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其對歷史課程教學提出了三維目標這個課程標準,而這個三維目標也就是教學目標本身內涵與外延的所有概括,能夠在教學期間更好地貫徹與實施這個教學目標。這其中“知識和技能”是三維目標中重要的核心和載體;而“過程和方式”是三維目標的靈魂所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強化是教育最為核心化的目標。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時想要實現三維目標,教師務必要從以往的“重教學重結果”變成“重學習重過程”,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歷史;三維目標
一、 引言
歷史教學的目標作為課堂行為的指向標,教學的每個步驟都需要依據這個教學目標來進行設計與完成,新課改下中學歷史課上教學的重大變革之一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將本來只關注知識和技能的歷史課堂轉變成“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些三維目標的相互結合”的課堂。而三維目標作為一個整體,知識和技能依舊是新課程提出的重要目標,學生思維、處理問題能力的產生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育,都要依靠知識的產生與發展,也是在探究知識期間獲得產生與發展的;但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勢必要依靠教學活動去實現,如果沒有過程又談何來體驗與感悟,也斷不會產生技能。這三個領域的目標,既有著各自的內涵,又協調發展。
二、 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實現三維目標所存在的問題
(一)三維目標的設定分裂
整體來說,歷史課上三維目標在設定上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分別講述,具體來說,就是并未將三個目標有效地融合起來。三維目標被叫作三維目標必定是有原因的。仔細思考就能夠發現,三維所呈現的三個維度,并非是三項目標,其就好比長方體的長、寬、高,重視三個維度的有效融合,如此才可以設定出完整的三維目標,才可以給歷史課堂的學習帶來更多的收獲。
(二)實際目標設定存在缺陷
首先,知識和技能的目標未得到落實。歷史作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樞紐,是貫穿每個朝代的鎖鏈。歷史知識豐富且深遠,在課上歷史知識的傳授是歷史教師開展深度教學的重要前提,同時更是學生獲得歷史分析能力的關鍵所在。一直以來,歷史學科在教學期間所存在的問題已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歷史科目知識和技能的目標的達成。其次,過程和方式的目標不夠準確。過程和方式這個目標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全新名詞,再加上歷史教師剛接觸到這個目標,對于概念方式還沒有充分了解,又因為這個目標本來就不夠健全,造成歷史教師在進行過程和方式這個目標的設定時覺得無從下手,并且在課上的實施也有所欠缺。最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脫離實際。因為被以往教學模式所束縛,歷史教師在實踐教學期間太多關注教材知識的記憶背誦和做題的方法,進而在設計這個目標時一般不夠貼合實際或是設計的目標過于空洞,很明顯這樣難以讓學生收獲在情感態度上的喜悅,并且指引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實現三維目標的措施
(一)統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目標
秉承著傳遞知識和培育能力的統一化,一直以來都是中學歷史學科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升學壓力而側重于知識的講授,同時對于新課改的落實而關注能力的培育,這兩種主次不分的情況都與素質教育的初衷相違背。所以歷史教學務必要將知識講授和技能的培育相統一,才可以在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進行課堂學習。構建歷史的本質就是詳細地了解歷史史實,其中就包含歷史人物、事件以及現象?!白x書、識記、評述”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正是對于歷史課本中歷史史實描述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但對知識教學與能力培育而言,就需要運用“分析、概括、啟迪”這三步教學方式。比如在講授“太平天國運動”這個歷史事件時,面對課本中僅有“太平天國運動”的起因和過程,卻沒有其具有的歷史意義與特征的描寫時,為了完成知識、能力這兩個方面的教學目標,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適當地添加對空缺內容的探討與研究,這樣來指引學生和啟迪學生。歷史技能與歷史認知能力這兩項能力都是歷史新課標所要重點培育的。像是教師在進行中國近代史的講述時,首先就需要借助研讀課本來了解全部的歷史過程,也就是由“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為止,之后就能夠列舉出每個階級在不同歷史階段所采取的救亡圖存方式,像是統治階層所發動的洋務運動,其加速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資產階級所發動的戊戌變法,其是近代以來資產階級發動的第一次改良運動,這樣來獲得相應的歷史規律。在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基礎上,這種教學方式就能夠培育學生自身的閱讀、歸納、編制以及表述這些歷史技能,從而能夠強化學生所具有的觀察力、分析力以及想象力等這些歷史認知能力。另外,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歷史問題有了最新的詮釋。因為依靠于歷史科學,歷史知識的教學還需要跟隨史學研究的進步而持續更新,緊跟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唯有如此才可以為學生提供和時代發展相符合的歷史知識,更好地發揮歷史教學所具有的功能。因此在進行知識講授時滲入相應的能力培育,在能力培育期間強化知識傳授,如此才可以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兩方面的統一。
(二)突破“過程和方式”這個教學難點
