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汪暉,徐蓉,楊偉梅,楊雪柯,瞿佳,瞿茜,代玲,陳羽雙,肖亞茹,何迪
在全球醫療環境中,患者身份識別是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身份識別錯誤可引發醫療診斷、治療、護理等差錯[1]。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合理使用與管理是患者身份識別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合理地使用可有效減少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目前,腕帶為臨床最常使用的患者身份識別工具,但其仍然存在使用范圍受限、容易移除、腕帶標識符使用不規范、腕帶佩戴依從性差等問題[2]。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優化患者身份識別,患者的身份識別工具/技術呈現多元化趨勢,條形碼、射頻識別標簽、生物特征識別(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已逐漸運用于臨床實踐[3]。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改進使得護理質量、患者安全等得到了改善,研究發現,電子腕帶的引進可減少醫療差錯的發生(如用藥錯誤[4]),降低醫療花費和縮短住院時間[5];射頻識別系統可有效實現對患者標本等報告的追蹤[6]。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發展能夠改善患者身份識別的管理,新技術的使用可彌補腕帶的不足,提高身份識別的準確性。然而,新工具/技術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缺陷,如成本高、存在患者隱私泄露風險等[2]。目前,我國尚缺乏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統一規范,本研究擬通過系統檢索國內外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相關指南、標準、政策等,總結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最佳證據,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進而改善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管理。
1.1文獻的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內容涉及各級醫療機構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管理,如腕帶、照片、身份識別卡、新工具/技術(如生物特征識別、條形碼等);②文獻類型為最佳實踐、證據總結、指南、系統評價、專家共識(政策等);③文獻語言為中文和英文。排除標準:①重復收錄或直接翻譯的文獻;②各類證據的摘要或者信息不全;③文獻質量評價未通過的研究。
1.2證據檢索策略 根據循證檢索資源的“6S”分類模型[7]進行證據檢索,以“患者、病人”“身份信息、身份標識、身份識別、腕帶、射頻識別、條形碼、生物特征識別、識別工具、識別技術”為中文關鍵詞檢索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相關證據;計算機檢索范圍包括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醫脈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醫院協會以及中華護理學會網站。以"patient" "identity information,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wristband(s)/identification bracelet(s)/identification band(s)/identification armband、wristband identification、wristband checking、wristband monitoring、bar coding、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biometric devices、identification tool/technology"為英文關鍵詞,檢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數據庫、英國國家醫療保健優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網站、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網站,美國國家安全和質量健康服務標準(National Safety and Quality Health Service, NSQHS)網站、國際指南網(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 GIN)、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網站、加拿大安大略護理學會、PubMed數據庫、CINAHL數據庫、荷蘭醫學文摘數據庫(EMbase)、ProQuest數據庫、Google以及Bing,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0年5月31日。
1.3質量評價標準 指南評價采用臨床指南研究與評價系統(2017版)(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nstrument, AGREEⅡ)[8]。政府報告、推薦實踐、標準等按專家共識標準進行評價;專家共識和系統評價采用澳大利亞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對應的評價標準(2016版)[7]進行評價。臨床指南、最佳實踐、證據總結的質量評價追溯證據所依據的原始文獻,根據文獻類型選擇相應的評價標準[7]進行評價。
1.4文獻質量評價過程 由3名具有循證護理學研究背景的研究者根據文獻評價標準獨立評價,當出現意見分歧時,討論決定納入或剔除。當不同來源的證據結論沖突時,本研究所遵循的納入原則為循證證據優先、高質量證據優先、最新發表權威文獻優先[9]。
2.1納入文獻的一般情況 共檢索文獻52篇,依據納入排除標準篩選文獻,經質量評價后最終納入19篇文獻,其中5篇指南[2,10-13],1篇系統評價[14],1篇臨床決策[15],9篇專家共識[6,16-23],1篇證據總結[3],1篇醫院標準[24],1篇政府報告[25]。
2.2納入文獻質量評價結果
2.2.1指南 本研究共納入5篇指南[2,10-13],其中1篇指南來源于國際指南網,2篇來源于NHS網站,2篇來源于Google。根據指南方法學質量評價方法,各領域標準化百分比分別為范圍和目的75.93%~98.15%,牽涉人員48.15%~88.89%,指南開發的嚴格性19.14%~66.67%,指南呈現的清晰性56.94%~95.83%,指南的適用性36.11%~83.33%,指南編撰的獨立性11.11%~72.22%,根據AGREEⅡ推薦標準,推薦意見均為B級。
2.2.2系統評價 本研究共納入1篇系統評價[14],來源于EMbase數據庫,除條目3“采用的檢索策略是否恰當”和條目9“是否對可能的發表偏倚進行評估”評價結果為“不清楚”之外,其余條目均為“是”,研究設計較完整、整體質量較高,準予納入。
