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騰輝
摘 要 要想真正讀懂小說,則需要充分了解小說中人物形象。因此,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分析人物形象,采取多種方式來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繼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內容,并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 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人物形象
要想讀懂小說,就必須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如此才能準確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分析小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歸納其性格特點,使學生通過分析與再創造不斷挖掘小說中人物之美,并更加深入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從而培養學生在審美上的能力,提高其閱讀與理解的能力①。
一、結合背景資料,解讀人物形象
背景資料包括作者的情感傾向、思想認識,作者創作的風格和創作時的心理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背景。由于很多小說中對于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寫并沒有花費太多筆墨,如果只是依據文本的簡短描述進行分析,則難以深入了解這些人物形象。因此,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師需要將作品、作者的相關背景資料融合到人物形象解讀中,從而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入解讀。例如,在《熱愛生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背景資料引導學生對狼的形象進行分析,讓學生從多方面來解讀狼的形象,而不是只認為狼代表著惡勢力或險惡的自然力量。首先,教師可引入與《熱愛生命》這篇小說主題解讀相關的資料,讓學生了解小說的主題以及作品中所蘊含的哲理。而后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熱愛生命并且頑強追求生命使得生命熠熠生輝,這一主題只適用于人嗎?在學生討論完回答后,教師可再引導學生感受狼在求生道路上的堅毅與頑強,教師可提問:狼的生命也很寶貴,它在遇到困難時,有沒有像主人公那樣為了生存頑強拼搏?從哪里能看出?從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就會更深入地解讀狼的形象并體會到生命的寶貴。最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對狼形象的分析更深入地解讀本文主旨。教師可向學生們提問:狼最終還是死了,但是我們該嘲笑它嗎?若不該,則需如何看待?以此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狼的形象,體會到人與動物皆平等,都擁有追求生命的權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結合作品背景資料,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解讀小說中的形象,不斷挖掘人物的靈魂,從而深刻理解作品主旨,使得小說教學的課堂效果大大增強。
二、結合人物史料,分析人物形象
有些人物形象,不僅只在小說作品中有描寫,歷史史料中也有相關記載。盡管有些人物形象是經過藝術化加工虛構過的,但其形象的藍本大多都是來自相關史料的記載。結合人物相關史料,就能更合理更完整地分析人物的形象。因此,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引入小說中人物的相關史料,以結合文本描寫的人物形象進行更全面的人物形象分析,加強學生對于該人物形象的認識,繼而深入解讀文本的內容與思想。比如,在開展《楊修之死》的教學時,對于楊修與曹操人物形象的解讀,教師可結合史料,引導學生挖掘楊修“性格聰明”與“行為愚蠢”兩者間的矛盾,從而跳出小說文本的局限,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學生經過初次閱讀后,覺得楊修的死并不值得同情時,教師可向學生拋出問題:我們都根據楊修過人的才華斷定他就是聰明之人,那楊修怎就不知道得罪曹操會引來被殺之險呢?在學生啞口無聲時,教師可向學生補充兩則關于楊修與曹操結怨的史料。讓學生結合史料從更廣的范圍來審視楊修與曹操的形象,并進行討論及發表想法。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可發現,楊修對于曹操的不認同,但總忍不住以羞辱曹操而泄胸中的憤懣。此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感悟楊修的悲劇形象,學生對于楊修這個人物的理解也不單單只是恃才放曠了,還有更深刻的悲劇式的人物形象,如此學生對于“楊修”就會更具同情心。再看對曹操的解讀,傳統教學中一般解讀為曹操是一個心胸狹隘之人,這顯然屬于誤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對曹操進行分析,基于文本內容,曹操對于楊修一再的羞辱與戲弄雖存在不滿,但終究也并未追究,即使是在家族權力繼承上的事情被楊修干涉后,他在殺死楊修前也仍然給了楊修機會。但也因為在戰局緊張之時,楊修擅解口令而將其斬首。如此來看,顯然曹操已是具有極大氣量的人了。而學生在經過分析之后,難免會產生“曹操到底是心胸狹隘呢,還是心胸寬廣?”的疑問,教師就可引入史料來幫助學生進一步解讀曹操這一人物形象。通過史料,學生就會了解到在對待辱罵自己及祖宗的人,曹操也能保有寬容的心;對殺害了親子侄的敵手,也能友好相待。學生對于曹操的人物形象有了新的認知,并且是更全面的認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補充人物史料,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及更廣的范圍來看待人物的形象,從而重新審視人物形象,對人物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解讀,繼而更好地理解小說內容。
三、通過聯想想象,體會人物形象
在閱讀時,人們都會通過作品中文字的描寫而產生一定的聯想,學生也不例外②。因此,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分析人物形象之時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聯想,再進行思考與歸納總結,如此將利于學生深度體會人物形象。例如,在《貓》的教學過程中,“我”和“貓”的形象都值得仔細揣摩。首先,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文本的描寫,對兩只貓的嬉鬧場景進行想象,并細致地描繪出來,使得學生更形象地體會到貓的可愛。而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們對失貓后家人和“我”的內心狀態進行聯想,并通過口頭表述出來,使學生體會到痛失摯愛的感受,也進一步體會到在文中貓不只是寵物,還是親人。在這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貓被冤枉之后的內心狀態,并表述出來,從而使學生更能體會到第三只貓是“弱勢群體”的形象。最后,教師讓學生對“我”心中所思所想進行揣摩,并與“我”進行對話,對“永不再養貓”這件事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完之后,可說出自己的想法是贊同還是反對,并說出贊同與反對的理由。學生通過聯想以對話的形式與“我”產生了情感的互動,使得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揣摩“我”的人物形象,從而豐富學生的體會與感受。在這一過程之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不斷引導,使其通過不斷地聯想與表述,逐漸走入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的情感,繼而更全面、更完整地解讀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使得學生不僅得到想象力的鍛煉,也得到思維深度的拓展,并且獲得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通過描寫手法,感悟人物形象
小說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必定運用了大量關于人物描寫的手法,這些手法有機融合于一體,就形成了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作者通過這些描寫手法,賦予了人物性格特征與個性鮮明的形象,也蘊含了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主旨。因此,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過程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描寫人物的具體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如此,學生便能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時,掌握描寫人物形象的手法,這樣,學生不僅能更深入理解人物形象,還能強化其對于人物描寫手法。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找出描寫孔乙己人物形象的語句,并讓學生討論該語句是從哪些方面對孔乙己進行描寫的。如描寫孔乙己站著喝酒的那一段,學生通過分析回答:“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倍蠼處熅涂梢龑W生通過這些描寫更加深入地理解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教師可提問:你們能從這些描寫中,感受到孔乙己是個怎么樣的知識分子嗎?學生經過討論與分析后回答:“‘他很窮,有點迂腐?!苯處熢趯W生們分享完觀點之后,可總結“孔乙己是個較為迂腐、麻木不仁、窮困潦倒且四肢不勤的知識分子”。教師可再通過引導,讓學生結合社會背景的描寫,更深入地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以及當時封建制度對于知識分子以及人民的殘害。如此,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描寫手法,能更加完整地感悟人物的形象以及理解人物的所作所為,更準確地把握小說作品中所想表達的主題,并提升學生對于小說人物的解讀意識與能力。
總而言之,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體會小說的思想與主旨。在初中語文的小說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小說的故事情節,采取不同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與探究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使學生可以更透徹地感悟人物形象,并意識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對于小說作品的重要性,繼而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同時,提升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效果。
[作者通聯:福建漳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