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濱,林偉,邱仙土,黃少雄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胃腸外科,福建 莆田 351100)
胃癌是常見、高發的惡性消化道腫瘤之一,根據我國最新腫瘤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胃癌在我國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第2位,死亡率第3位。目前手術治療是胃癌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但多數胃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及預后較差。胃癌的精準治療是目前研究熱點,相關研究顯示[2],不同發病部位的胃癌具有不同的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本研究通過分析近端胃癌和遠端胃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生理相關數據,探討近、遠端胃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差異,旨在為近、遠端胃癌的精準治療提供治療思路及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手術成功的102 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日本胃癌學會制定的《日本胃癌處理規約》第3版[5]劃分為近端胃癌組(n=65)和遠端胃癌(n=37)。納入標準:胃鏡及手術病理明確診斷為原發性胃癌;既往無其他胃部手術史;無新輔助放化療史;無合并其他腫瘤;臨床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接受過新輔助化療患者;術前或術后發現合并其他腫瘤患者。
1.2 方法 查閱患者病歷資料,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腫瘤分期、并發癥情況、術前CEA水平、住院總費用。
1.3 觀察指標 比較近端胃癌和遠端胃癌的臨床病理生理特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近端胃癌組和遠端胃癌組男性發病率、BMI、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腫瘤分期、并發癥、術前CEA 水平、住院總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近端胃癌組年齡≥60歲患者占比高于遠端胃癌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近端胃癌和遠端胃癌的臨床病理生理特點分析Table 1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ximal and distal gastric cancer
研究表明[3],早期胃癌好發于胃竇及胃體部,而進展期胃癌多發于胃竇部,其次為胃底、賁門部和胃體部,近年來,近端胃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本研究結果顯示,102例患者中,遠端胃癌65例,近端胃癌37例,近端胃癌的發生率高于遠端胃癌,二者發病比例約為1.8∶1,與國內外部分研究結果差異較大。Yu X 等[4]研究結果顯示,近、遠端胃癌發病比例為1∶4.16,遠端胃癌的發病率更高。Koh JS等[5]研究顯示,早期胃癌患者中,25%為近端胃癌,75%為遠端胃癌,遠端胃癌的發病率高于近端胃癌。
本研究結果顯示,近端胃癌組和遠端胃癌組男性發病率、BMI、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腫瘤分期、并發癥、術前CEA 水平、住院總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近端胃癌組年齡≥60 歲患者占比高于遠端胃癌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周思寧等[6]研究發現,腫瘤發生部位與淋巴結轉移率無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但劉勝利[7]研究發現,近端胃癌和遠端胃癌患者胃腫瘤病灶的大小、分化程度、生長方式、淋巴結轉移陽性率及病理分期等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Huang Q 等[8]研究發現近端胃癌的淋巴結陽性率為16%,低于遠端胃癌的26%(P<0.05)。這些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分析原因可能為:各個研究所收集的病例來源不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及不同人群的基因可能存在差異,進一步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病理生理表現。對于近遠端胃癌臨床病理生理差異的研究需要深入到基因層面才更有說服力。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少,且隨訪時間較短,未能對近遠端胃癌的生存差異做一分析比較。然而對于近遠端胃癌的生存率差異,國內外學者也各有不同的研究結果。Zhao L 等[9]研究認為近端胃癌Ⅰ期的患者生存率較遠端胃癌差;在Ⅱ~Ⅲ期的患者中,近、遠端胃癌患者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Ⅳ患者中,近端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高于遠端胃癌。Petrelli F 等[10]研究報道,近端胃癌患者的總生存期明顯短于遠端胃癌。
綜上所述,近、遠端胃癌在臨床病理生理方面存在一些差異,然而不同研究呈現不同的結果,近遠端胃癌的差異需要從基因層面上進行深入研究才能明確不同國家、地區以及人群中差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