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懿坤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00)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反映了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向往,即過有質量的生活。對于教育領域而言,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需要的發展。教育和人才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沒有高質量的教育自然培養不出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優質人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愈發重要。興國必先強師,想要全方位改革基礎教育,就要確保教師的質量,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基礎教育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再是教師數量緊缺,而是“質”的問題。教師教育是培養教師的主陣地,為了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高質量教師,全面提高教師教育發展質量已經刻不容緩。
教師教育是教師職前、入職和職后培養一體化和終身學習的過程,相對于師范教育概念而言更凸顯教育的整體性、專業性、開放性和終身性特征。教師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職前教師教育作為連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橋梁,一方面依托高等教育進行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向基礎教育輸送教師。教師的職后培養離不開中小學及教師教育培訓機構和高等教育。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包括“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以育人為本”,高等教育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包括“適應、服務和引導社會”[1]。需要從兩個方面界定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是從教育與人的關系而言,教育的最終取向和落腳點是人的發展。教師教育需要以人為中心,著眼于教師的全面發展、專業發展和終身發展;二是從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而言,教育培養的人未來要面向社會,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各種有用人才,教師教育培養和培訓的教師需要適應并且適度超前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基于此,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可以理解為:能夠提高教師質量及使教師能夠適應新時代的社會需要。但是,教師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不能僅僅當作提高“產品”的質量,即學生的質量。包含教育系統中的方方面面,而且是一種連續的、動態的和不斷推進的過程。因此,教師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應該成為教師教育的根本發展理念和指導教師教育改革的風向標。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將教育和教師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意見》做出了“師范教育體系有所削弱”的警示,并提出了要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對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考試和在職發展均做了宏觀部署,強調了提高教師質量的重要性。2018年3月22日,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計劃》)的通知,指出了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動力源泉。《計劃》要求采取切實措施建強做優教師教育,在師德養成教育、提升培養層次、提高鄉村教師素質、提高師范生生源質量、創新“互聯網+教師教育”等方面大力推動教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提高教師素質能力,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2019年6月3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按照“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標準,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在教師教育方面,強調大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以新時代教師素質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為導向,改革和加強師范教育,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
教育改革離不開政策指引,近些年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對“教師”的針對性明顯加強,體現了對教師教育的高度重視,并且對教師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加快推動了教師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步伐,尤其是師范專業建設和教師的培養均迎來了新的機遇與考驗。
由于美國公立學校的質量堪憂,公眾對提高教育質量的呼聲日益強烈。美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了“基于標準的教育改革”,即以“標準”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指標。自此以后,人們開始重視教師標準的改革問題,認為只有合理科學的標準才能真正選拔和激勵好教師。以“標準”規定教師的準入、實施教師的培養及衡量教師的培養質量和教師教育機構的質量早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提高教師教育發展質量的主要舉措之一,如教師專業標準、教師資格標準、課程標準、認證標準和評估標準等。我國相繼出臺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2011年)、《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012年)、《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為教師教育機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過程指導,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在標準指引下逐步推進。為了推進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于2017年10月26日正式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正式將專業認證理念引入教師教育領域。師范專業認證工作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通過構建橫向三類覆蓋、縱向三級遞進的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體系,推動有關高校合理定位、特色發展、持續提高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我國的教師教育發展相較于主要發達國家來說較晚,新時代我國的教師教育體系正逐漸向靈活型、開放型轉變,但仍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例如,各標準之間缺乏銜接和連貫,一些原有的教師教育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新的教師教育體系等。尤其是隨著大量非師范類高校和綜合性大學逐漸加入教師培養隊伍中,師范類院校務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基于現有的各類標準,逐步完善相應的教師教育標準體系,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教育質量的依據,在諸多教師教育機構中“求同存異”,突出“師范性”特點和引領作用。
美國和英國在職前教師教育方面均形成了以大學為主的傳統培養和以中小學為主的選擇性培養兩類方式。英國是最早開展教育實習的國家,“以中小學為基地”的教育實習模式發揮了中小學在教育實習中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我國教育部于2014年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中要求地方政府和中小學共同參與高校教師的培養,明確提出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的協同培養新機制。2018年,《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進一步指出要全面落實高校教師與優秀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為師范生提供全方位、及時有效的實踐指導,鼓勵支持高校之間交流合作,通過交換培養、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同步課堂、學分互認等方式,使師范生能夠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基于師范專業認證工作的核心在于“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三大認證理念,教師教育的重心應該側重人才培養的最終學習效果。教師最終的戰場在課堂上,教師培養的過程必然離不開中小學校的參與。
然而當前師范類專業建設過程中面臨一些普遍問題,例如高校間甚至高校內部專業間的信息相對封閉、共享不足、協同性不強;高校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間合作不夠,體現在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發展銜接不夠、專業建設標準與教師職業標準銜接不夠、人才培養目標與基礎教育實際要求存在差異等[2],加強多元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完善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是新時代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在現有基礎上,教師教育需要持續完善與兄弟院校、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構建的協同培養機制,共同探索適宜的“校際”(U-U)、“校政”(UG)、“校校”(U-S)及“U-G-S”共同體,創新教師教育協同共享的合作模式和培養機制。
美國于1987年建立了以美國教師教育認證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新教師評估與支持洲際聯盟(The 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Support Consortium,INTASC)、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NBPTS)為代表的職前、入職和在職“三位一體”的教師質量保障系統。以上三者的聯盟是在主張教學專業化的價值取向上實現的,使美國在歷史上首次形成了職前、入職和在職一體化的教師教育認證體系。
我國在終身學習理念的指導下,近些年教師教育不斷深化改革,教師專業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健全教師教育制度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教師教育“入口關”和教師考核“出口關”層面,我國建立了相應的師范類專業認證和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然而,和美國的專業資格相比較,我國教師資格證書的性質僅僅是一種執照,是準備從事教師行業的人要達到的最基本的入職要求,證書標準是較高的專業要求。我國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不僅混淆了二者的區別,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資格證書的有效期、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標準、考試形式單一等,與提倡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教育理念存在不協調的現象。關于在職教師的資格認定,目前我國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依舊比較落后。在教師專業“發展關”層面,教育部于2012年9月發布了《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是國家對中小學合格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然而,標準出臺后如何實施、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評價教師是否達到應有的標準,是我國教師專業標準頒布后面臨的難題,也是我國目前在職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需要補充和完善的地方。
在大力提倡發展高質量教育的時代,教師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責無旁貸。教師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內部的內涵式發展與外部的質量保障體系協同并進,通過提高和完善教師教育相關的各個標準,與多主體通過協商、合作、參與等方式,推行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指導和職后進修一體化,推進新型教師教育體系建設。[3]尤其要建立橫跨教師職業生涯的認證制度和保障體系,保證教師質量,這是促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就像是教師的“職業階梯”,理應貫穿于每一個教師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