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a visa
2019年,從拉丁美洲、非洲到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的初創企業獲得了創紀錄的風險投資。然而近兩年,資金流動的速度可能會一直低迷下去。盡管Covid-19為教育科技和金融科技等領域開辟了許多可能性,但發展中市場的企業家依然不得不更加努力工作,以確保獲得所需的資源。
新興市場的初創企業如何在與發達經濟體截然不同的條件下調動資源?其中的經驗對于當前處于經濟困難時期的企業家或許會有幫助。尤其是,如何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情,以及利用社區和其他關系來獲得資源、降低成本。
在印度每1000人只有0.55個床位,因此印度醫療行業要求參與者必須有創意,還要節約。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小聰明”(jugaad)的概念,也就是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通過即興發揮來解決問題、滿足需求。Nivedita Agarwal和她的合作者調查了三家印度本土的社會企業——Aravind眼科保健系統、LifeSpring醫院和Ziqitza衛生保健有限公司——如何用“小聰明”來超越限制和瓶頸,不斷滿足社區需求。
這些社會組織的一個共同點是擁有成本友好型的多用途資產,從醫院、制造設施到外部合作伙伴和員工。例如,Aravind一邊在為白內障手術生產低成本的隱形眼鏡,一邊也在用這套制造設備為自己生產廉價的縫合線。LifeSpring將醫院遷到貧民窟地區,以便共享救護車和后臺操作。Ziqitza用自己的救護車進行市場營銷。
員工們同樣被賦予了多重角色。這三個機構都優先雇傭來自貧困或有當地背景的求職者。Aravind會在服務人力不足的地區招募高中畢業生,教他們在醫院、營地和制造工廠執行不同的任務。LifeSpring雇用了經驗較少的輔助護士,而不是畢業的護士或助產士,并對他們進行跨部門的多任務培訓,以便在需要時進行部署。Ziqitza培訓替代醫學(由西方國家劃定的常規西醫治療以外的補充療法)的從業人員,讓他們成為急救醫生,既讓這些賺更多錢也補充自己的隊伍。
在一個人均收入只有美國3%的國家創業是不是難以想象?但事實上一點小小探索會讓你發現“新大陸”。在烏干達進行的一項實驗中,金?瑪麗?比肖夫(Kim Marie Bischoff)和她的同事們發現,創業培訓可以幫助當地年輕人在創業時克服財務約束,磨練他們識別和評估商業機會、管理風險和產生正現金流的能力。
共有約400名大四本科生參加了這項研究。其中一半人參加了12周、每周3小時的工商管理、心理學和創業課程。課程內容包括記賬、獲取資本和財務管理。
在第一階段,一半參與者組成小組,每人獲得100美元,以開辦新企業。他們的任務是:在培訓結束前盈利。學員們不僅僅是走過場;一半進行了實際的創業活動——發現商機、購買設備和原材料、處理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問題以及向真正的客戶銷售產品或服務。對照組(另一半參與者)也得到了100美元創業,但沒有接受任何培訓。
項目啟動的18個月后,訓練組比對照組更有可能經營起一些生意,他們也更熟悉財務概念,如利潤率、現金流、銷售周期和投資回報。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創業培訓提高了有抱負的創業者的財務敏感度,從而幫助他們克服資本約束。
在硅谷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創業中心,員工和其他服務提供商——如會計師、律師甚至房東——往往能獲得可觀的股權報酬。由于文化上對這種報酬的接受,企業家可以相對輕松地獲得最低限度的必要資源來測試新的創業想法。
目前,包括北京、班加羅爾、萬隆和內羅畢在內的幾個新興市場城市都正在嘗試采用這種硅谷式的創業生態系統。但總的來說,新興市場仍然相對落后。
很多時候,新興經濟體的企業家通過呼吁家人、朋友和當地社區的慷慨和善意,來調動和獲取寶貴的創業資源。這是一種非市場邏輯,但可以實現快速而低成本試錯。
在短期內,流行病引發的資源稀缺,可能會使發達市場的萌芽創始人去考慮和接受這種非市場邏輯,因為這能使他們更快、更廉價地嘗試新想法。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軟件開發平臺Github,它起源于開源運動;來自開源社區的開發人員和合作伙伴很可能在沒有直接金錢獎勵的情況下參與了該項目的建設。
所以,企業家們不妨把網撒得更遠更廣一些。除了通常的利潤動機外,還要善于使用非市場邏輯。即便在現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如果事業目標足夠明確,不管成功的前景如何,獲得幫助可能比想象的更容易。
來源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作者Bala visa系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創業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