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林 黃俊朝
(1.玉林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2.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作為高師思政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概論”課程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既是培養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大自信”的思想政治課程,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一門基礎課程。同時,由于該課程蘊含著豐富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經典原著,教材是經過專家學者在經典原著的基礎上進行高度提煉而成的,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因此,課程教學中適度融入經典原著進行輔助教學,既是適應教學改革的時代要求,也是落實課程思政培養目標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經典原著融入該課程教學這一主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在要求
自1984年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優秀專業人才。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有學者就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專門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高師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均明確提出,就是要培養具有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級專門人才。[1]其中,高師思政專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概論”課程在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方面,該課程的性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另一方面,該課程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經典原著高度抽象化的理論成果。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都蘊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經典原著中,是對經典原著的高度抽象化和系統化,生動地體現了經典作家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靈活運用。因此,作為思政專業的學生,只有通過深入學習這些經典原著,才能弄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而提升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2.課程性質的要求
作為高師思政專業的基礎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概論”主要講述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實際而產生的兩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背景、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二者的相互關系等內容。該課程內容都是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經典原著中抽象而來的,自始至終貫徹著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因而課程具有強烈的思想性、理論性、政治性。因此,課程教學中融入經典原著,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課程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以及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大自信”。
3.教材特點的要求
以目前思政專業采用的田克勤教授主編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3版)教材為例。該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課程中包含大量的經典原著。第一,書中每章結束都有一定量的推薦閱讀書目,即經典原著。據統計,教材中經典原著多達108篇,其中第七章、第八章居多,分別有10篇、11篇。第二,課程教材中引用大量經典原著。審視教材不難發現,每章節教材編寫都有引用經典原著作為論述支撐,足以證明原著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而教材中推薦的閱讀書目和引用的經典原著都具有代表性、權威性,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而且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知識儲備,提升理論水平。但經典原著都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理論性,因此需要通過融入經典原著教學,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
4.本科生教學對象特點的要求
與高中生相比,作為高師教學對象的本科生在學習方式、學習要求層次、思維特點等方面有所不同。
第一,從學習方式來看,本科生學習方式更主動。在高中階段,學生大多以接受性學習為主,自主性不夠;而到了大學,學生以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學習為主,學習方式上發生顯著變化。經典原著理論性強,因此課程教學中融入經典原著,有助于激發學生形成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主動學習方式。
第二,從學習要求層次來看,對本科生的學習要求更高。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局限于對課本現成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而對本科生而言,除了要理解課程本身的理論知識以外,還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去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才能完全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因此,該課程教學中融入經典原著,可以滿足學生將經典原著的理論學習同實際運用能力的訓練和提高有機結合起來這一較高的學習層次。
第三,從思維特點來看,本科生的思維側重于抽象思維。高中生的思維側重于直觀思維,思維比較單一、淺顯。而作為本科生,他們正“處于由未成年人向成人轉化、由偏重感性認識向偏重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2]因此,該課程教學中融入具有理論性較強的經典原著,是培養開發本科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最好教材,可以滿足訓練和提高本科生理論辨別能力和健全的理性素養的專業要求。
1.提升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兩次結合”,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民主革命時期,黨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第一次結合”,產生了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這些理論成果集中體現在《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等經典原著中。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又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產生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第二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成果集中體現在《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胡錦濤文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經典原著中。
因此,該課程教學中融入經典原著,可以讓學生從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于中國實際,并成功實現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實踐中感悟到真理的偉大力量和理論改變世界的巨大魅力,從而深刻體會到學習經典原著的重要性,進而促使學生自覺學習和運用經典原著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不斷提升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
