本共識。紅色文化主要指在全國人民的艱苦努力中,在不斷去除國內外文化糟粕的基礎上,造就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體系、理論及理想信念。[1]紅色文化表現于物質形式與精神形式。那些歷經戰爭的洗禮、人民英勇抗爭的戰場等紀念場所,革命會議留下的遺址,領袖們居住過的房子、偉人紀念堂及革命先烈的遺物等,它們的載體都是所指的物質形態[2];從曾經的新民主主義一步步轉型到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國共產黨堅定的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指導廣大人民群眾的活動與解決問題的知識、信仰、價值觀、精神、制度和規范等,稱之為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3]
文化認同是指在一個共同體中長期一起生活從而轉化為對此共同體最有價值對象的肯定認識,是個人對歸屬的群落及群落文化產生的歸屬感及由衷發出的承諾,從而得到、維持、更新自身文化屬性的社會層面的內心過程。被個體認同的文化會逐步轉化為個體的生活方式、價值觀點、思維形式、舉止行為和情感表現形式等,從而成為對個體進行行為、生活、價值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活動的本源性方向指導。[4]
文化自信應該建立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是相對較為穩固的內心形態。文化自信作為一種關于文化的價值判斷,與其相對的是對文化的不自信,文化不自信同樣存在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文化自戀、文化自大,指文化主體無視甚至蔑視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對自身文化抱有一種驕傲自大的狂妄心態,這種文化心態危害極大,例如,晚清時期,清朝當權者以“天朝上國”的優越感和以華夏為中心主宰的思維自居,閉關鎖國,閉目塞聽,結果導致中國漸漸落后于西方。文化不自信的另外一種表現方式則是文化自賤、文化自棄,指的是在比較中文化主體不善于、不充分發現自身文化的優勢和長處,盲目崇外,輕視自身文化的一種自卑心態。例如,在新文化運動的后期全部向西方學習的觀點。因此,對待本國文化抱有正確立場就是最基本的文化自信,它是文化主體部分對待自身文化的理性認知、自我塑造、傳承和弘揚。
青年大學生作為傳播、弘揚先進文化的高素質群體,在紅色文化方面的認同程度對紅色文化價值功能的發揮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青年學子對紅色文化的認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紅色文化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的地位。由于各地區對紅色文化的宣揚力度、宣揚能力各不相同,加之當前形式多樣的社會生活、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對青年學子的思想觀念產生了一定沖擊,因此,當代青年學子對紅色文化的認可程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育青年學子對紅色文化的認可度,在當代社會構建文化自信的征程之中至關重要。
紅色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表現出推陳出新、代代相傳的創新生氣,值得青年學子自發地認可和忠實地敬仰。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紅色文化的內涵是激昂向上的、精神特征是生生不息的。紅色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容易引起青年學子的共鳴,更容易讓青年學子在內心深處產生文化自信。紅色文化要實現文化育人、饜足青年學子精神食糧的價值,必須與時俱進、與勢俱進,充分利用各式新媒體,擴充傳播載體,豐富傳播方式,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讓青年學子同頻共振、入腦入心。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使青年大學生更加觸手可及,在參觀紅色場館、紅色紀念館時容易沉浸其中,產生情感共鳴,提升愛國情懷,增強對文化自信的認同。紅色文化能夠使青年學子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屬和歷史依托,激發他們對于民族復興的渴求,幫助他們養成自強不息和勇于開拓的精神。因此,要經常組織青年學子參加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參觀革命歷史舊址,從歷史的回憶中找尋文化的歸屬,不斷提升青年學子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精神內涵就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精神力量源泉。紅色文化內里的基本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融會貫通、相輔相成的,是傳承和創新融合的充分體現。宣揚紅色文化,利用其感染力,重現歷史精髓,為青年學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強大的自發動力。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傳統可以有效地提升廣大青年學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不移的認可感,做到知行合一[7],使青年學子建立起崇高的理想追求,成為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有勇氣的新青年,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貢獻。高校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增強對青年學子的革命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熟知革命前輩的英勇事跡,理解前輩為了民族利益而奉獻生命的可貴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砥礪前行的不朽精力,孵化和發揚了紅色文化精神,融入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青年學子要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珍惜難能可貴的盛世,要不斷地奮發圖強、努力進步,增強責任感,擔當有為。
