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華
睡眠是個小怪物。對于有些人,整晚整晚地想睡卻睡不著。而有些人,即使再忙再累,壓力再大,也是倒頭就睡,一躺就著。這種現象其實是個人之間睡眠能力差異性的表現。

人體是復雜多樣的。所有人一方面遵從一些共同的規律,另一方面在“細節”表現上,又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會體現在我們一般人肉眼能看見的、耳朵能聽到的地方,如身高的差別、音色的不同等。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會在一些我們不能直接看見和聽見但通過測量,或在不需要特別嚴格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知覺,而體現在生理活動上,如心率、呼吸、血壓都是如此。我們的睡眠能力,也是這樣一種生理現象。
不同人睡眠能力的差別,具體表現在一天內總睡眠需要時長和睡眠發生時間段,即想睡能睡的時間段是不同的。
對六七成人來說,每天總睡眠時間是7小時~8小時,睡眠時間通常是21點~23點出現睡意而入睡,早上5點~7點睡醒。
不少人中午13點前后會出現第二個比較明顯的睡意狀態,可以進行午睡。在夜間睡眠規律正常的前提下,午睡時間自然持續在十多分鐘至數十分鐘,很少超過1小時。
其他三四成的人,每天總睡眠時間會少于7小時或多于8小時,一部分沒有午睡需求,一部分則可能睡得更長一些。
對“正常睡眠”的標準,很難概括出一個絕對的數值,個體之間的具體情況是千差萬別的。
但是,沒有絕對數值標準,不等于沒有標準,正常狀態下的良好睡眠,有以下幾個特點:
(1)每天的總睡眠時間是7小時~8小時,還是多一些、少一些,不是重點,重點是保持穩定,即一般情況下自己每天的睡眠時間都是這么多。
(2)每天睡眠的時間段保持規律,即每晚幾點發困、臥床睡覺,早上幾點睡醒,午間幾點有較明顯的睡意,是基本固定的。偶爾有因外界事務干擾而延遲或提前臥床,也在事務完成后能恢復常態。
(3)睡醒后有頭腦清晰、疲勞消除等舒適感,白天活動能保持穩定的精力充沛狀態。
在睡眠狀態符合“正常標準”的情況下,通常臥床3分鐘~10分鐘就能入睡,這是身體健康的標志。臥床后進入睡眠的時間,睡眠醫學專業上稱為睡眠潛伏期。睡眠潛伏期的正常標準一般是30分鐘以內。因此可以說,躺下半小時內能睡著,是一個好的現象。
一般而言,睡眠從有睡意而臥床進入睡眠,一般在幾分鐘內,就符合一般所說“倒頭就睡著”的情況。
這種狀態其實是人體健康的一種表現,一個標志。尤其是在極度勞累后,或者出現急性睡眠剝奪(即過去的24小時~48小時,因某種需要沒有時間睡覺或睡眠時間不足平時的1/3)后,更要“倒頭就睡著”,這對恢復疲勞,及時修復睡眠剝奪的不良影響,會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也有少數人自覺“有生以來就沒有睡過好覺”,在嬰幼兒期就表現出與多數同齡人明顯不同的睡眠狀況,如不容易入睡,夜間哭鬧強烈。年齡增長到“能記事”后,表現為夜間入睡慢、睡得淺,對環境、聲光刺激等敏感。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為個人獨特體質的表現。
如果是睡眠狀態雖然不太好,但能像多數同齡人一樣完成學習工作,且雖有睡眠方面的苦惱但沒有強烈痛苦,這種情況下就接受自己的睡眠狀態,不必刻意尋求改變之法,但更要重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堅持規律作息、合理膳食、適當規律運動。
當然,如果某段時間里,這樣的不滿意表現加重了,白天出現強烈的痛苦,正常工作生活狀態難以保持,那就要引起重視,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倒頭就睡著”的好睡眠,絕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應該會有經歷,但通常來說,每個人也很難一生都完全保持這樣的狀態。偶爾在短時間內,比如不超過2周,出現臥床入睡慢或其他睡眠不滿意的狀態,很可能在所難免。此時只要能讓生活工作狀態保持正常,在堅持平時作息習慣的前提下順其自然,依靠身體自身平衡力量自行調整,一般能恢復到平時的正常狀態。但如果睡眠改變的情況平均每周4晚,并且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狀態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效率下降,就應予以重視,并及時就診。
另一方面,過于快速的“倒頭就睡著”,如在躺下過程中就能睡著,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只要臥床就能很快入睡,甚至處于坐著、站著的活動狀態時,都能直接進入睡眠狀態,這就符合過度嗜睡的特點,對健康不是好事而是有害了,或者是人體得了其他疾病的表現。
就睡眠疾病而言,睡眠呼吸暫停疾病、發作性睡病,常有這種過于快速人睡的癥狀。
特別是在非正常作息睡眠時間段如果頻繁出現,睡眠疾病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一些嚴重疾病,如大腦感染,某些腫瘤引發的大腦損害等,也可能出現過度嗜睡癥狀。
簡而言之,“倒頭就睡著”如果是長期穩定的,睡眠規律性良好,睡醒后有舒適感,就是好事。而如果是一段時間內新近出現的,睡眠規律性也發生了改變,就應該予以重視,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