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浪
(貴州財經大學 國際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4)
經濟全球化趨勢下開展國際教育合作,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進程,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競爭,融入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選擇。了解、吸取并實踐國際辦學模式、專業課程設置、師資培訓、質量保證等方面的經驗,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質量和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1]判斷高校教育水平和質量的重要維度之一是受教育主體的知識習得和素養提升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教育行為本身。在國際合作辦學模式下,我國學生能否適應國外教學風格是一個關乎國際合作辦學效益好壞的關鍵問題。本研究基于對此問題的思考,通過探索學生在國際合作學習中的學習體驗,從受教育主體立場思考國際合作辦學的成效問題。
本研究將貴州財經大學國際合作辦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析國際合作辦學學生的學習體驗。
目前,國際合作辦學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國內高校在境外與境外高校合作,包括在境外設立專業課程、專門機構、設立分校三種辦學模式。另一類是國內高校在境內與境外高校合作,引入境外教育資源,在境內實施教學,學生在境內讀完所有課程或者相應課程,最后一階段轉入境外合作大學繼續就讀,取得合格成績后獲得境外大學頒發的學位和資格證書。[2]本文關注的貴州財經大學主要采取第二類模式。
已有研究主要關注國際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就業形勢分析、教學質量評估等問題,對基于學生立場的辦學效果研究仍然不夠深入。本研究采用現象學研究方式收集資料,通過學生學習體驗理解國際合作辦學,更加直觀地觸及問題的根本。本文對20份國際合作辦學學生學習體驗資料分析,揭示學生內在感受與真實樣態,達到間接反映國際合作辦學教學效果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過分層抽樣邀請不同項目、專業、年級學生參與學習體驗軼事寫作,收回有效作業共20份。為了獲取更真實可靠的信息,讓學生回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國際合作辦學學習經歷,撰寫成軼事文本。軼事寫作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具有層次性和遞進性的問題展開:①印象最深的一次課程學習經歷是什么?②當時的學習狀態是怎樣的,有什么心理動態?③教學中老師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④這次學習經歷讓你對國際合作辦學課程產生了什么評價?⑤你期待的國際合作辦學課程是什么樣的?為保證軼事分析的客觀性,由三位研究者分開獨立閱讀軼事文本,讓研究者對軼事文本的關鍵詞句進行歸類,最后整合三位研究者軼事閱讀記錄,得出本研究的分析結果。
學習體驗是一種生命體驗,又是建構知識意義、煥發生命活力、提升生命價值的手段和途徑,因而是教學活動揭示、展現、提升生命意義的關鍵[3],學生學習體驗構成了國際合作課程在他們內心的景觀,內含著對國際合作教學總體感知與學習效果。通過學習體驗分析,筆者發現學生主要從課堂教學中的直觀感受、對課程的評價與反饋、對合作辦學的未來期待三個主要維度表達學習體驗。參考Fornel[4]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ACSI模型,本文對國際辦學學生的學習體驗歸類為實際感知體驗、學習價值感知及學習者期待三個體驗維度。
感知體驗是指學習者課堂學習后的實際感受。在軼事文本中,學習者主要從時間和教學方法兩個維度表達國際合作辦學學習的實際感受。
1.課堂時間流逝速度的不同感知
對時間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感受與體驗。“時間過得快”是5位學生的共同感受。他們因不同原因感知課堂時間飛逝,有的因為對課程感興趣,覺得“很喜歡上口語課,學習時間也過很快”;有的因為喜歡老師上課風格,覺得“超喜歡英文寫作外教,上課幽默,時間過得快”。當然,也有3位學生感知時間“難熬”,他們感到“外語課見見外教還有點意思,一到專業課就聽不懂,就想趕緊下課”,或因為“英語不好,理解專業名詞太難,每節課太漫長”。
2.新教學獲取新感受
國際合作辦學中部分課程聘請外教授課,在教學方法、課堂氛圍等方面與學生以往接觸的國內課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學生們可能從這種差異中獲得“新鮮感”,比如學生認為外教課上傳授的知識新鮮,他描述道:“中外辦學教學情景是一種新鮮感,與以往接觸的教學有質的區別,現在的外教課更加具有學術性。”也有學生的“新鮮感”來自課堂給她帶來思維啟發和學習力挖掘,表示“國際合作辦學給我不一樣的感覺,在提升聽力的同時給了許多不同思路,注重開發學生自主性”。也就是說,學生獲得的“新鮮感”指向在教學情境中的學習獲得。
學習價值感知是指學習者經歷課程學習后,將自身學習體驗、學習方式、學習成效與對國際合作辦學的先驗認知進行對比后的主觀感受和價值判斷。軼事文本中與感知價值相關的體驗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1.積極的價值獲得
除了對國際辦學課堂的在場感受外,有學生將獲得的學習感受轉化為對課程價值的判斷。一位同學從職業選擇角度描述學習體驗,她覺得“國際合作課程教學模式的價值在于給了我們對未來職業和學業的更多選擇”。當然,也可以從別的視角理解國際辦學課程承載的價值。從個人成長價值維度出發,有學生認為“國際合作辦學中英語課程特別多,對提高英語能力有很大幫助”。也有同學認為“在外教課學習到很多知識,漲了不少見識”。學習興趣的提升是價值判斷的一個切入點,有學生認為“令我印象深刻是外教授課的小班課堂,實踐內容‘角色扮演’等,個人認為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增加學習興趣”。
