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敏 朱 煜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2)
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歷史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規定,“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如何培養人才,促進教育發展?強化教師隊伍的建設成為當下的主要任務。歷史教師如何不斷提高技能、專業化能力與素養,需要高校不斷改善師范生培養機制,促進歷史師范生專業化發展,不斷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為以后進入教師行業奠定基礎。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高校師范生的學科教學競賽成為培養師范生技能的重要手段。新課標規定,通過教師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礎是教師對于核心素養的理解與深化。因此,在高校師范生培養中,需要通過教學競賽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現以江蘇省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為例,談談如何培養歷史師范生的實踐能力。
自2012年起,每年舉辦一屆,江蘇省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現已開展九屆,主辦單位為江蘇省教育廳。教學基本功大賽主要針對的是師范生,涉及中小學各個學科,主要分為學前教育組、小學教育組、中學教育組、藝體教育組,歷史學科從屬于中學教育組。考查內容主要為師范生基本知識與模擬授課。通過師范生技能大賽,主要培養師范生的教學技能,為中學教學培養人才,促進中學歷史教學改革與發展。
學科教學競賽的重要任務是通過競賽,讓師范生掌握基本的教學技能,為中學教學培養優秀教師,掌握教學基本原理,提高專業能力。中學教育改革之后,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此時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當前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學競賽作為教學的直接手段,是培養師范生掌握學科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科教學競賽,促使高校不斷改善師范生的培養機制,促進師范生的專業化發展。
教學競賽對于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師范生轉變教學理念,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新時代的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循規蹈矩式的教學已經滿足不了當下的教學要求,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發揚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教學競賽,師范生設計教學過程,加強與學生互動,促進師范生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學技能。
在江蘇省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中,基礎知識與應用:權重為30%;通用技能:權重為70%,其中粉筆字占7.5%,鋼筆字占7.5%,口語表達占20%,模擬授課占35%,可見歷史師范生需要從多方面培養技能。在基礎知識與應用中,高校需要不斷加強歷史專業課程學習。除此以外,“三字一話”應當成為當下師范生培養的重點,在模擬授課中,課件制作也是重要一部分,在計算機操作方面,高校應當加強教育技術課程的考核,體現歷史師范生的綜合能力。但是,目前以教學競賽為依托的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
在高校師范生培養中,一些高校以理論課為主,實踐課較少。以歷史師范生為例,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學習理論課,例如中國通史與世界通史的學習,其次才會學習歷史教學法之類的課程。一些師范生認為他們與歷史學專業的學生無差,且關于歷史教學法類課程的學習,都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較少。在大學畢業之前,高校會組織師范生進入中學實習,有些師范院校會組織學生統一實習,但有的院校沒有組織,導致師范生的技能水平參差不齊,且學生難以在短短兩個月內提高教學技能。此外,在高校的學科教育方面,專職教師比較少,學科教學專家相對比較少。師范生的培養機制還需不斷完善,開展教學競賽就是一個重要途徑。
以當下的學科競賽為例,主要分為研究生與本科生教學技能大賽,有國家級、省級和市校級競賽,但是此類競賽往往一年只有一次,參與的師范生往往是高年級學生。剛入學的師范生還未學習師范生基本知識,理論功底還有待加強。此類比賽通常以學校為依托,經過層層選拔,每個學科挑選出一兩名選手代表學校參加競賽。此種選拔方式有利有弊,有利之處是挑選出來的同學教學技能拔尖,在比賽中往往能獲得較好的名次。但是,此類比賽參與的人數少,一般只有2至3名學生,其余師范生沒有機會參與此類比賽,在技能提升方面還有不足。在擇業過程中,師范生的優勢難以體現,進入中學教學后,教學技能還有所欠缺。在高校教學中,需要將學科教學競賽變為常規教學活動,以促進師范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當下師范生的學科教學競賽規模逐漸擴大,從市校級到國家級,多種類型的師范生技能大賽成為培養優秀教師的重要途徑。自新課改以來,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相應的,高校歷史師范生的教學內容隨之發生了變化。在教學競賽中,評價標準與“核心素養”密切相關。
