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之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雙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自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雙創概念以來,國內掀起雙創熱潮,高校開啟雙創教育,至今方興未艾。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中國“服務走出去”和“文化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持續擴大,為高職院校培養兼具職業技能和雙創能力的外語類專業人才提供了廣闊空間。當前,高職院校外語類專業在雙創教育實踐中還存在一些短板,如雙創課程質量成色不足、學生雙創積極性欠缺及雙創特色難以打造等。本文以“專創融合、校本特色”為視角,就高職外語類專業如何有效開展雙創教育提出建議,助力外語類專業破解現有雙創教育實踐中的迷思和難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89年首次提出“創業教育”的概念,強調高校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的培養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之一,與學術研究和職業教育同樣重要。國內學界對雙創教育的關注和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近年來,以楊劍靜(2018)和許雷(2020)為代表的學者在校企合作制學院、專創融合教學改革和高職院校雙創課程體系的構建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1月印發了“職教二十條”,強調職業教育要主動對接企業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合作。國家對雙創教育的高度重視,將推動高職院校更廣泛和深入地開展雙創教育實踐,勢必會帶動國內雙創教育研究的潮涌。國外的雙創教育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代表性國家主要是德國和美國。德國政府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大力支持高校雙創教育與德國企業開展產學結合,政府、學校和企業三者間的雙創聯動機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臻成熟,為德國實施“工業4.0”經濟發展戰略注入了強勁活力。美國雙創教育萌芽和發展的主戰場為各大高校,如哈佛大學1947年即開設了全球首門創業課程“新創企業管理”,邁阿密大學1986年舉辦了全美首次商業計劃大賽(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影響廣泛,高校成為美國雙創人才和成果涌現的搖籃。美國創業教育聯盟2004年制定了《創業教育國家內容標準》,標志著美國雙創教育走向成熟(焦健、沈亞強,2016)。
總的來說,國內高校的雙創教育起步較晚,專業集中度較高,創業形式較為單一,成功率較低;而歐美國家大學生在創業中則更加依托所處行業的生態體系,學校、社團、資本,企業和社區的參與融合度更高,成功率也較高。國內高職院校外語類專業在雙創教育中可借鑒歐美高校的課程設置、產教融合和產業孵化等方式,并充分結合“校本特色”,整合校本資源進行雙創教育與實踐。
所謂“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根本、以本校師生為根本、以本校的發展理念為根本。“校本研究”要求教育研究者立足本校實際,以研究統領學校教育和教學,組織教師開展適合本校教育和教學所需要的研究活動,并形成“校本特色”(馬文振,2019)。“校本視角”關照下的以“專創融合”為核心的雙創教育,有助于高職院校外語類專業在宏觀設計上將雙創教育納入學校的發展大方向,在開展雙創教育實踐時更主動地審視校本資源,并通過資源的優化、整合和融入,實現雙創教育的落地,有效提升雙創教育的可持續性。
對傳統高職外語類專業而言,開展雙創教育存在一些特殊的難點與痛點。除一般意義上公認的課程體系短板之外(許雷,2020),外語類專業在雙創教育中還廣泛存在兩大難點。
一是外語專業學生普遍缺乏雙創熱情。好奇心與熱情是進行創新創業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據中國人民大學等聯合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國內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對創業的興趣普遍不高,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比例不足10%。另據國內首家高等教育咨詢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高職院校畢業生選擇讀本科(專升本)的比例為6.3%,已連續五年上升。對許多高職院校外語類專業畢業生而言,升本已成為畢業的第一選擇,創業基本不在考慮范圍,預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這一趨勢會更加顯著。外語類專業學生的創業意愿比例持續維持低位,從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當代高職外語類專業學生的價值取向。
二是外語專業特色與“校本特色”無法兼容。隨著中國高職教育朝縱深發展,特別是2019年下半年,高職院校“雙高”(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大幕開啟,高職正式邁入了“雙高”時代。由此,具備“校本特色”“根正苗紅”的專業群勢必將聚攏大量的校本資源。但縱觀國內高職院校,開設外語類專業的不在少數,但鮮有高職院校以外語作為“校本特色”,使得外語特色和“校本特色”無法兼容成為一種共性。在抓大放小的專業群發展大潮中,不乏有學校將辦學歷史悠久的外語類專業忍痛停辦停招,令眾多同行唏噓不已,感嘆前路維艱。筆者所在的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浙旅院”)外語類專業,同樣面臨上述的生存和發展危機。浙旅院的校本優勢集中在“旅游”兩字,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重心皆圍繞“旅游”開展。而商務英語、應用俄語和應用西班牙語等外語類專業,在建設中則側重以國際商務、外貿、跨境電商乃至英語教育為專業特色。雖然上述專業近幾年的招生規模、就業形勢及畢業生滿意度等數據均比較樂觀,但脫離了校本特色的專業發展,總歸難以長遠,容易成為無根之木,特別是在雙創教育的開展上,短板尤為明顯。綜上,如何將“校本特色”即旅游元素更好地融入學院外語專業建設中,如何基于校本特色進行外語專業的轉型發展,是浙旅院外語類專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一大難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外語類專業雙創教育的可落地性和可持續性。
下文以浙旅院外語系商務英語為例,探討高職外語類專業如何在“專創融合、校本特色”的視角下,進行有效的雙創教育實踐。
