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摘要:教育是強國之計,興國之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是發展教育的永恒主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并回答好對新時代立德樹人“如何看”“怎么辦”兩個層面的根本問題,培養有理想、有紀律、有道德、有文化的時代新人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必要途徑。而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高等學校是培養時代新人的前沿陣地,同時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中國社會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新時代高等教育要圍繞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使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各環節。
關鍵詞:立德樹人 高校 實現路徑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020年5月29日教育部召開黨組擴大會,學習貫徹2020年兩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這都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做了新的、深刻的闡述。這是新形勢下黨和國家賦予教育的全新的時代要求。這一根本教育任務在當前新形勢下展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立德樹人對高校的性質、高校教學理念與方式方法、人才培養的目標等都起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因而各高校應結合學生的思想政治現狀,了解學生目前的道德水平與立德樹人培養目標之間的差距,鑄牢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基礎。
一、立德樹人的歷史淵源和發展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始終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主題。“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的產生是對解決這一根本問題最直接明了的回答。回顧教育的歷史淵源,顯而易見,立德樹人這一理念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繼承,并推動其進一步的創新性發展,同時也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探索取得一系列成績的提煉,具有新的時代內涵和強大生命力。
“立德”最早記載于《左傳》,提出人生追求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與立言。立德,作為“三不朽”之首,強調培養高尚品德;“樹人”最早載于《管子·權修》:“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說明了培養人才的長期性與重要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教育方針始終把注重德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毛澤東同志總結以往教育經驗,并結合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形勢、新任務,指出受教育者的能力培養不能從單一方面推動,而是要從德育、智育以及體育三方面提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面貌煥然一新,鄧小平同志結合新形勢、新面貌,創造性提出培養“四有”新人的教育方針。20世紀末,江澤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國,強調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養。胡錦濤同志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經驗,完善了立德樹人的思想內涵。他明確了當代大學生的定位是要通過科學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所需要的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當前目標,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的各個方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及時代內涵
立德樹人的思想內涵包涵何為立德、何為樹人,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怎么立德、怎么樹人,以及立德樹人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立德樹人的地位與重要性是確定不變的,而立德樹人的具體內涵和時代要求是與時俱進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要“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則是不一樣的。在革命戰爭時期,社會發展最需要的是革命者,立德樹人要立革命之德、育革命之才;在和平發展時期,社會發展最需要的是建設者,立德樹人必須要與之相適應;在當前,開展立德樹人工作,要明確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回答清楚在新時代要“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育什么樣的才”等系列問題。
立足于當前,立德樹人工作具有更深刻的時代烙印。首先,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情況是高校辦學水平的鮮明體現。評判一所高校的辦學水平關鍵在于這所高校培養了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育人”是我國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即培養出有利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人才。其次,“立德”是我國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務,突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再次,我國高校在開展教育活動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并以此為準則來規范學生行為,推動學生發展。立德樹人旨在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將思想道德教育與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強調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的成才目標驅于同等地位。這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人才保障。最后,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立德樹人的核心,使學生成為有使命,有擔當的社會公民。從根本上來說,立德樹人就是通過教育手段使學生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出具有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力的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對立德樹人有更為深刻的闡釋。對于立德樹人主要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三個方面展開。首先,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當前的國際形勢,他指出,“我國的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黨管理國家服務,為鞏固和發展我國制度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優先發展,以培養綜合型人才,滿足黨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高校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我國的教育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服務,要培養具有愛國情懷、擁有過硬本領的人才。最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一,要堅持黨對高校教育工作的領導,這有利于提升我國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第二,提升教師隊伍能力建設,要注重提升各項能力和本領從而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第三,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其他學科老師也應提升思想責任意識,使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高校得到廣泛開展。
三、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高等學校具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輸送人才的特殊使命,同時它也是學生從初級教育邁向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高等學校不僅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學術型人才的重要職責,更是錘煉學生高尚品德的重要場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要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出既有利于個人發展又能滿足國家、社會、人民所需要的人才。向社會輸送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職能。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必須堅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輸送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目標。高校教育工作必須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根本問題。只有辦好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要立足于當前當前新形勢新變化打造一流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強一流學科建設,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以及人才培養。
四、高校立德樹人的主要路徑
(一)“課程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道渠,種好責任田。自古以來,我國就把德行擺在重要位置,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做好人。因此,高校教育的每一門課程都應該兼備育人的功能,各科教師都應主動承擔育人職責,將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道德教育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立德教育需要廣大教師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逐步地培養學生良好積極的心態。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紛繁復雜,處于大時代之下的學生容易迷失自我、挫傷自信心。面對這些變化,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機制去應對這種變化。這樣會使教育工作舉步維艱,部分學生也處于迷茫的困境。對此,高校教育要兼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課程理論建設,使學生不僅能夠得到知識與能力的提升,更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二)實踐育人是立德樹人的基本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重要工程,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教育只有和社會實踐和勞動生產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立德樹人既包括課堂理論教育,又包涵實踐教育,使學生們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取得進步。高校應積極地組織大學生踴躍參與社會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去完善自我,在實踐中增添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目前我國不少高校已經在積極加強高校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社會服務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三)文化育人是立德樹人的補充路徑
我國高校教育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要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高校在實踐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時,要結合自身特點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得到優秀校園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同時師德建設也是文化育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師德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取得進步與發展。高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師資力量,加強教師隊伍日常考核。高校要不斷豐富和完善文化育人的體系,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引領學生進步、推動學生成長。高校開展文化育人工作必須堅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最鮮明的底色,引領當代大學生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形成牢固的政治信仰,進而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所需之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梁正科,張靜,曾國勇.高等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與工作機制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9):134-135.
[3]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C].十八大報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C].十九大報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駱郁廷,郭莉.“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及有效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