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薇
摘 要: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對學生價值觀塑造、推進教學改革以及社會服務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需求主要表現為理論支撐、教學資源供給以及教學模式建構。應從以理論探索夯實思政課實踐教學基礎、以制度化推動校內外協作整合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與以課程化為中心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建構等方面著手回應。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現實生活構成了一切學科生成與發展的物質基礎與實證材料。高校思政課是內含實踐屬性的特殊課程,開展實踐教學對學生、教學與社會三者均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促進大學生價值觀塑造
高校思政課教學由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組成,其本質上是開展價值觀教育。理論教學更多的是課堂主導模式下的系統知識傳授,而實踐教學是由教師精心設計、在課堂與課堂之外的場域中采用活動的方式使學生獲得即時經驗與直接體驗為主的教學形態。思政課教學首先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體的知識傳遞為基礎。這種知識形態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學無法脫離鮮活的社會現實與學生既有的生活場景。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一方面,學生主動運用課堂所學理論參與社會實踐,從而在分析與解決問題中將理論內化為自身認知;另一方面,學生依照一定價值認知外化為具體行為,以此改變社會現實與個體認知結構。這一過程反復遞進為學生價值觀不斷重塑與完善的歷程。正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打通了理論與實踐的邊界,理順了學生認知形成的鏈條,最終實現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目標期待—價值觀塑造與培養。
2.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推進教學改革
相對于以往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重灌輸、教師本位的授受模式,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教學理念、方法與考核標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完善。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彰顯了這一課程體系的實踐本性,使教學與學生既有思想狀態和社會現實緊密相連。實踐教學的推進是高校思政課在育人理念上面向社會與學生考量的重要變革。另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采用了以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教育由理論教學中教師的全方位把控轉化為以學生參與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以此實現了“大學的職責就是把一個孩子的知識轉變為一個成人的力量”[2] 這一教學要求。在考核上實踐教學改變了過去以一張試卷定終身的傳統方式,而教學過程中的小組展示、學期末學生提交的作品也同樣被納入了考核分數之中,由此建立起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考核標準。
3.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升社會服務
美國著名教育家歐內斯特·博耶在20世紀針對美國高等教育的一項調查報告中就大學課程設置指出:“在多樣化中,必須強有力地肯定社會集體的要求。這意味著本科生教育要幫助學生超越自己的個人利益,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發展公民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并發現他們作為個人如何才能對他們是其中一分子的社會作出貢獻。”[3]由此可見,高等教育面向社會,培養具有責任感與服務精神的人才是各國高等教育的共同追求。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鮮明體現了教育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服務社會發展的特色。一方面,經由實踐教學,大學課堂與社會相關聯,學生個人與社會集體乃至整個民族歷史相融合,這使得學生所觀察與思考的視閾有了縱深的延展,從而能夠超越小我將自身發展與社會國家服務相連,即為社會服務做好最為重要的人才準備。另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在開展課程設計時要與社會需求相對接,教學具有鮮明的社會服務導向。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需求
教學需求,指的是基于特定的目標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供給與條件匹配。作為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其當前教學需求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1.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理論支撐
當前,在關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討之中,更多的研究是面向“我們”該如何做來完善此項教育活動,更多地站在了“供給側”這一端來審視,但當回歸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本身,即在“需求側”分析時,會發現將目前所探討的問題剝離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新時代的首要需求為理論支撐。且這一理論支撐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來源。這些理論來源系統解釋了為什么要開展實踐教學,其意義與價值為何,開展實踐教學的合法性問題,以此從根本上擺正思政課實踐育人的位置。二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本身的理論問題。這里涉及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這一核心概念以及相關關系的探討,如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探討理論與實踐、知識與價值之間的關系,二者的邊界在哪里,又該如何將其融入到整體思政課的教學之中,這些對現實中開展思政課實踐育人來說既是理論指導,也是破解教學難題的重要方法。
2.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資源供給