2.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引入經典原著作為教學內容,給學生帶來新的理解視野和他們以往沒有或者極少關注的內容,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增強他們的求知欲”[3],從而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首先,經典原著融入課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材中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也能拓寬其知識面,提升其理論思維能力。其次,經典原著融入教學,提供了學生新的理解視野,讓學生在感悟經典原著魅力的基礎上,調動其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次,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目標。教師“在課堂上創造性地運用經典原著去分析和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給他們講清楚現象背后的基本理論,通過課堂在原著與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現實映照進文本,讓文本解惑現實”[4],從而在此基礎上達到培養提高學生運用經典原著蘊含的原理去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目標。
“我們應當明確:承認教材內容來源于經典著作并不是否認教材的價值,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經典著作并不是用經典著作來取代教材。”[5]因此,在融入經典原著時要遵循適度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做到原著和教材有機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適度性原則就是融入原著時要適可而止,不可過多。因為教學課時總是有限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概論”課程的課時僅有80個課時。該教材包括總論和15章,共16章內容,課時相當緊張。如果在融入經典原著的過程中時間掌握不好,不僅不利于融入,還影響課程的教學進度。因此,要按照“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盡量選擇學生易于理解,契合教學內容,篇幅短小的語句、段落或文章來進行融入。這樣才能切實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激發其學習興趣和信心,同時保持正常的教學進度。
針對性原則就是要緊緊圍繞教材內容來融入,而不能脫離教材。
1.針對教材本身的內容進行融入
例如,講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一章時,可以適當引入代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標志性文獻,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中的經典片段進行融入,可以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講述《國際戰略與對外交往的理論》一章中關于“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但必須維護國家核心利益”這一觀點時,可以融入習近平同志這段話,即“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6]。這段話內容簡短,但是氣勢恢宏,易于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其強烈的國家意識,從而達到較好的融入效果。
2.針對教材重難點進行融入
“密切聯系教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同時緊密結合原著原文的研讀以加強對教材重難點內容的把握,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教材內容。”[7]教材的重難點所涉及的基本觀點在經典原著中都有詳細的闡釋,可以適當引入經典原著,幫助學生追本溯源,完整準確地理解相關觀點的本真含義。正如恩格斯告誡青年如何學習《資本論》時所指出的:“對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卻正好是原著本身。”[8]
3.針對教材內容涉及的重大事件的時間節點進行融入
例如,講授《中國特色國家統一的戰略思想》一章時,融入2019年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講話的相關論述,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實現祖國統一的緊迫感。在講述《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一章時,可以融入2018年習近平在《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的相關內容,可以強化學生對改革開放的信心,深化學生對“改革開放精神”的認識。
在遵循經典原著融入原則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融入前、中、后全過程的思考和把握。
由于經典原著理論性較強,與學生有一定的時空“疏離感”,因此在融入經典原著之前,教師應該給學生講授學習原著的方法,傳授閱讀技巧,化解其畏難情緒,激發其學習興趣,這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必須讓學生了解經典原著的寫作背景、主要內容、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等
許多學生對原著缺乏閱讀興趣和信心,很大程度上講,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首先告訴學生閱讀原著時應從原著的寫作背景、內容框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等方面來思考。同時,還要根據當時的語境,掌握作者表達的原意。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人如果想研究科學問題,首先要學會按照作者寫作的原樣去閱讀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讀出原著中沒有的東西”。[9]可見,只有通過細讀經典原著、弄懂原文,才能領悟其中的原理,感悟經典原著歷久彌新的思想價值。
2.將原著和教材聯系起來學
原著是教材的基礎,為教材服務;教材是原著的凝練,是原著的集中表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不能割裂。因此,融入原著時,“教師要仔細分析理論、原著與教學的關系,細致篩選經典作家相關著述和黨的歷史文獻,確保所選經典篇目與教學目標相協同、與講授內容相協同、與考核結果相協同”[10]。例如,講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一章中關于“中國革命為什么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時,可以融入毛澤東與陳立夫的這段談話:“我們上山打游擊,是國民黨剿共逼出來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封他為弼馬溫,孫悟空不服氣,自己鑒定是齊天大圣。可是你們卻連弼馬溫也不給我們做,我們只好扛槍上山了。”[11]這段話生動體現了中國革命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原因,從而實現了教材內容與經典原著的相互結合,相得益彰。
教師運用的教學手段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而不是枯燥單一的。如果教師教學方式枯燥單一的話,加之原著本身難理解,融入的效果就要打折扣。因此,融入經典原著需要采取小組討論、演講、學生分享等多種互動形式。就常見的小組討論的形式而言,可以采取分“三步走”進行。
第一步,合理分組,明確任務。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討論一個問題,這些問題必須與原著的論述密切相關。第二步,文獻閱讀,小組討論。教師結合課程所學內容,把與問題相關的原著論述提前布置給學生閱讀。學生閱讀相關文獻后,在課堂上按規定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成員之間相互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見解;各組成員充分交換意見后,整理各組的答案,并選一名代表在課堂上做口頭匯報。在匯報過程中要求其他小組認真聽講并做記錄,如回答不完整,組內成員和其他小組成員均可做補充。第三步,教師判斷,做出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做出合理判斷,進行點評,同時對回答較好的學生的平時成績適當加分,從而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相互交流的目的,又使得學生真正學懂弄通經典原著中的原理。
總之,教學中融入經典原著,教師要大膽嘗試和創新,要把握好課前、課中、課后的相關技巧,才能最大程度上達到融入效果,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
效果檢測起兜底作用,即在平時學習和期末考核中,必須引入經典原著的內容進行考核,以此檢查融入原著的效果。為此,需要做過程性檢測和終結性考試,進而做出綜合性評價。
平時檢測以平時課堂檢測和布置平時作業為主,平時課堂檢測占總成績的10%,而一次平時經典原著閱讀作業占總成績的10%。從平時課堂檢測來看,在涉及經典原著融入的教學章節時可以靈活機動,隨時檢查學生對原著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視學生表現給予恰當評分,從而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和領悟原著。從平時作業來看,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安排,布置閱讀一篇經典原著,然后以寫讀后感(述評)的形式來完成作業。要求學生在閱讀經典原著后,整理思路再撰寫課程論文,以此來檢測其閱讀經典文獻的能力和對解讀原著方法的掌握情況。從期末考核來看,在期末考試命題時,可以出一道運用經典原著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題目,占期末試卷總成績的20%。通過這道題目來進一步檢測學生對本課程教學中所學過的經典原著的全面掌握情況。總的來說,平時檢測注重的是解讀原著的方法、技巧的訓練,而期末考核更注重對閱讀原著能力的總體評價。因此,需要將平時作業和期末考核兩者相結合,形成系統的效果檢測機制,才能真正達到經典原著融入教學的初衷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