2.2.3專家共識及其他 9篇專家共識[6,16-23]和4篇相關證據[3,15,24-25]。4篇來源于NHS網站,2篇來源于Google,1篇來源于萬方數據,1篇來源于中國知網,1篇來源于UpToDate,1篇來源于國家衛健委官網,1篇來源于NSQHS,1篇來源于JBI數據庫,1篇來源于中國醫院協會網站。根據評價標準,其中高質量文獻10篇[6,15-20,22,24-25],中等質量文獻3篇[3,21,23]。
2.3證據總結 本研究循證小組采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證據分級標準(2015年)[26],對納入的研究證據進行級別劃分,根據研究設計類型的不同,將證據等級劃分為1~5級;并根據澳大利亞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證據推薦級別系統(2014)證據的可行性、臨床適用性、證據的臨床意義、應用的有效性確定推薦級別,劃分為A級推薦(強推薦)與B級推薦(弱推薦)[7]。依據JBI的證據FAME評價表將提取的16條證據進行評價,并將表述相同的證據進行合并,經嚴格遴選和整理后,匯總為識別工具/技術管理、腕帶、照片、身份識別卡、新工具/技術5個方面,共16條最佳證據。見表1。

表1 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最佳證據總結
3.1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證據分析 本研究通過循證的方法,對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進行最佳證據總結,以從其屬性、技術和管理角度為臨床提供參考。本次研究提取的第1~5條證據主要從身份識別工具/技術應用的適宜性評估、醫務人員培訓、患者/照護者健康教育、保護患者隱私以及對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質量控制的宏觀層面,為醫療機構內的管理者提供建議,可對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選用、人員及質量管理方面起到總體指導作用。第6~10條從腕帶的佩戴對象,腕帶包含信息,腕帶佩戴位置,腕帶材質、顏色及尺寸與腕帶更換5個方面進行總結。該部分內容規范了腕帶管理要點,既概述了一般情況又對特殊情境進行了闡述,可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有利于實現同質化管理。第11~12條對照片應用的作用、注意事項等進行了描述。照片可作為臨床實踐患者身份識別替代性方案。第13~14條描述了身份識別卡應用情境及信息要求,可作為門診、社區的特定情境下患者身份識別工具。第15~16條對現有的新工具/技術類別進行了列舉,內容推薦積極整合新技術,以提高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基于此,醫療機構應針對不同的場所和不同類型的患者選擇最合適的身份識別工具,并在特殊場所引入智能化識別系統;加強對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質量控制工作;同時注重對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培訓和宣教,促進對身份識別環節的重視[27-28]。
3.2不同類型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特點
3.2.1腕帶 腕帶作為一種身份識別工具,因其便攜、經濟、快速佩戴等優勢,醫療機構管理者及患者對其接受度均較高,在臨床上使用最為廣泛。腕帶可有效避免口頭核對時患者隨口誤答、護士理解錯誤等原因造成的身份識別錯誤,提高了身份識別的準確率。但腕帶在臨床應用中,仍存在諸多問題:①腕帶的顏色、正確的佩戴位置、腕帶信息、更換條件以及銷毀等問題尚未形成統一規范。因此,需制定統一的腕帶管理標準以規范腕帶的使用,從而降低身份識別錯誤發生率,保障患者住院安全[12,17,19]。②腕帶的使用存在一定限制,如腕帶使用在門診的限制、患者存在對腕帶過敏情況、精神疾病患者無法有效佩戴腕帶,以及一些患者因為文化原因認為佩戴腕帶會給他們的身份貼上“標簽”而拒絕佩戴腕帶。因此,尋找腕帶的替代工具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3.2.2照片及身份識別卡 照片在臨床上也有使用,雖然獲取方式簡單、經濟成本低,但臨床的接受度不高,這可能與需要階段性重復獲取、圖像清晰度不足等因素有關。目前照片作為腕帶的替代工具,在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拒絕佩戴腕帶患者的人群中運用最多[2,10]。身份識別卡一般作為特定情境下的身份識別工具,如用于血液透析、門診輸液以及癲癇患者等身份信息識別[18]。其局限的使用范圍可能與普通病號服無固定患者身份識別卡的卡袋,造成身份識別卡在治療時不方便攜帶和讀取等因素有關[29],因此臨床需重視身份識別卡的便攜性和可讀性等問題的改進。
3.2.3新工具/技術 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涌現出新工具/技術,現有患者身份識別新工具/技術主要包含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如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條形碼、射頻識別技術等[2,13,30-31]。新工具/技術的應用可提高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6,27,32]。不同類型的新工具/技術各自具有優缺點,如條形碼可與其他工具(如腕帶等)結合使用,具有花費少、便捷、適用范圍廣(如藥房、患者護理)等優點,但需配備讀卡器,且信息編碼有限等;射頻識別技術可提供唯一的ID,可將信息與其他媒介鏈接,適于追蹤,且標簽可重復使用等,但此技術存在價格昂貴、存儲容量有限、為短程數據傳輸、受讀卡器電池壽命限制等問題;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具有識別快速、準確等優點,但其花費大,存在隱私問題,受年齡或身體限制,必須鏈接生物特征歷史數據,且存在與其他電子健康記錄系統結合困難等問題,臨床接受度低。臨床實踐者需結合目前醫療現狀評估識別工具/技術應用的適宜性(如成本、接受度等),進行身份識別工具的選擇。
本研究嚴格按照循證方法,系統檢索國內外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相關指南、專家共識、系統評價等文獻,制定信息提取表統一提取文獻信息,采用AGREEⅡ、JBI對應的評價工具等評價證據,采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證據分級標準分類證據,并采用JBI證據推薦級別系統結合專家討論對證據級別進行科學推薦,最終整合完成的患者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最佳證據可信度較高,可為臨床實踐中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應用提供參考。證據應用者在使用證據時需考慮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臨床適宜性,結合我國國情及地方、醫院政策等做出決策,進而實現身份識別工具/技術的有效管理,促進患者安全。由于本研究僅進行了證據總結,尚未開展證據應用,且涉及的文獻更多的是從管理學的角度論證問題,涉及的基礎研究較少,今后應加強基礎研究,并結合循證方法評估證據應用過程中的利與弊,科學地運用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