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蘭蘭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6)
習近平同志曾多次強調,要讓紅色基因浸入心扉,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1]作為紅色文化的特質,紅色基因是影響和塑造幾代中國人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進行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所凝聚而成的精神內核”[2]。蘊含著堅如磐石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情懷、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實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艱苦奮斗的革命風范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人民情懷等。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在既定的現(xiàn)實大文化的背景下,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引下,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以校園為空間背景,圍繞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而創(chuàng)建并共享的”[3],為師生共認、共有、共享的校園群體文化,包括發(fā)生在高校校園內一切有形和無形的文化。
紅色基因作為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綜合素質教育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育人的功能。高校校園文化的本質在于以文化人,立德樹人,通過塑造思想、培養(yǎng)能力、陶冶性情等,促進大學生發(fā)展成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紅色基因能夠為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豐富的思想教育、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強大的精神引領,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4]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將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園文化,既可豐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又可使紅色基因融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可行性的前提是新時代大學生對紅色基因存在認同。紅色基因的民族性、人民性和開放性等特性為新時代大學紅色基因認同提供了可能性。紅色基因的民族性是新時代大學生血液里流淌的基本元素,紅色基因的人民性是新時代大學生從小耳濡目染的普遍現(xiàn)象,紅色基因的開放性為新時代大學生接受紅色基因提供可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為新時代大學生對紅色基因的認同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提出以來,已經成為中國人民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新時代的大學生生長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非常熟悉,而且已在現(xiàn)實生活中身體力行。新時代的戰(zhàn)場沒有硝煙,但處處有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影,為認同紅色基因奠定了基礎。
較高水平的文化認知能力是新時代大學生紅色基因認同的前提條件。要認同紅色基因,必須了解紅色文化,對紅色基因有一定的認知,能領會紅色基因蘊含的精神及其時代價值,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把紅色基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認知能力。新時代大學生出生的家庭環(huán)境整體文化素質相對提高,加之近年來紅色文化學習的大環(huán)境,為新時代大學生認同紅色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富有社會責任感和熱衷思考與新時代大學生認同紅色基因具有內在一致性。新時代的大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探索、勤于思考,在課堂上,他們不滿足于老師說的“是什么”,而是積極追問“為什么”,他們敏于生疑、能于存疑、敢于質疑,而且善于求證,這樣往往能做到知行合一。在紅色文化的學習中,他們能夠思考為什么要學,理解后能將紅色基因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外化于自己的行為。
因此,雖然紅色基因形成的時代離當今大學生比較遙遠,但是紅色基因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通,作為民族的“根”與“魂”,能夠被新時代大學生認同。而且新時代大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較高的文化認知水平及充滿社會責任感和熱衷思考的特點,都表明他們能夠認同紅色基因,在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紅色基因的傳承,關鍵在課堂,要牢牢把握課堂育人主渠道及課程這一重要載體,建設好思政課程,設計好課程思政。
第一,思政課教師可以按照紅色基因的六大板塊,即堅如磐石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情懷、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實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艱苦奮斗的革命風范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人民情懷,整理史料,邀請學生參與編成黨史小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純文字記錄,做成音頻,也可拍成話劇、微宣講等形式,做成視頻,形成一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紅色基因教輔資料,供全校師生使用。
第二,思政課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專題需要,將紅色基因教輔資料的內容融入相應的思政課專題教學中,如:“堅如磐石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可以融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專題四“理想信念的內涵與作用”和專題五“確立崇高科學的理想信念”的教學,“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可以融入專題六“中國精神的科學內涵和現(xiàn)實意義”的教學。“實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可以融入“概論”課專題二“毛澤東思想及其歷史地位”的教學。“‘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人民情懷”可以融入專題十六“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及專題十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教學。“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情懷”可以融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專題七和“概論”課毛澤東思想部分及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章等的教學。