教學競賽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講課、說課,提高師范生的基本技能,發現師范生教學中的基本問題,為當下的基礎教育改革提供策略。如在基本功大賽中某選手比賽的題目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根據課程內容,查看課標為:“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根據課標內容,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但是教學比賽只是一節微課,如何在短暫的時間內既把握課標,又體現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設計感,此時就需要選手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設計教學內容。針對此課,選手將教學主題劃分為“人物”“時代”“國家”,教學主線與教學主題相對應,為“瓦特”“蒸汽時代的崛起”“英國大國的崛起”,通過學習主題與學習主線的相互配合,將工業革命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的教學重點落實到位。通過教學主題的設計,可以看出選手對課程標準掌握情況,運用“人物”“時代”“國家”,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在教學競賽中,不僅能夠看出師范生對教材內容的把握,還能夠看出對教材的整合與設計,更能看出師范生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貫穿于課堂之中,展現了教學設計能力,體現了教學藝術。
在教學競賽中,最重要的是選手在比賽中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包括普通話、板書、教姿教態等。競賽往往有一套評價標準,評比選手的綜合能力,如基本功大賽中的評分標準,評價的項目主要有基礎知識與應用、粉筆字、鋼筆字、口語表達、模擬授課等五個部分,其中模擬授課部分占比最多。所謂評分標準,實際上是師范生技能的綜合體現。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教學設計中有重要作用,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如在大賽中,某選手以“天貓雙十一”為導入線索,介紹當今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爾后引用恩格斯的話,烘托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以此烘托教學情境。以虛擬工廠主人公“David”為發展線索,解決四個問題:其一,瓦特為什么要改良蒸汽機?其二,他是如何改良的?其三,改良后的蒸汽機是怎樣應用于生產領域的?其四,蒸汽機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以問題為引領,設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以具體的圖片、史料為依托,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史料實證素養。通過教學競賽,既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又能展現師范生的基本技能。
在教學競賽中,史料的運用是彰顯師范生技能優秀與否的標志。教師創設教學情境,以虛擬人物為故事線,激發學生興趣,設計具體問題,以問題為線索,寓教于學,輔以圖片、史料,開闊學生視野,增強歷史感,既能讓學生感同身受,置身于歷史情境中,又能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由此可見,教學競賽是體現師范生專業技能的關鍵途徑,通過教學競賽,為中學教育培養優秀人才。
在教學競賽中,關鍵在于教師的模擬授課部分,以江蘇省教學基本功大賽為例,大賽中對課件制作與模擬授課的規定如下。
“統一提供的電子素材包獨立進行模擬授課準備并制作相應課件。準備時間120分鐘。準備時間結束時,每位選手按規定方式提交課件電子稿。模擬授課10分鐘,在模擬授課的過程中配合課件的展示。專家提問2分鐘。模擬授課內容為10分鐘課堂教學片段,選手可以選擇一課時中任意一段進行10分鐘教師活動展示,比賽現場無學生,賽點提供模擬授課所需教具,選手不得自帶。教學內容從中學教材中選取。”
由此可見,大賽規定的模擬授課的關鍵部分是課件制作,在固定時間內,選手要制作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幻燈片,需要選手在前期能夠掌握計算機技術。在當下高校課程安排中,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已經不作為畢業的一項硬性要求。因此,一些高校師范生不再重視計算機常規軟件的操作,師范生走入教師崗位后要重新學習。在教學競賽中,通過課件制作考查師范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下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因此,在教學競賽中,考查信息技術運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校師范生培養體制中,應當將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必修課。
教學競賽的重要過程在于競賽,短時間的微課雖不能反映師范生的全部能力,但是體現基本素養,通過教學競賽,不斷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備后期改進。在教學中,師范生必須將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基礎,在教學結束之后認真反思。教學競賽是提高師范生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學競賽,查漏補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通過師范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發現問題,并不斷改正,在后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競賽是提高師范生教學素養的基本途徑,在高校教育中,師范生需要不斷地提高教學基本技能。因此,在高校培養機制中,需要將教學競賽作為常規教學活動,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統一,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當下的學科教學競賽對于師范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高校需要不斷改進培養體制,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學科教學競賽作為一種常規的教學活動運用到高校教學中,促進知識理論的學習與師范生實踐技能的結合。除教學競賽外,還可通過其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踐能力,例如當下高校師范生通過“網絡云打卡”訓練粉筆字與硬筆正楷,每日一練;定期組織教學技能大賽,生生互評,同課異構,促進技能提升;定期組織師范生深入中學課堂,觀摩名師授課,或觀看授課視頻,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師范生的基本素養,培養師范生的基本技能,為中學教育培育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