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始,每位教師都要面臨與新生見面的事情。怎樣做到“一見鐘情”或“一見如故”,都不是太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做班主任。筆者向其他經驗豐富的班主任請教,他們雖然也會給筆者一些很有啟發的建議,但不知為什么到用的時候總是左支右絀。筆者也在書籍中尋找一些名師的經驗,往往會“劍走偏鋒”,貌似成功,但是最終以失敗告終。
從筆者做班主任以來,經歷過多次的新生見面班會,回想起來,并不是“一見如故”,而是“三見鐘情”。
一、第一次見面:裝腔作勢難持久
大學畢業,躊躇滿志,學校委以重任,讓筆者擔任班主任。受寵若驚的同時,筆者反復憧憬與學生第一次見面,期待著樹立自己的威信,從而抓好班風,促進學習。為什么筆者會這樣想的呢?一方面,筆者讀初中和高中的時候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讀書無用論”喧囂一時,到處流傳著“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言論,知識得不到重視,教師也更得不到尊重,所以課堂上經常亂哄哄的,時常也發生師生之間的吵鬧和沖突。另一方面,來到順德后,由于本地經濟發達,工廠林立,學生家庭背景復雜,家長的要求千奇百怪。由此,筆者想樹威嚴于開學伊始,以免后期管理陷自己于被動。于是,筆者設計了一些班級管理的框框條條,希望能管理好班級,從正面引導學生。
9月1日早上,天氣依然炎熱,沒有一絲風吹過。蟬兒在校園里的綠樹里叫個不停,總覺得有些厭煩。還沒有走進教室,已經聽到教室里面鬧哄哄一片,這就更加堅定了筆者的想法。筆者繃緊著面,嚴肅著走進初一(3)班教室,學生也馬上就安靜下來。
筆者雙手叉在講臺上,聲音洪亮地喊出“同學們好”后,看了看全班64名學生。學生怯怯地回禮后,筆者循例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就馬上板起面孔發布制定的部分管理條例,頒布班級規章制度,宣布初一(3)班的四套班子成員。學生沒有一個敢動的,但是筆者也在不經意之間發現了一些別樣的眼神。
這個班剛開始的兩個星期,學生的表現還不錯,規規矩矩的,上課也專心,仿佛一切盡在筆者掌控之中。當筆者為自己的成績和管理能力感到自豪的時候,“火山”也開始爆發了,學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斷地發生,雖然筆者每次都教育他們,請家長,按照班級的管理條例批評他們。但是,剛按下去這邊,那邊又會出現一單德育事件,更為嚴重的是學生之間,學生與班干部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脾氣和對立情緒都越來越大,矛盾也似乎越來越多,一個學期下來,搞得自己焦頭爛額,甚至束手無策。班上的秩序、學風和常規工作都一塌糊涂,有些按照班規或校規處理的事情也不了了之。
終于,筆者找到年級主任,談了筆者的種種困惑。年級主任用最通俗的解釋讓筆者茅塞頓開,他說:“有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或者說外甥似舅。學生就是班主任的一面鏡子,你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情商潛而默化地影響到學生,你怎么對學生,學生就怎么對同學、對老師、對其他人。學生的過錯就是你自己的過錯,學生的失敗就是你自己的失敗。”
看來,“一見”并不“如故”,筆者在自我設計的框架里迷失了。
二、第二次見面:溫柔多情終是累
兩年后,再次回到初一年級,擔任7班班主任。筆者下定決心,汲取三年前的教訓,換一種做法,威嚴不行就用溫柔。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巴特爾也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上次的嚴厲行不通,筆者就嘗試與學生近距離接觸,與師生打成一片,在這樣和睦友愛的感情基礎之下,學生還有管不成,教不好的?