2.消極的學習感受
部分學習者對學習結果與期望目標進行比較后生成了負面情緒,如“在報考前以為外語課是外教授課,開學后才知道英語老師不是外國人,有點失望”。另外一類負面感受主要因外語授課產生,國際辦學中授課大部分采用英文教學和英文教材,導致學生聽不懂跟不上[5]。由此而起的負面情緒在本研究中表現突出,有學生表示“第一次聽老師用英語講微積分,感覺太難,在課上集中注意力聽課,但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或者“一開始知道是英語教學,但真正上起課來還是吃不消,一上外教課就感到疲倦”,這種疲倦感的發展可能引起學習態度的轉變,導致“外教老師的語速有點快,不太聽得懂,逐漸變得懶惰,不認真做課本翻譯”。
3.良好的情緒感受
當然,授課語言帶來的情緒并不完全是消極的,當教師能夠理解學生在語言上的困難時,小小的教學改變就能讓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感受。這種教學改變或是放慢語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如“外教老師特地放慢語速授課,感覺很欣慰”;或課前做先導性的課堂準備,如“中方老師先講授,外方老師再上課,讓原本比較難懂的課程變得比較容易接受,減輕我們的語言壓力”。
學習者期待是指學習者在經歷課程學習后,基于當前感受對國際辦學提出的未來期許。收集的軼事文本主要訴說了對學習場域和外語使用機會的期待。
1.對學習場域的期望
盡管國際合作辦學聘請了外教授課,教學風格和教學方式比較西方化,但是課堂體驗及學習環境還是與西方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學生表示“如果有機會去合作大學繼續進修會覺得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也有學生對國外學習的期望不僅局限于所合作的大學,他們“希望在以后能有時間去國外親身體驗不同的教學風格及不同國家、地區的理論指導”。除了對國外學習場域的期待,受2020年年初疫情防控影響而接受線上授課的學生表達了線上學習的評價與期望,認為“線上教學效率還是要低一點,老師不能第一時間得到學生的學習反饋,或許可以豐富線上教學設計”。
2.對知識實用性的期望
在國內接受外語教學的學生對英語的實用性抱有較高的期望,他們希望英語不僅是課堂中的通用語言,還希望在課堂之外有更多使用英語的機會。這種期望一方面基于對自己英語能力的認可,渴望學以致用,如“在這種教學模式的沐浴之下,除了提高專業知識之外,還提升了英語水平和表達能力,希望有機會能在課堂之外用到英語”。另一方面有學生描述道“在課堂中收獲頗多,但還是對課程的理解不盡如人意,希望學校能給我們創造更多使用英語的機會”,學生渴望通過課堂外的情境聯系彌補課堂中英語學習機會的不足。
如何在國際合作辦學場景下充分利用合作雙方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國際協作和溝通能力、創新能力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課題[6]。但是,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師生間的對話,語言問題是學生與外教課間一道待打破的屏障。因此,在國際合作辦學中,要將英語水平作為招生的參考條件之一。注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通過開設外語課程、英語學習工作坊等方式拓展學生英語學習的空間,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
國際合作辦學教學質量標準要求,教師應“具有較高工作職業水平”。面對國內國際合作辦學招生規模持續擴張,國際化辦學需求與外籍教師的數量還有一定程度差距的現實情況,需要加強中方師資的境內外培訓,交叉靈活采用境外研修、在崗培訓、助教試崗等教師教育模式,全面增加合作辦學教師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技能。培養一支具備國際化教育理念的本土師資隊伍,可以保證國際合作辦學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也可以降低國際合作辦學成本。
國外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教育需要。國內學生上大學前接受的是中國式教育,在學習風格、認知方式等方面與西方教育有一定的差異性。全盤引進國外教學方式一方面忽略了我國學生的學習背景,另一方面沒有充分關注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特性。需在吸納國際先進辦學理念、課程資源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結合我國教育體制特征及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訴求,探索出一套本土化的、適合我國學生的國際合作課程教學新樣態。
課程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者達到什么效果的評價,同時是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一環。要想促進中外合作教學發展,需要制定適合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特點的課程目標[7](63-64)。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綜合素質強、社會認可度高的高校畢業生,需要構建一套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評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