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昌
現代外科醫師進入手術室,必須遵循一套消毒隔離的程序。但在古代,外科醫師只需系上一條圍裙,不戴帽子,不戴口罩,也不洗手,拿起手術刀就在病人身上切割。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認為手術后切口感染是自然現象,化膿是切口愈合的必然過程。醫學不斷發展,這個過程中總有一些叛逆者站出來說“不”。今天,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1818年,森梅成斯(Ignaz Philipp Semmelweis)在匈牙利誕生。1844年,他從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進人大學的教學醫院,即維也納第一產科醫院。他繼續攻讀產科專業,獲得碩士學位之后,又獲得外科博士學位。
1846年,森梅威斯成為奧地利維也納總醫院產科教授的助手。他發現,產婦分娩后產褥熱的發病率很高,全年病死率高達11.4%。比較而言,在家分娩的產婦卻死得少。有人猜測是病房里的“邪毒之氣”在作祟。
森梅威斯看到那些產婦因為產褥熱,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他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做尸體解剖,結果顯示死者有著共同的病理學改變。同時,他覺察到產科醫師,包括他自己和醫學院的學生們,在清晨先去尸體解剖室,然后就直接進入產科病房,為臨產前或分娩后的產婦做常規檢查。臨床實踐提示,可能是產科醫師和學生們都不洗手,把尸體腐敗物質,即所謂的“尸體毒素”直接傳給了產科病人。

歐洲古代外科醫師學做手術

森梅威斯(1818年~1865年)和他的妻子
因為懷疑產科醫師是產褥熱的始作俑者,森梅威斯的行為觸犯了產科同事以及他的上級教授。幾個月后,他被降職。1847年,他恢復原職,再次面對令他困惑的難題。森梅威斯分析各項記錄,下決心要把他的設想付諸實踐。1847年,他要求每位醫師和醫學院學生從尸體解剖室出來后,在檢查產科病人前,必須用肥皂和氯化液把手洗干凈。
這項改革效果顯著。當年4月,病區內產婦的病死率為18%。到6月,病死率降至2.38%。7月,病死率為1.2%。
但是,有一個星期,病區內的12位產婦有11人死去。維也納醫學界反對森梅成斯的人,群起而攻之。保守派的領袖人物正是他的上級教授。1849年,他又被解除職務。他的繼任者采用傳統的老方法,醫院產褥熱的病死率馬上回升。他無法忍受這等羞辱,于1850年返回布達佩斯。
1851年,布達佩斯的圣羅庫斯醫院(St.Rokus Hospitai)聘請森梅威斯任產科名譽資深醫師。這家醫院的工作條件很差,但他依然推行洗手的方案,產褥熱的病死率也下降了。1855年,他被任命為匈牙利Pest大學產科教授。
1848年,森梅威斯的一位學生在倫敦皇家內科和外科學會上發表學術演講,宣傳老師的學術思想和取得的成就。演講全文刊登在《柳葉刀》雜志上,得到了主編的贊揚。幾個月后,森梅威斯的另一位學生在法國雜志發表了類似的文章,卻很快遭到攻擊。一位英國學者認為,早在1843年就已有學者提出產褥熱具有傳染性的觀念,森梅成斯所言毫無新意。
到1861年,森梅威斯寫了一本專著《產褥熱的原因、概念和預防》。此后兩年間,他多次發表公開信,批評歐洲產科學界的權威人士喪失醫者的良心,言辭尖刻。他憤怒地指責他們是“殺人犯”,保守派因此對他施加嚴厲的輿論壓力。森梅成斯被邊緣化,很快變得衰老。他一反常態,酗酒,易怒,狂躁。1865年,他的妻子和他的同事把他送進了精神病醫院。他的暴力行為難以控制,又被病房看守人員毆打。14天后,他在悲憤中含冤死去,時年47歲。

