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愛志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高中語文教學應積極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尊重不同水平學生個體差異,圍繞語文教材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一定程度也有利于激發學生潛在主觀能動性,進而積極配合教師開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養成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 高中語文;求異思維;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求異思維是以思維的靈活性、多元性為主要特征的思維方式,也是創新思維的基礎。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借助求異思維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精彩呢?
一、創設思維情境,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求異思維又稱輻散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就有靈活性、多端性、精細性、新穎性等特點,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重點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熱情,促使學生打破常規化的思維模式,讓學生通過求異思維解決問題。教學情境在學生興趣和欲望激發方面有著先天優勢,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感同身受、多重刺激下激活求異思維意識,推動求異思維能力發展。
如《林黛玉進賈府》,教師可以抓住文中出現的兩個重要人物林黛玉和賈寶玉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導入環節,《紅樓夢》中,曹公對林黛玉和賈寶玉二人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圍繞二人之間的感情展開了一幅完備的社會歷史畫卷。但是,有的人認為寶黛二人并非完人。如有的人說林黛玉多愁善感,愁腸百結,聰慧過人,渾身不帶一絲煙火氣息,不適合生活在人間,所以注定早夭。賈寶玉不學無術,是一個整天在百花叢中流連忘返的花花公子,無法托付終身,所以兩人的愛情雖然單純而美好,但是注定要以悲劇收場。然后,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結合名家對二人的點評、名家對《紅樓夢》的解析資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說一下自己對這兩個人的看法。這樣結合有趣的話題創設思維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探索熱情,讓學生對人物的解讀更加深入、深刻。
二、科學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簡單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催化劑。關于這一點,許多教師對此都深有感觸。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對問題的重要性也給予了重視。但是,在問題教學中,許多人都存在提問隨意化的現象。如一些教師認為,只要大量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回答,讓課堂保持熱鬧就行了。其實不然,那些沒有指向實質的問題,只能讓教學處于虛假熱鬧的境地,學生根本無法通過學習發展思維,有所收獲。在語文教學中,要想鍛煉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必須要科學設置問題,用實質性的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碰撞,讓學生真正通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真正的收獲。
學習《祝福》一文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置和提出一些問題: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但是文章的題目是“祝福”,根據文意可知,祝福是一個迎接福神好日子。那么,作者為何要在一個好日子里講述一個悲慘的故事?為何要以“祝福”為標題呢?作者為何不吝筆墨,反復描述祥林嫂喋喋不休的訴說行為?作者為何要將祥林嫂的死安排在“祝福”的當口?祥林嫂兩次進魯家,祝福時的精神和表現有何不同?她的心境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誰是害死祥林嫂的真正兇手?是封建禮教和封建衛道士?還是祥林嫂和愚昧無知的圍觀群眾?然后,讓學生抓住“祝福”和死亡這一對矛盾,讓學生推敲文本,梳理文章結構,并從多個角度探討人物、事件的內在關聯,對問題進行逆向思考而會處理,直至學生真正領會“祝福”的主題和社會意義,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借助問題來教學,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方向將重點內容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問題串,促使學生了解事物的復雜性。
設置問題并非只要教師對學生提問,學生也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提出相關問題。學生只有在學習期間敢于或善于提出問題才能深刻認識和理解具體知識點。例如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普遍喜歡運用“小老師”方式為學生提供提問平臺,然而語文教師思維方式和學生思維方式存在顯著差異,學生可自主備課講述課文,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散思維,提升語文教學效率。以《雨巷》教學為例。很多教師在講解該篇課文時慣性比較不同題材對不同詩歌流派、藝術表現風格進行鑒別,符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指出的引導學生多方面情感體驗,并在美的熏陶下全新理解知識。與此同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提出相關問題并讓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如果學生對知識內容產生不同視角,教師就可基于此創設相關學習情境,促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丁香內涵。運用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歌曲《丁香花》,再讓學生思考“丁香”的真正內涵。語文教師可點評學生教學方式并引導其說出這種方式優勢,再指導學生講授相關段落和詞匯,全面激發學生內在情感體驗,提升整體教學效率。上述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發散學生思維,打破以往為學生灌輸知識現狀,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實現預期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發聲? 集聚無限性思維火花
相關研究指出,如果高中生在學習語文時不具備求異思維品質,那么就無法遵循語文學科特有的內在規律,難以透過文本詞句探尋其背后隱藏的深層次意蘊,更難以基于思辨角度看待求同存異現象以及接納不同文化現象。高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引入求異思維,引導學走出現有思維禁錮,使學生具備獨特性并學會站在多元視角體驗和感悟文化。
以《雷雨》教學為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未按照傳統教學方式先引領學生共同閱讀文本,再分析詞匯、語句與片段,則適當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當學生閱讀完畢并了解文中內容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探討節選文本以及自己最喜歡哪個人物,再深刻挖掘和詳細描述《雷雨》中每位人物角色性格、思想情感與心理獨白。由于每位學生均為獨立個體,其家庭成長環境、語文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性格、社會實踐等均存在不同,選取的解讀視角自然而然會存在不同。《雷雨》中有很多極具個性的人物角色,每個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看法。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中均能發表自身立場和見解,而持有不同見解和意見的學生也會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氛圍十分熱烈,直至多個觀點相互融合后形成相對合理的意見。小組探究后,教師可讓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學生上臺發言,教師在此過程中不做任何點評,由其他小組負責點評,各個小組闡述和點評完畢后語文教師再歸納總結。語文教師先表揚學生多種意見,整個過程中堅持求同存異理念,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呈現獨特的閱讀解讀視角的同時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四、多角度去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求異思維與聚合思維相對應,它是一種更加高級的思維形式。求異思維提倡遇到問題時,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探究真相。與固定思維相比,求異思維更加靈活,它既不受既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能促使個體的思維方式更加開放和靈活。
學習《采薇》這首古典詩歌時,教師可以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掌握詩歌的章法特點、表現手法和思想主旨,體會主人公復雜的情感”,這樣讓學生去體會主人公的情感,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和思想主旨:首先,從《詩經》中選取其他與《采薇》同一時期并且在結構、藝術手法上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對比性的作品,如《蒹葭》《桃夭》《鹿鳴》《常棣》等,讓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比較閱讀,了解古典詩歌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和內在情感。然后,從文章結構、藝術手法、詞語運用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將《桃夭》與《采薇》這兩首風格和情感不同的詩歌放在一起,思考和探討詩歌的章法特點、表現手法和思想主旨,直至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樣在求異思維引領下,讓學生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出發去比較、賞析,可以開啟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求同存異,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借助情境創設、問題設置、多角度思考去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文素養并重發展。
[作者通聯:安徽廣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