“過程和方式”是新課程標準新加入的,不難看出其所具有的困難與重要性?!斑^程和方式”既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項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期間滲入合理的學法指導,使學生在進行歷史學習期間能夠收獲并運用歷史學習的基礎方式,進而實現“以史為鑒”和“史為我用”的目標。結合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和學生本身的發展特征,再加上教師有效的教學方式,并設計輔助教學的相關活動,讓學生在認知與情感上都產生變化并產生自身的發展個性,這也是歷史學習的最初目的,更是其根本。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備課,依據實際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教學方式。這樣不難看出,教師應該改變以往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并且需要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教師與學生在角色上不斷改變,使得這二者需要強化相應的溝通與互動,以便于認識到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實施進行調節改正。筆者覺得,貫徹中學新課程標準與目標的關鍵就在于能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比如,在進行《南京條約》的教學期間,老師需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問題,以實現有的放矢。在總結出“割地、賠款、議稅”這個線索的基礎上,針對《南京條約》所產生的影響,教師能夠提出這幾個問題,指引學生進行分組討論:1. 割地對于中國產生了哪些惡劣的后果?2. 賠款會使哪個階層負擔變重?3. 五道口通商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4. 協定關稅損壞了中國的哪些權利?最后能夠獲得一個整體上的歷史結論: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揭示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悲慘命運的序幕。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夠以這樣的分析方式,探討與研究《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如此進行問題分析與討論,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而教師也在真正意義上落實了“過程和方式”的教學概念。
(三)展現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維度
作為一門具有較強思維思辨性的科目,歷史的內容既古老有富有創新,其蘊含的眾多卻又瑣碎。因此通常在教學期間難以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針對歷史知識中滲入而又飽滿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現總結也有著很大的難度。對比歷史新課標和以往的教學大綱可以看出,教學大綱中單一化的知識與政治教學被很大程度的放大,但是新課程標準更為關注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培育,強化了隱性知識所具有的教育地位,更好地融合了歷史教育所擁有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本身的認知功能,從而讓全部的歷史教學都可以圍繞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靈魂。所說的言傳身教,就是教師如果想要開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首先就需要借助自己的價值觀去正確地指引學生,付諸行動地去證明其具有的真實性與有益性,積極地為學生提供投身歷史教學的機會,使學生逐步建立其個性化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再看所用的歷史課本,其只展現出了教條主義的唯物史觀,這就使得教育者不得不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發現并融入全新的歷史觀。史學觀念陳舊死板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教師在實踐教學期間并沒有積極吸取新史觀而導致的。比如,教師在進行“辛亥革命”這個歷史事件的教學時,針對近代史觀而言,該歷史事件作為中國封建專制帝制與資產階級民主政權的一道分界線;就全球的史觀而言,其移風易俗,是世界文明間的交匯。又如,在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的教學時,針對世界歷史而言,其是一次重要的轉折。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時間與起因,著重講述該事件發生的導火索,同時指引學生了解“薩拉熱窩”事件的前提下,對其展開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能不能避免呢?協約國與同盟國發動一戰的原因是什么,并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就各個方面出發對新史觀進行吸收,如此學生才對于這個知識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課堂也會更加的豐富多彩,教學維度才能夠得以展現,歷史教學才可以跟隨時代的發展步伐。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將新課程標準與課本作為教學的依據,將“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作為宗旨,依據每個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中學歷史教學期間添加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要求,強化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科的人文素養熏陶,就客觀與歷史的角度去分析與繼承,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以及完整的價值觀,讓其在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能夠被其中的情感因素所影響,最后得出“以情促學”與“以學促情”的良好教學效果,提升中學歷史課上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廖蓉.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實現三維目標[J].考試周刊,2014(23).
[2]毛敏.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2).
[3]閆衛榮.初中歷史史料探究型學案與三維目標達成研究初探[D].天津師范大學,2015.
[4]范佳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落實[D].陜西師范大學,2015.
[5]劉濤.三維目標下的初中歷史教科書插圖運用探討[D].天津師范大學,2014.
[6]胡偉琪.論高中歷史教學從三維目標走向學科核心素養路徑[J].華夏教師,2019(33):31-32.
作者簡介:
鄭瑞軍,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