森梅威斯最后被送進精神病院
森梅威斯從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設想和改革方案,目的是為了降低產褥熱病人的死亡率。他反對教條主義,不顧某些權威人士的惡意中傷,堅持真理,以致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去世若干年后,那些曾經反對他的產科醫師終于肯定了他的經驗和原則。
森梅威斯是偉大的醫學科學家。然而,他的思想始終沒有被當時的產科醫學界接受。他最后被關進精神病醫院,在那里結束了悲壯的一生。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么?”
重溫歷史,森梅成斯身上有幾則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
1.1847年,森梅威斯要求每位醫師在檢查產科病人前,必須洗手,取得了顯著效果。但為什么有一個星期,他病區里的12位產婦中竟有11位死去。當年,醫師們復查全部記錄,發現病房里有一位子宮癌病人,排泄了很多污物。雖然醫師們在進入產科病房前認真洗了手,但是在檢查每位病人后,沒有再次洗手,就直接去檢查另一位病人。這就是說,他們可能把子宮癌病人排泄的污物沾染了其他產婦。
森梅威斯曾經在病理學家卡爾·馮·羅基坦斯基指導下,對死于婦科或產科疾病的婦女進行過多次尸體解剖。此時,他全神貫注于尸體與產婦之間的傳染,忽略了婦科病人與產婦之間傳染的可能性。
2.早在1674年,荷蘭顯微鏡學家安東尼·列文虎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光學顯微鏡。1675年,他首先在盛放雨水的罐子里發現單細胞的微生物。1677年,首次發現人及狗和兔子的精子。1684年,他成為第一個看見并描述紅細胞的人。

森梅威斯的全身雕像
200年之后的1847年,森梅成斯認為“尸體毒素”可能是致病原因。但這所謂“尸體毒素”究竟是什么?他本人也不知道。1861年,他在專著中提到“產褥熱的原因”,只是一種假設。他似乎沒有閱讀歷史,只字未提列文虎克在1675年的首創之舉。他沒有利用顯微鏡,對致病原做進一步的檢查。他規定產科醫師洗手的方案,始終停滯在經驗醫學的水平。
3.眾所周知,1822年,路易·巴斯德誕生。巴斯德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他研究發酵現象,發現了酵母菌、乳酸菌。這些小東西是從哪里來的?按古老的傳說,許多生命是自然產生的。古代的傳說可能有問題嗎?他一邊想著一邊著手進行科學實驗。
巴斯德取出兩種瓶子(曲頸瓶和直頸瓶),里面放著肉汁,分別用火加熱,將肉汁及瓶子殺菌。結果放在曲頸瓶里煮過的肉汁,由于不再和空氣中的細菌接觸,經過4年都沒有腐敗。另一放在直頸瓶的肉汁,很快就變壞了。科學實驗解釋了細菌不是自然產生的。
1857年,巴斯德發表的《關于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1859年,以曲頸瓶實驗為依據,“自然發生論”被巴斯德否定了。由此,人們才知道傷口的潰爛和疾病的傳染都是細菌在作怪。不論傳染病還是其他疾病,都是細菌在生物體內造成的后果。消毒滅菌技術與預防的方法,從此在醫學界盛行起來。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發現者,但他通過科學實驗,支持了病菌論,并進一步用科學實驗,證明了病菌可以變成防病的疫苗。1880年后,巴斯德成功地研制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并且發展疫苗接種以預防疾病,于是引發了細菌學和免疫法對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這是巴斯德的主要貢獻。
相比之下,森梅成斯沒有做科學實驗。他觀察臨床實踐中的一些現象,提出了假設,但沒有找到科學的依據。他的革新方案是實驗醫學,沒有提升到理論水平。森梅威斯沒有看到外科學的新紀元已經到來。缺乏科學實驗精神,就是森梅成斯的悲劇。
新問題層出不窮,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需要一個過程。評論歷史人物,不能過分苛求。他們是怎么走過來的,他們的探索、挫折、苦惱和成就,是我們最該借鑒的。科學實驗在經驗自然科學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沒有科學實驗,經驗醫學不可能上升到理論水平。科學實驗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森梅成斯和巴斯德的故事明白無誤地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現代的醫師很多熱衷于追蹤醫學科學的最新進展,以求與時俱進。他們認為歷史是一堆廢紙,可以扔進垃圾桶。這樣與歷史割裂開來,是錯誤的。醫學科學包括古代的和現代的,東方的和西方的,構成一個整體,在歷史長河中,都要經受實踐的檢驗。變革和創新貫穿始終,激勵著醫學的生命力。不學習、不研究醫學歷史,不知醫學發展的來龍去脈,將可能出現成批的精明的追隨者,不可能造就創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