第三,非思政課教師熟讀紅色基因教輔資料的內容,結合專業(yè)特色,靈活地將這些資料用于自己的教學內容中,通過知識和技能傳授,使學生在求知中接受熏陶,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專業(yè)技能提升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如旅游類課程可以將紅色基因融入紅色文化旅游內容中,使其升華。其他課程可根據(jù)課程需要將紅色基因的內容設計在每次課堂中,形式多樣,靈活融入。
紅色基因要融入學生的血脈,學生的日常工作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有意識地用紅色基因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輔導員、班主任等在日常班級管理及建設中下一番功夫。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輔導員和班主任要把紅色基因融入班規(guī)、班風、班級活動及班干部隊伍的建設中,在共同的學習中形成大家認同的班級紅色文化。
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可以在班級建設和班團活動中,設計融入紅色文化的主題班團活動。如每期班會選擇紅色基因的六大板塊內容為主題,采取不同形式;每學期進行一次班級研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真理、體會紅色基因蘊含的精神。
團委成立紅色文化社團,以社團為依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系列主題活動。如組織師生紅色文化宣講團,舉辦紅色文化藝術節(jié),選出一批優(yōu)秀的節(jié)目,開展“四送服務”到周邊學校、社區(qū)、農村,即送宣講、送節(jié)目、送作品、送培訓,讓學生走進大街小巷、鄉(xiāng)村田埂,通過服務群眾,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遠大理想,并外化于行,踐行報國之志。
從教育主體的角度來看,教育本身是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自我教育是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具體來講,是個體根據(jù)社會和個人發(fā)展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進行自我塑造,以達到個體發(fā)展的目的。[5]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有效方法,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是由他們成長發(fā)展的個性特征和融媒體時代發(fā)展的社會要求決定的。大學生內化知識、外化行動的關鍵在于自身能積極接受教育,自我教育正是教育主動性的體現(xiàn)。
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能意識到將要接受知識的重要性,并積極主動通過各種方法求知。加之新媒體的普及與開放、多元與交互,為大學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因此,積極引導他們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要求、自我評價,讓他們意識到自身的優(yōu)缺點,意識到離個人目標的距離,意識到自身發(fā)展與紅色基因的內在認同。同時,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推進校園網站、班級QQ群、微信群及校園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建設,把紅色文化融入其中,使紅色資源在新媒體的傳播中成為影響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內容。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定型期,大學生在校時間要遠遠超出在家的時間,他們的交際范圍主要在同輩群體中,同輩群體環(huán)境作為大學生重要的教育環(huán)境,對大學生個人的發(fā)展及思想行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6]
同輩教育的最大優(yōu)勢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是學生,他們之間比較容易換位思考,能真正地相互理解,二者之間的溝通比較方便、及時,通過學生影響學生,能達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共同成長的效果。首先要積極引導同輩群體教育,加強同輩群體之間的關懷與引導,特別是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對普通學生的關懷與引導,通過同輩群體之間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利用讀書會、老鄉(xiāng)會、班會、寢室文化節(jié)等活動,把紅色基因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其次要樹立榜樣,傳遞同輩群體的正能量。同輩群體容易形成核心人物的權威性,大學生容易將其視為榜樣,因此要選好核心人物,并重點培養(yǎng)核心人物,使其發(fā)揮核心人物的正能量。通過自我教育與同輩教育的結合,推動紅色基因內化于心。
校園是大學生除家庭外最熟悉、最親近的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直接影響學生思想行為的形成。將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園文化,針對大學生的需求,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打造校園文化動態(tài)墻,使學生浸潤其中,耳濡目染。如利用校園廣播時間,播放紅色故事和紅色歌曲,這些紅色故事和紅色歌曲可以是已有的經典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師生創(chuàng)作的佳品;在校園微信公眾號上開設紅色文化專題欄目,由學校宣傳部門和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建設,轉載或邀請一些紅色文化專家做客欄目;建設紅色之星宣傳陣地,挖掘師生中的紅色之星,作為榜樣積極宣傳;開展紅色文化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認知體驗;結合學校特色及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校本紅色文化教材,開設紅色文化課程,創(chuàng)建紅色文化系列品牌,形成一套成熟的校園紅色文化資源。
社會對教育具有重要的補充作用,良好的教育離不開社會的共建作用,學校主動應與本地紅色基地建立聯(lián)系,簽訂合作教學協(xié)議,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紅色文化的魅力,在學習中提升自我。同時,邀請紅色基地的研究員定期來學校開展紅色文化故事宣講,結合四史教育,組織師生持續(xù)建設一支校內外共建的紅色文化宣講隊,定期到周邊學校、社區(qū)等地進行紅色文化宣講,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深化師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有助于推動紅色基因外化于行。
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管時代怎樣變化,紅色基因蘊含的豐富精神都永不過時。高校肩負“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要努力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基因融入每一個學生的血液中,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