9月1日,風清氣爽,筆者早早回到學校,站在初一(7)班教室的門口,恭候著學生的到來。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回到教室,看到陌生的滿臉笑容的筆者,也樂意和筆者打招呼,沒有一會兒,一大群學生嘻嘻哈哈地圍在筆者身邊。“不要放過機會,與學生培養感情,拉近距離,打成一片”,筆者心里十分欣喜,也不斷地和學生交流著,問名字、小學畢業學校、家庭位置等,甚至還故作親近地和學生開起玩笑。
第一節班會課,筆者設置自認為是最親切的方案。比如,如何介紹自己,怎么樣跟學生拉近距離之類。筆者還查看了所謂的《班主任兵法》之類的書籍,反復模擬,信心百倍。在自我介紹時,筆者笑著說:“我叫周家飛,你們也可以叫我飛哥。”筆者一邊在黑板上書寫名字一邊輕松地向學生介紹,課堂上,學生氣氛一下子點燃起來,“飛哥”“飛哥”的叫喊聲此起彼落,有幾個學生還前后左右地笑著說著,甚至有學生吹口哨。筆者又想批評他們但是轉念一想:“我不是想和學生拉近感情嗎?學生雖然有點過分,如果馬上批評他們,一定會被潑上涼水。”這一節班會課在師生的歡笑聲中愉快地結束了,但是卻成為筆者痛苦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筆者想方設法與學生友好地相處,學生有任何問題,筆者都平心靜氣地與他們談話,甚至一些學生違紀了,筆者都沒有對他們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班上的規章制度,也逐步在筆者的“寬容”中,不再按要求執行了。漸漸地,筆者發現,筆者布置的工作任務以及具體要求,學生往往會“打折”完成,甚至不完成。同時,學生的違紀事件也漸漸多了。有一天,筆者嚴肅地批評一位學生,要對他進行記過處分,他卻嬉皮笑臉地說:“很多人都這么做了,為什么你不處分他們,只處分我?在班上,小濤經常犯錯,你都說過要處分他,不也沒有處分嗎?這樣吧,飛哥,給個面子我,這次就算了,拜拜!”一邊說,一邊拍了兩下筆者的肩膀,轉身就走了。
他的話讓筆者難堪,旁邊教師投來異樣的眼光,令筆者無地自容。這個學年,筆者在班級的管理上又失敗了。經過仔細反思,筆者的錯誤在于從一個極端走進了另一個極端。
三、第三次見面:柔中帶剛講方法
有過前面兩次的失敗,心里總有一團陰影,揮之不去。其中雖然也取得過一些成績,但總是覺得在管理班級過程中工作做得不好。直到學校推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開展的《口語培訓》培訓課中,筆者仿佛看到了“曙光”。
在即將與新一批學生見面之前,筆者做足了功課。一是做好課程設計,前后步驟、注意事項等都了然于胸。第一節班會課,將要采用四步走的方案,讓學生在第一次見面后既信服,又不失威嚴。
第一步,相互介紹,相互了解。臉帶笑容走進課室,學生抬頭看教師,這是一種帶有期盼的眼神,本學期的語文教師終于出現了,毫無疑問肢體語言和表情解決了第一困境,也引起了學生的疑問,“老師姓什么?”這句話悄悄地在學生中傳出來,先是讓學生猜,然后很自然地在黑板上寫出姓名,并重點抓住姓名中所帶有的特定含義進行分析來吸引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及對自己姓名的探討和重視。接著問大家:“老師也想認識一下各位同學,不過按老師的記憶力僅能容納三人”,馬上挑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單純的學生紛紛舉手讓教師提問。
第二步,學生的興趣上來后,但是課堂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回答的機會,筆者就要求,每個學生根據筆者在黑板上的格式,用一張整齊的紙寫下自我介紹。于是,筆者就在黑板上寫出格式:我的姓名?我名字的寓意?我畢業的小學?我的家鄉?我的特長和興趣?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當然,教師也和學生一起寫。
第三步,筆者就要求學生把自我介紹的信息貼在教室后黑板上,引導他們根據貼出來的信息,完成三項活動,第一項活動,評選最美的名字;第二項,尋找志同道合的同學;第三項,我們這個班有何特點?
第四步,點燃學生的熱情后,再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和學生分享筆者需要他們完成這三項活動的意義。通過這樣的安排既拉近和促進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感情外,還能夠潛而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理想,明確交友的目的,班風學風的建設等,一舉多得。
因活動而熱情,由陌生到熟悉,毫無疑問,這次跟學生的見面讓筆者感受到作為一名班主任,讓學生接受自己,跟隨自己一起管理好班級,剛柔相濟是多么重要。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這一屆學生的表現是筆者從教生涯中最成功的一屆。
四、反思
根據筆者的經驗,無論采用哪種方法來管理班級,都會出現一些意料不到的情況。即便我們采用最先進的名家經驗,也有“水土不服”的時候。因為,每個學生都是單純而又復雜的個體,他們介于少年與青年之間,可塑性強,班主任的積極引導、方法適當才可以施行最好的教育。所以,與學生第一次見面作為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和班級管理的第一步,這個切入點太重要了,需要好好構思,恰當設計,才能夠做掌握分寸,即席呈現,從而構建好良好的師生關系,造就出一個朝氣蓬勃、團結和諧、積極進取的班集體。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真正讓自己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還需要在未來的工作中,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