浙旅院外語系商務英語專業于2009年9月首次招生,招生規模約為160人/年,2017年入選浙江省高職高專“十三五”特色專業。為有效提高專業雙創教育成效,破解雙創教育的各種迷思,商務英語教研室在學院及系部的引領下做了一系列改革與嘗試。首先,以“專創融合”為理念,依托“校本特色”,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創新;其次,以“校本特色”為主題,整合校本資源,探索“現代學徒制”等渠道下的產教融合創新;第三,以雙創類比賽為載體,激發學生的雙創熱情;最終構建“專創融合課程體系+校本特色產教融合+賽證結合實踐項目”的高職外語類專業雙創教育模式。該模式的實施關鍵在于構建好以下三個維度的內容。
人才培養,理念先導,課程先行。構建“專創融合、校本特色”的外語專業課程體系,是培養外語類學生雙創能力的先決條件。改革傳統的以外語教育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并非對現有的成熟課程體系全盤推翻,而是在保持現有外語核心課程的基礎之上,融入新的雙創教育模塊。具體來說,一是引入雙創通識類課程,如近年來各大高校陸續開設的“大學生創業指導”,該課程可作為雙創課程體系的基礎課;二是增加專業實踐課程中的雙創教學模塊,如外語類專業普遍開設的“國際貿易”“國際營銷”和“跨境電商”等主干課程,在教學環節中增加商業計劃書(Business Plan)、產品推介方案(Product Presentation Program)等雙創教育要素,并納入上述課程的課程標準、考核方案、學生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等過程性環節。此外,基于“校本特色”構建相關專業課程體系,是維持外語專業雙創教育可持續性的重要保證。以浙旅院商務英語專業為例,從2016年起專業即針對“如何圍繞‘校本特色’進行專業建設”這一命題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適逢杭州成功舉辦G20峰會,以及贏得2022年第19屆亞運會主辦權,使得杭城的國際化程度飛速提升,作為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形象進一步得到加強,由此催生了許多新的旅游業態,如會獎旅游業(M.I.C.E.)的興起。作為現代旅游業和國際商務活動有機結合的全新業態,會獎旅游是浙旅院商務英語進行“校本”特色轉型的一次黃金機遇。在充分調研行業并多次開展專業論證的基礎上,商務英語專業向系部和學校申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會獎旅游相關課程,并重點培養原有的外語類師資向會獎旅游方向轉型發展。經過三年多的建設,至今已形成了一支專業師資團隊,并建成了以“會獎旅游”為專業核心課程、以“會展英語”“會獎目的地概況”和“會獎策劃與營銷”為支撐課程的體系,對傳統的商貿為主的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形成了有效補充。澆灌“校本特色”融入課程體系建設,對于商務英語專業進行專業建設和雙創教育具有長遠的戰略價值和意義。
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推進“雙高”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職外語類專業雙創教育實現落地的重要推手。通過產教融合豐富雙創教育的內涵,關鍵在于做好三個引領:一是積極服務政府主導項目,以政策為引領;二是以“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為知識引領;三是開展“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為項目引領。其中,以“現代學徒制”為特色的校企合作項目是實現雙創教育落地的關鍵。校企合作,校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以產教融合推動雙創教育,“校本特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以浙旅院商務英語專業為例,近年來通過政、企、校三方協同聯動,以產教融合助力雙創教育落地。其中代表性的項目為2016年5月開始建設的“凡思商學院”項目。該項目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一師多徒模式,由浙旅院外語系和凡思商學院(企業)雙主體共同管理運營,本質上屬于跨境電商的創新型人才孵化器,主要業務平臺為阿里巴巴B2B國際站,合作企業為阿里巴巴會員企業,培訓師由商學院經阿里巴巴認證的導師擔任,參與項目學生以商務英語專業為主,包括俄語和西班牙語等小語種專業學生。項目在商務英語專業的第五學期(總共六個學期)進行,以全脫產的方式獨立組班,進行為期半年的跨境電商實戰集訓,從跨境電商業務實操技能、國際營銷技能和跨文化溝通技能等多維度對學生進行雙創培訓,成績優異的學員畢業后直接入職對接企業,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零過渡。2018年以來,項目開始結合“校本特色”,注入“旅游+”元素,如連續兩年進行“一帶一路·中國非遺旅游產品”的主題國際營銷活動,并以該項目為載體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跨境電商雙創主題賽事,業績和賽績皆優。至今,凡思商學院已培養了三屆總計90余名優秀畢業生。
學生實踐項目是檢驗專業開展雙創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標。在上述課程體系和產教融合兩個維度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雙創實踐,如參賽各級別的雙創比賽、考取相應的技能證書等,以人才培養成果作為檢驗專業雙創教育的標準。浙旅院商務英語專業在進行會獎旅游課程改革三年之際即彰顯成效并收獲喜訊,師生團隊參加了2019年GTTP(Global Travel and Tourism Partnership,世界旅行及旅游業合作組織)組織的全球旅游案例研究大賽,以《節事旅游在烏鎮》(Event Tourism in Wuzhen)的案例研究斬獲國際一等獎、中國賽區特等獎。當前,國內高職院校“1+X”(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雙創教育的開展有助于鼓勵學生積極考取各類職業技能證書,提升職業競爭力。事實證明,開展雙創學生實踐具有多重積極意義,與課程體系維度和產教融合維度形成良性閉環,保證外語類專業開展雙創教育的積極性、科學性和持續性。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以“專創融合、校本特色”為理念進行雙創教育創新,通過以“專創融合”構建課程體系,以“校本特色”謀劃產教融合,以學生雙創實踐檢驗育人成果,有效打通傳統高職外語類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間的壁壘,達到良好的雙創育人效果。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雙創教育模式對提高學生創業率和創新項目成果轉化率的成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和研究。總的來說,在雙創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高職外語類專業務必要處理好“校本為根”和“以我為主”兩者的平衡,方能在深耕雙創土壤時找準定位,培育特色,繼而在國內雙創教育的大潮中站穩腳跟,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