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升 李朝福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在傳統的高校田徑運動教學訓練中,主要的教育方式以教師的講解、示范演示與學生的模仿為主,基本的教學訓練過程以教師的糾錯與指導、學生的改正與練習為主。這對田徑基本技能的掌握無明顯影響,但對學生樹立良好的田徑意識和體育精神的助力不大。從高校田徑教學訓練現狀入手,分析現狀產生的原因,從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升學生訓練水平,調動其主觀能動性。
田徑教師作為高校田徑運動教學訓練的主導者,對教學訓練節奏的把控和學生的教學訓練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以撐桿跳高項目為例,撐桿跳高主要分為持桿助跑、插桿與起跳、桿上動作、著地動作4個部分,由于此項運動對于技術的要求極高,而高校田徑教師存在年齡有些偏大的問題,對于撐桿跳高無法進行標準的動作技能演示,所以學生對于技能的領悟不夠透徹,練習也缺乏嚴謹性。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撐桿跳高教學訓練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撐桿跳高實踐技術。第一點,在訓練當中,教師在講解過后學生進行自主練習,教師巡回檢查,往往有很多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出現動作走形等問題,而教師沒有及時關注,最終出現動作不規范影響成績等現象;第二點,教師教授的動作重點學生往往不能夠很快的接受,尤其是在桿上動作的銜接當中,在引體以及轉體過桿的動作過程中不僅對身體素質要求極高,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要求也非常高,這是田徑教師在教學訓練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地方。
學生作為田徑教學訓練的主體,而其訓練成績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田徑教學與訓練的效果。以跨欄項目為例,跨欄的過程主要分為起跑至第一欄、途中跑、重點沖刺3個部分。根據教師教授的內容,學生會默認途中跑為練習的重要內容,而途中跑中更為關注跨欄步技術,這是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認知上的誤區。學生接受新的技術多以教師傳授為主,自行觀看比賽次之,這不免會造成學生學習技術的片面性,練習技術的不準確性等問題出現。在跨欄的全程中技術分布是很細致的,包括運動員的平跑速度、起跑至第一欄的技術、跨欄步技術、跑跨技術的結合、欄間跑節奏以及欄間跑技術、下欄著地技術、終點沖刺技術等,這些技術的完美配合、協同發展才能提升跨欄運動員的成績。如此細致的技術分解需要輔助以互聯網視頻、動作解析動圖等以加深認識與印象,混合教學模式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給跨欄教學帶來了更全面的教學訓練手段與教育思路。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傳統的體育教學訓練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教學實踐的需求,教師教、學生學和練的教學模式將不復存在。混合教學模式主要是綜合利用網絡學習和傳統學習的優點,融合性的進行教學的模式。最大程度的發揚了兩者的優勢,摒棄了劣勢,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徑。傳統的田徑教學訓練過分依賴教師的講解示范的規范性及場地器材的先進性,混合教學模式是更重視從事田徑教學訓練的人的能力與水平,對于推動田徑訓練的有效開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混合教學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將線上線下教學的優缺點進行了整合,揚長避短。在教學資源配置方面其主要優勢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混合教學模式增加了教學的次數與時長,在田徑教學訓練中,往往由于天氣、環境等問題導致訓練次數減少,而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在下線無法開展活動的情況下進行線上教授,保證了學生的受訓時間;第二,混合教學模式能夠通過網絡將更先進的技術、訓練的數據、比賽動作的分解動作等內容更加直觀的送到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技術水平、發現不足和了解對手的技戰術情況。
學生喜歡體育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較于傳統文化課來說,體育課更具有動態化,學生本能的想跳脫出枯燥的學習方式。而田徑教學訓練本身就是周而復始的枯燥的項目,想掌握動作技能和提高訓練成績,學生就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而緩慢提升的成績使學生成就感丟失。混合教學模式為田徑訓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給田徑訓練注入了新的訓練路徑。比如,可以運用任務驅動法進行訓練,教師通過提前布置任務促使學生在課下利用網絡進行線上的預習與練習,將主要的訓練時間留給了線下課程,線下階段學生擁有了足夠的練習時間,教師也有了更為充足的糾錯與檢查時間,學生在這種訓練環境中更加具有獲得感。
田徑項目的教學訓練的開展要依托田徑場或者是室內的田徑場地,尤其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教師要長伴隨左右進行及時的指導。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在周而復始的大強度練習下,往往會出現精神與身體均疲憊的現象,影響訓練成績。針對田徑項目自身的特殊性,混合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優點:第一點,多樣化的開展形式給枯燥的訓練帶來了生機,大學生是具有朝氣的群體,疲憊的訓練生活壓抑了他們的情緒,不同形式的訓練形式給他們的訓練生活帶來了活力,促使其更好的參與到田徑訓練當中;第二點,田徑項目雖然以個人成績提升為主,但所有的體育運動都是團體項目,團隊整體的提升才是促進個人成績提升的最有效、最理想的途徑,混合式教育模式能夠促使學生們積極合作、協發展,在提升個人成績的同時,也提升了團隊的凝聚力。
混合教學模式主要是線上與線下結合式教學,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線上自助學習階段、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階段。為確保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施的效果,在以上階段的基礎上可以增設綜合討論階段。實施過程中除了利用互聯網以外,還可以將自媒體高度融合其中,為混合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更多維的思路。在高校田徑訓練與教學當中,混合教學模式結合自身特色對田徑訓練具有實施的可行性和優勢性。
線上自主學習階段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將田徑教學訓練中的模塊提前進行設計,把教學訓練內容以問題的形式設定清楚,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歸納。學生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采取小組的形式對相應內容進行網上收集素材和知識點的自主學習,同時將不明白或者模棱兩可的內容進行記錄,以便線下課程時與教師進行探討。線上階段不拘泥于PC端,結合當下高校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并以自媒體為導向,可以利用微信、QQ等平臺進行任務的布置及資料的收集。在田徑教學訓練上根據不同的項目設計出相對應的公眾號或者小程序,教師定期更新教學訓練內容,學生能夠在自媒體端進行更為準確的學習與練習,還可以與教師用留言的方式進行交流與探討。線上的自主學習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獨立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養成其主動思考、積極實踐的習慣。
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階段主要開展在學校可以正常上課,但由于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導致課程缺失的情況下。這一教學階段既考驗學生在線上階段學習與訓練的成果,又對教師的巡查糾錯以及知識技能總結能力具有一定的考驗。在高校田徑教學訓練中,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會對運動場地與器材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混合教學模式中的田徑教學訓練不能過分依靠線上階段的自主學習,更要做到線上與線下有機的結合。例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學訓練中,學生可以通過線上自主學習提升對相關技能理論上的掌握,也可以在課下進行相關練習。但背越式跳高對技術的要求相對較高,跳高運動員要關注助跑與起跳時間、過桿時的身體姿態及重心的把控和落地動作,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動作之間的銜接。在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中,不僅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任務也十分艱巨,其他田徑項目亦是如此。因此,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階段至關重要,教師要對線上學習情況進行查驗、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分析、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同時督促學生進行相關訓練。在這一階段要建立“師生共同體”教學模式,共同提升學生的專項技能與競技水平。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在高校田徑訓練的內在需求下,已經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摒棄了傳統教育模式中的弊端,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為田徑訓練乃至高校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活力,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師應該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升,能夠為混合教學模式創設出更多、更高效的教學情景以供學生線上與線下練習;學生應該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營造探究、合作、共享的學習與鍛煉氛圍,最大程度提升自身專項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