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友
(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林業和草原局,四川 木里 615899))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改善了生態環境,不過也使得作為農戶生存根本的土地資源大大減少,部分農戶出現了生計困難的問題。有研究指出,對于絕大部分退耕還林農戶,實際收入水平都有一定的增長,不過其在增加農戶外出務工收入方面并不具備直接的促進作用。結合具體案例,就退耕還林農戶的生計資本差異進行了分析,討論了生計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希望能夠為鞏固退耕還林效果,推動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以涼山州木里縣為例,其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轄區員面積1.3萬km2,全縣平均海拔3100 m,相對高差4488 m。木里縣有著長江上游非常重要的水源涵養林,也是僅存不多的成片原始林區,為了對其進行保護,于2004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截至2016年,累計退耕面積3.14萬hm2,占據退耕前耕地總面積的30%,全縣退耕還林農戶的數量超過10萬。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2018年的問卷調查,在考慮各鄉鎮經濟狀況、退耕還林執行情況等因素的情況下,選擇4個樣本鄉鎮共8個樣本村,每村選擇20戶農戶,一共發放問卷160份,回收問卷155分,有效問卷151份,有效率達到94.38%。
樣本農戶非農就業時間與生活狀況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農戶非農就業時間與生活狀況 %
伴隨著耕地面積的減少,農戶的農業勞作時間大幅度下降,不過非農就業時間增加的農戶占比僅為54.67%,這也表明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并沒有能夠推動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退耕補貼與種地收入的差異,會對農戶的金融資本產生影響,結合退耕補貼的發放情況以及家庭收入支出情況計算農戶退耕前后的人均收入增長情況,如果結果與區域內農戶人均收入增長率的差值不小于5%,認為農戶的生活狀況變好,其在面對退耕還林政策時有著良好的適應性;差值在-5%到5%之間的農戶生活狀況無變化,對于退耕還林政策的適應性一般;差值在-5%以下的農戶生活狀況變差,對退耕還林政策適應性差。依照林木類型,將退耕還林農戶分為生態林農戶和經濟林農戶,結合表1分析,生態林農戶的非農就業時間增長比高于經濟林農戶,不過農戶對于退耕還林政策的適應性相對較差,因為其生活狀況變差農戶的比重較高[1]。
生計資本包含了5種不同的資本類型,分別是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生計資本會對農戶的生產類型以生活狀況產生直接影響,而生計資本又會受到農戶家庭狀況、生計活動以及政策環境等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家庭人口、成員年齡、學歷水平和所處區域等因素,都與農戶生計存在密切關聯。國內研究人員在對生計資本指標體系進行設置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會借鑒DFID(英國國際發展署)提出的可持續生計框架,在該框架中,將生計資本分為五大指標,為了保證研究效果,會在該框架下設置更下一級的指標體系,或者與五大指標平行的指標,如土地利用指標、生態恢復指標等。土地利用方式變化是退耕還林對于農戶生計資本的主要影響。研究表明:在退耕還林后,農戶獲得自然資本與物質資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分析原因,主要是退耕還林在縮減農戶持有的土地資本的同時,也使得農戶對剩余土地的投入增大,耕作質量得到了提升,加上退耕還林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自然資本顯著增加;退耕還林后,農戶農業機械、交通工具、家庭住房等得到改善,物資資本隨之增加。
生計策略是農戶所實施的生計活動的組合,而農戶的生計策略取決于其所擁有的生計資本。國內外研究人員普遍認同的觀點是:當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提高時,農戶生計策略中的非農生計活動會有所增長;當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提高時,農戶生計策略中的農業生計活動會有所增長。退耕還林實施后,因為耕地數量的減少,農業生產活動的比重有所下降,畜牧業和外出務工等生產活動的比重逐步上升,而且農戶的生計策略會受到區域因素的影響,無論是自然環境、物產類型還是產業狀況等,都會影響農戶生計策略的選擇。另外,生計策略的穩定性和多樣性會對處于脆弱背景下農戶生計的可持續性產生巨大影響,相比較而言,多樣性的生計策略能夠保證農戶生計的穩定性,也可以促進其收入水平的提高[2]。
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農戶的生計狀況可以分為3種不同的結果,分別是無變化、變好和變差,構建農戶生活狀況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借助SPSS進行模型回歸,可以明確如下。
(1)對于生活狀況無變化的農戶,自然資本、退耕類型和金融資本變量在模型中顯著,結合相應的回歸系數分析,對比生活狀況變差的農戶,通過自然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提高,可以進一步增強農戶在面對退耕還林政策時的適應性,實現生活狀況從變差到無變化的轉變。種植生態林的農戶無法很好的適應退耕還林,因此其生活狀況變差的農戶相比較種植經濟林的農戶更多。作為貧困農戶最為重要的生計保障,自然資本一旦提高,農戶對退耕還林的適應性也會隨之提高;金融資本則可以推動農戶生計策略的多樣化,對其生活水平進行改善。
(2)對于生活狀況變好的農戶,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物質資本變量在模型中顯著,結合回歸系數分析,對比生活狀況變差的農戶,通過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物質資本的提高,農戶能夠更好的適應退耕還林,實現生活狀況從變差到變好的轉變,其中,人力資本的提升能夠強化農戶的適應性,對其生活水平進行改善,金融資本和物質資本的提升則可以對適應性進行鞏固。
(1)退耕還林政策會使得農戶非農就業時間的增加,受生計資本差異性的影響,退耕還林后,農戶的生活狀況存在無變化、變好和變差3種情況。
(2)退耕農戶生機資本中,物資資本最高,然后是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等。就經濟林農戶和生態林農戶進行對比,前者在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方面較好,其余生計資本與后者相差不大。較高的自然和社會資本能夠維持農戶的生活狀態,較高的人力、金融和物質資本額可以改善農戶的生活水平[3]。
(3)通過提高生計資本的方式,能夠提高農戶對退耕還林的適應性,種植生態林可以增加退耕農戶的非農就業時間,但是并不能帶動其生計的變化。
(1)應該適當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通過農業和非農技能培訓的方式,對退耕還林農戶的創收渠道進行拓展,增強其再就業能力。從長期發展的角度,應該關注退耕還林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保障教育公平,實現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2)改善農村地區的金融環境。完善相應的貸款政策,引導有條件的農戶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以村委作為擔保,向缺乏發展資金的農戶提供小額度的信用貸款。同時,適當提高生態林補助標準,完善生態系統長效補償機制。
(3)在實施退耕還林的過程中,應從實際情況出發,適當增加經濟林種植比例,推動后續相關產業的發展。鄉鎮政府和村委應該結合區域產業優勢,成立專門的經濟合作組織,做好對于相關項目的扶持工作,實現退耕還林、生態旅游、養殖產業發展等的結合,形成相應的生態產鏈條,依托“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實現當地農戶從農業到非農產業的就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