紅色文化不斷傳承和創新,受到人們的賞識和認可。尤其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由共產黨人造就、譜寫的紅色文化精髓備受青睞。文化的軟實力終其究竟,其實是一種主觀的精神能量,博大精深的紅色文化有著豐盈的理論內涵和精神意蘊,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內核所在。紅色文化認同形成文化自信,產生文化軟實力,可以有效延展國家軟實力,促進青年學子增強對國家實力的自信,從而衍生出對民族的自信。紅色文化擁有“軟實力”的組成要素和價值表象形態。紅色文化突出的先進性、革命性、兼容性,使其擁有歷史發展、價值繁衍的文化特質。紅色文化的強大基因,使其在吸引力、號召力上更具潛力,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必不可少的條件。基于紅色文化資源衍生出的歌曲類、舞蹈類、語言類等人文藝術方面的創造及展示,使人們穿越時空感受紅色人文藝術經典,品味紅色人文藝術的魅力,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內在思想的聚集力。因此,若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青年學子紅色文化自信,必然以接受認同紅色文化為根本前提。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偉大實踐中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壯大于改革開放時期,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大精神力量,提升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我們可以以紅色文化為載體,實現紅色文化歷史與時代、現代與民族的有機融合,確立主流文化的領導權,促進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當今,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刻,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激烈。突出紅色文化認同,可以引導青年學子充分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的顯著優勢,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抵御西方錯誤思潮的侵蝕。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加強紅色歷史教育,繼承紅色基因是當代青年學子肩上的重要使命。認可民族文化是振興中華文化的重要條件,應當把認可紅色文化放在首要地位。紅色文化認同有利于延展國家軟實力,有利于青年學子形成對國家實力的信心,從而培養出對民族的信心,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文化自信。它的提出既改變了過去一度以政治性思維模式代替文化藝術性思維模式的“形而上學”的束縛,又改變了過去以經濟利益性的思維模式取代文化藝術性思維模式的“形而下學”的窠臼。高校應當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為支撐、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為根基,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己任,充分發揮好文化傳承者的作用,不斷賡續紅色文化基因。
高校要從氛圍營造、課堂教育、實踐活動等方面,探索提升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路徑。在氛圍營造上,可以挖掘校內、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建設校史館、紅色文化紀念館等平臺,引導大學生了解學校發展史和地方的紅色文化;可以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講述紅色故事、弘揚先進事跡、傳播紅色聲音,讓大學生通過校園媒體平臺了解紅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浸潤。在國慶、建黨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通過舉辦升旗儀式、宣誓活動等,營造愛黨愛國的濃郁氛圍,讓大學生切實體會到紅色文化的價值與魅力。
在課堂教育上,高校要緊緊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通過課堂教育讓大學生認同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有機融入紅色文化的內容,尤其通過建設紅色文化課程,進一步發揮紅色文化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積極作用。在其他課程中,要秉承課程思政的理念,挖掘本課程中的紅色文化元素,通過課堂的教授,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同時,高校要積極發揮獨有的科研能力,通過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研究,積極將研究成果有效運用到教育之中。高校可以建立紅色文化大數據庫,編寫紅色文化系列書籍,創辦紅色文化刊物等形式,進一步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展示紅色文化研究的動態和前沿,還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講授紅色文化研究成果,面向大學生發放紅色文化書籍資料等,在推動科研的同時,有效實現科研成果的轉換,達到用紅色文化教書育人的目的。
在實踐活動上,高校要進一步豐富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通過編排紅色文化音樂劇、舉辦唱紅歌等活動,將紅色文化與美育教育相結合;可以通過舉辦紅色文化運動會,將紅色文化與體育相結合;可以通過引導大學生當紅色文化場館的義務講解員等,將紅色文化與勞育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在實踐活動大課堂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在進一步感受紅色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可以通過建設紅色文化學生社團,舉辦紅色文化場館尋訪、紅色文化論文征集等活動,讓大學生切身去體會、研究紅色文化,充分調動大學生了解、研究紅色文化的興趣。當前,高校要抓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契機,深入做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要通過思想政治課、思想政治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途徑,在紅色文化教育上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作用,讓紅色文化“入耳入腦入心入行”,以此培養青年學子對紅色文化的思想認同和行動認同,進一步夯實文化自信,彰顯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