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摘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社會革命,沉著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偉大實踐。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論及斗爭精神的多篇重要文獻,研讀這些文獻,探析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的哲學視角,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的科學內涵,深切感悟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科學運用,進一步增強發揚新時代斗爭精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關鍵詞:新時代 發揚斗爭精神 馬克思主義哲學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精彩記述和反映了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的大變革、大調整,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保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根本動力,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社會革命,沉著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偉大實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論及斗爭精神的多篇重要文獻,研讀這些文獻,探析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的哲學視角,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的科學內涵,深切感悟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科學運用,進一步增強發揚新時代斗爭精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一、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的哲學基礎是以批判性、革命性、實踐性為理論特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批判性、革命性、實踐性貫穿于馬克思的著作和行動之中,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精神內核。堅持以批判性、革命性、實踐性為理論特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領導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寶貴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永恒的精神價值和不朽的時代價值。馬克思主義通過理論的批判實現實踐的批判,將“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與時俱進繼承發揚了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把改造主觀世界這個強大的“批判的武器”和廣大普通百姓廣泛深刻的生產生活活動有效聯系,成功推動了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對中國的“武器的批判”。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現實性批判、思想性批判和實踐性批判的有機結合,通過思想和現實、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理論和實踐等多向度的互動轉化過程,有力推進了以體現黨最鮮明品格的勇于自我革命引領廣大干群開展偉大社會革命的生動實踐、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的新論斷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斗爭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繼承、發揚和創新。新時代保持革命精神、斗爭意志是黨團結帶領廣大干群推進偉大的社會革命、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性實踐的關鍵精神支柱,更是黨進一步強化“打鐵還需自身硬”勇于自我革命的紅色基因。深入吸取和大力發揚斗爭精神,是新時代推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二、發揚新時代斗爭精神需要把握對立同一規律
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矛盾是一切現存事物及其運動過程的本質,是現存事物發生斗爭的實質內容和斗爭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斗爭是現存事物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種表現形式、博弈過程和必然結果。從一定意義上說,斗爭就是矛盾著的現存事物之間或現存事物內部之間對立統一關系即將發展到突破度的臨界點和界限,量的積累即將達到質的飛躍,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發生轉化,對自身肯定發展到第一個否定狀態的表現。斗爭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同一與斗爭是內部矛盾,是斗爭發展的內因和斗爭自我運動的源泉,規定著斗爭的本質和發展方向。斗爭之間的同一與斗爭是外部矛盾,是斗爭發展的外因,很大程度上對雙方的斗爭態勢、斗爭過程起到重要影響作用。
保持新時代斗爭精神需要正確理解矛盾,以及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等。要在斗爭形態的對立中發現同一關系,在同一中發現對立關系,透過斗爭的表面,深入斗爭的底蘊,抓住斗爭的本質。斗爭運動變化發展的秘密,在于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相互作用之中。毛澤東同志曾強調,相對的既定條件下的同一性與絕對的無條件的斗爭性緊密結合轉化,組成了所有事物的矛盾變化。可從正確把握斗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即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角度來認識斗爭和解決斗爭。識別斗爭,基本上要識別差異化的斗爭存在的獨特的對立統一聯系,解決斗爭,最根本的是發現應對獨特斗爭性質與情況的獨特手段。
三、發揚新時代斗爭精神需要把握質量互變規律
斗爭的變化趨勢第一基本是斗爭的各方要素彼此消長的反應,這些反應都是矛盾著的另一方實際推動的。對立面的斗爭造成雙方力量發展的不平衡性,為對立面的轉化以及事物的質變進行量的準備和創造條件。當斗爭對立面的變化遵循彼此的路徑發展到臨界點時,只能經由斗爭這種方式才可以打破臨界點,推動原有的事物解體,新生的事物產生。
量變的每一種變化都影響并改變質,量變不斷改變事物的屬性以及屬性與屬性的關系,量變對質變的這種作用逐漸積累,達到關鍵節點或臨界點,突破度的平衡,就引起質變。質變是斗爭從一種質到另一種質的轉化形式,是舊事物的滅亡與新事物的產生。在斗爭的實踐活動中必須掌握“適度”原則,能動性把握質量互變的平衡及其轉化。
四、發揚新時代斗爭精神需要把握否定之否定規律
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本質上都是矛盾的發展過程,所有實際存在物全部蘊含著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的因子,兩方面的對立和斗爭一定會推進實際存在物發展到自我否定層面,進一步通過自我否定發展為自我推陳出新。否定之否定是所有自然界、歷史過程與思維世界大量存在并且發揮關鍵作用、深刻的發展規律。此規律很好地展現出,斗爭的發展都要經過斗爭的開始、斗爭的展開、斗爭的解決,即從潛在的斗爭、斗爭的展開及其尖銳化、斗爭的解決這樣三個階段,斗爭的發展也要經過斗爭的展開即對立的尖銳化,對斗爭開始時段就是斗爭沒有發生時段的批判,給予斗爭進一步展開并促使其復雜化時段,斗爭的化解的又一次否定。每一個斗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從矛盾雙方互相轉換的視角來認識,事物運動變化基本含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互相轉換,經受了斗爭萌芽形態往斗爭復雜化形態的轉換和斗爭復雜化形態往斗爭問題妥善處理的轉換。
否定之否定規律體現了現存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是前進和后退、堅守和消亡的轉換統一,體現了現存物及其之間的斗爭變現為一種螺旋上升樣式或者后浪推前浪波浪樣式的變化形態。在否定之否定的運動變化中,新產生的事物把最初、原事物的部分某些因子通過變化后的形態固定起來,感覺較高層面又重新重復了較低層面的一些特點、特色,感覺發展變化好像是往過去的事物的回歸,感覺促使所有變化發展又回歸到原點。現實情況是,這不過是通過較高層面及經由改變了的形態又一次展示較低層面的一些特征。所有現場物的運動變化,基本都是否定本身過往的存在形態,否則的話,很難區分新生事物和以往事物的差別,另一方面,所有現存物的運動變化全都有持續性,新生事物全都是通過以往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來的,其一定會揚棄以往現存物的營養成分壯大自身。保持斗爭精神,必須樹牢唯物辯證的否定觀,使斗爭的實踐性活動遵循事物本身的自我否定的辯證關系。
五、新時代的領導干部要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戰士
百年恰風華正茂的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千秋偉業,跳出歷史周期率,保證黨在世界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干在實處,在有效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擁護愛戴的定盤星、主心骨,在一脈相承堅持和與時俱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堅強領導核心,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共同富裕,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發揚斗爭精神、保持革命斗志,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社會革命,勇于擔責、善于履責、全力盡責,才能有效應對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要求。
黨員領導干部要科學理解并熟練掌握以批判性、革命性、實踐性為理論特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五個更加自覺、堅決反對”和2019年9月3日《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強調的“五個凡是”要求,杜絕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不做愛惜羽毛的紳士,主動接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真正鍛造出頑強的斗爭精神、堅韌的斗爭意志、高超的斗爭本領,爭做敢于亮劍、善于斗爭的戰士,就能充分理解“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深刻辯證關系,就能充分理解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的精神要義,就能從容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新征程上的各種挑戰風險,就能發自內心地、堅定不移地堅信馬克思主義依然光輝燦爛,馬克思主義不可戰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能夠實現,自覺把信仰的力量、理論的力量和實踐的力量結合起來,做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者。
參考文獻:
[1]李保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經驗[J].學習論壇.2015(04)
[2]張帆.論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基本經驗[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