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蘭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重癥醫學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剖宮產術是產科分娩的重要臨床手術方法,可以救助產婦、解決難產以及減少合并癥[1]。但是在剖宮產手術后,由于麻醉及手術過程中造成的創傷,會導致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等臨床癥狀。嚴重時可能發生腸粘連現象[2]。但是手術后使用藥物治療會導致患者腸脹氣,腸蠕動減緩,從而造成惡心、嘔吐等現象,影響產婦進食、睡眠以及影響傷口的愈合,減緩患者的康復速度。因此,在臨床治療上常使用灌腸等方法治療剖宮產術后產生腸胃疼痛的患者[3]。雖然可以治療患者腸脹氣現象,但易出現并發癥,因此,還需要相應的護理干預進行聯合治療。強化護理干預可以使護理人員更貼近患者的需求,更加體現人性化服務,降低護理差錯發生率以及護理投訴率。患者在手術前通常有恐懼的心理,加上對剖宮產知識的缺乏,容易產生不良情緒,醫護人員需要給予相應的溝通以及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解釋。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但是,混合灌腸液聯合強化護理干預在緩解中轉剖宮產術后脹氣中的應用及對知曉率的影響的研究較少[4]。因此,本研究以緩解中轉剖宮產術后脹氣的患者作為對象,探討混合灌腸液聯合強化護理干預在緩解中轉剖宮產術后脹氣中的應用及對知曉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緩解中轉剖宮產術后出現脹氣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年齡25~36 歲,平均(27.26±4.68)歲;孕周38~40 周,平均(39.22±0.21)周;手術時間31~58 min,平均(38.24±3.99)min;平均術中出血量(198.23±26.17)mL;初產婦30例,經產婦20例;胃下垂6例,心口疼痛5例,便秘15例,腹盆腔粘連24例。對照組年齡 24~38 歲,平均(28.21±3.99)歲;孕周 38~41 周,平均(39.00±1.39)周;手術時間 35~60 min,平均(39.22±6.24)min;平均術中出血量(188.24±24.23)mL;初產婦28例,經產婦22例;胃下垂15例,心口疼痛11例,便秘11例,腹盆腔粘連23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均確診為剖宮產術后腸脹氣現象;患者術后10 h內未進行排氣,并且腹脹腹痛明顯,未伴隨其他系統疾病;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穩定;患者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嚴重營養不良;重要臟器嚴重病變;患有精神性疾病,意識不清晰;中途退出治療;處于妊娠期。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混合灌腸液治療,對照組患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采用10%氯化鈉200 mL進行灌腸,同時加入新斯得的明(上海中西三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217)0.5 mg[5]。手術過程中需要3名護士進行聯合操作,在產婦腸脹氣后給予灌腸操作,灌腸液的溫度保持在39~40 ℃,在患者肛管插入長度約10~15 cm。灌腸液的液面需要距離肛門低于30 cm,手術后醫護人員需要囑患者在術后30 min內排便。觀察組采用混合灌腸液聯合強化護理干預進行治療,灌腸液治療過程同對照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強化護理干預,醫護人員需要實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以及護理知曉率。在術后24 h內使用康復儀對患者進行腹部護理,接通電源,打開開關后在骶尾部兩側貼好電極片,調節儀器強度[6]。此過程需要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調整強度,但是不可以超過220 Hz,每30分鐘1次,這個過程可以促進患者的腸蠕動以及子宮收縮,加快產后恢復。同時在術后還需要注射維生素B1100 mg,每天1次,連續4 d。維生素B1是體內多種輔酶的組成成分,注射此類藥物可以加強能量代謝,保護患者的神經系統,避免出現腸道運動緩慢的現象。同時根據患者的腸脹氣程度使用開塞露潤滑腸道,改善腸脹氣現象,醫護人員還應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可以積極配合治療。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及恢復正常腸鳴音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家屬手術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醫院采用相關的調查問卷對患者的發病原因,按時吃藥,康復鍛煉,飲食指導,定期復查等指標進行調查,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知曉程度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及恢復正常腸鳴音時間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及首次恢復正常腸鳴音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家屬的手術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家屬的手術相關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及恢復正常腸鳴音時間比較(±s,h)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及恢復正常腸鳴音時間比較(±s,h)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首次排氣時間6.25±3.24 10.55±3.21 9.254 0.000首次排便時間10.68±4.22 15.23±2.14 10.268 0.000恢復正常腸鳴音時間15.33±2.69 20.58±2.99 12.003 0.000

表2 兩組患者家屬的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n(%)]
剖宮產手術是安全無痛的,需要孕婦在手術前、手術時、手術后的密切配合。目前對于有剖宮產指征的孕婦,醫生會根據胎盤的成熟度、胎兒大小等因素確定剖腹時間。臨床將患者術后排氣視為胃腸道功能逐漸恢復的標志,之后才允許患者開始進食[7]。如果患者在未正常排氣前進食,會加重脾胃的虛弱程度,延長排氣時間,進而不斷惡性循環。臨床發現剖宮產術患者在術后會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癥狀,不僅會影響患者子宮復舊,切口難以愈合,還可以導致營養攝入困難,從而造成乳汁分泌減少,直接危及患者安全。剖宮產術后腸管會直接受到手術過程中的干擾,或者因手術而引起的神經興奮,導致胃腸功能減弱。同時麻醉作用加強對中樞神經的抑制[8],干擾腸道生理功能,增加腸脹氣的發生率。目前醫學治療上常使用灌腸的方法治療胃腸道疾病,灌腸的方法可以使患者腸道內水分大量增加,刺激腸蠕動,加速排便,減輕術后的腹脹現象。同時可以興奮胃腸平滑肌[9],增強胃腸平滑肌的蠕動,還可以直接刺激受體,進而消除胃腸脹氣。醫學上,胃脹氣主要是指由于多種原因所導致患者胃腸道不通暢或阻塞,胃腸道的氣體不能隨著胃腸蠕動而排出體外的現象,這類臨床癥狀主要是剖宮產術后持續硬膜外陣痛所導致的常見并發癥之一。部分患者由于腹脹情況長時間得不到改善會出現營養不良,增強腸腔內的壓力,會出現傷口崩裂,腸麻痹等現象。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需要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減少發生術后并發癥。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及首次恢復正常腸鳴音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緩解中轉剖宮產術后脹氣的患者中采用混合灌腸液聯合強化護理干預的治療方法,可以縮短患者的臨床排氣、排便以及恢復腸鳴音時間,提高患者的腸功能恢復療效。醫護人員需要在術前告知患者關于剖宮產相應的知識以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腸胃不適、惡心、嘔吐的現象,告知患者在術中術后不可大聲呼叫,防止出現胃脹氣。同時醫護人員還需要做好產婦心理護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加治療的積極效果;同時術后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促進腸道運動,防止腸粘連還需要告知患者禁止食用油膩、生冷類甜食等。醫護人員還需要告知患者以及家屬剖宮產相關的知曉情況,增加相關知識的知曉率[10]。同時進行相關健康知識宣教,及時溝通,減少患者的顧慮。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家屬手術相關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緩解中轉剖宮產術后脹氣的患者中采用混合灌腸液聯合強化護理干預的治療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家屬對手術相關知識的知曉率。
綜上所述,在緩解中轉剖宮產術后脹氣的患者中采用混合灌腸液聯合強化護理干預的治療方法,可以縮短患者的臨床排氣、排便以及恢復腸鳴音的時間,提高患者的腸功能恢復療效,可以提高患者家屬的手術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