考察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所需求的資源供給,意味著從這一教學系統內部結構出發來尋求與建構其各種關鍵的教學支持條件。一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人力資源,即由進行實踐教學與學習的教師與學生組成,高校以學工、團委和宣傳為主的人員與社會中相關部門的配合與支持。二是課程資源供給,即涉及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在課程中的輸入與轉化問題。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需要將在社會現實中存在的無比豐富的歷史場景、現實案例經過系統整合生成為思政課實踐育人資源,進而對教材進行豐富與拓展。這種輸入與轉化催生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第三種資源供給需求,即穩定的各類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它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起到了類似于傳統課堂的教學空間支持。
3.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模式建構
就其內涵而言,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指的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等哲學思想與教學理論指導下,從教學實踐中總結提升為實現課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傳遞的目標,將實踐教學諸要素以特定方式組合而建立起來的具有穩定性的教學樣式。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之后,需要教學模式的提煉與創新。相比于傳統教學而言,思政課實踐教學具有資源供給要素多樣性、教學場地開放性以及學生參與度高等特征,因此更加需要有利于穩定推進的教學設計框架與活動程序。而縱觀目前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出現了種類繁多的實踐教學模式,其中不乏對信息技術的采納。這些既體現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也符合新時代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創新需求。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對需求之回應
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政課整體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鮮活生動的方式使教師、學生以及課程內容融合為一體,提升了教學實效。從前文可知這一教育活動有其特定的需求,需要作出積極回應。
1.以理論探索來夯實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基礎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系統扎實的理論支撐,當前首要任務便是以理論探索來建立起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一般來說,一項教育活動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論框架對其進行分析,但是其基礎理論內容往往是確定的,且是在歷史發展和現實需求中形成。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和全面發展學說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成為這一教育活動的“三大理論支撐”。除此之外,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相關學科對于實踐教學的探索,尤其是一些經典理論流派也成為了高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借鑒。在探索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夯實教學的理論基礎,最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與其他學科的理論貢獻整合為一體,形成屬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體系。在開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求一線思政課教師要具備高度的理論探索自覺,在教學中不斷挖掘、驗證與反思理論本身,鼓勵思政課教師就實踐教學中的基本概念、構成要素以及運作機理等重要理論問題撰寫文章、申請課題、集體研討,以實踐教學的科研來推動理論體系的不斷建構。
2.以制度化推動校內外協作整合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
如何整合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各項資源,使之同向并進地推進教學發展是繼理論探索之后開展此項教學活動最為關鍵的一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人力、課程與教學基地資源供給,這里面涉及不同部門、校內校外的合作,單靠一線教師或者某個二級學院乃至某所高校均無法順利完成。因此,需要以制度化來推動校內外協作進而整合各類資源。一是高校的主管部門可以研究制定新時代高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相關文件,以此來推動開展實踐教學的資源整合與頂層設計。二是各高校是落實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體單位,以高校黨委為第一責任人,協調所負責與關涉其中的所有二級單位,以思政課教師為主體,連同宣傳、學工、團委以及輔導員隊伍一起,形成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工作小組來指導開展教學活動。三是社會相關部門(尤其是富含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資源的革命老區、紀念館、先進典型人物等)要與高校通力合作,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鼎力支持,并在其中挑選建立一批重點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使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具備穩定的課程資源轉化與輸入平臺。
3.以課程化為中心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建構
從現實層面講,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建構需要以課程化為中心來推動。課程是整個教學系統最為顯性的結構要素,課程執行帶動了整體教育系統的微觀運行,是考察特定教學系統本質的關鍵所在。以課程為中心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建構大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整體模式,即從本科生的思政課中整體抽出一定學分形成一門獨立的課程,規定學分學時以及授課與考核要求。二是針對思政課單門課的實踐教學設計,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結合理論授課開展辯論賽、話劇、模擬法庭等多種實踐教學樣式;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上通過學生拍攝微電影來達到理論傳授與實踐體驗的融合。以上兩類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建構在當前都出現了和信息技術融合的趨勢,如慕課(MOOCs)、智慧課堂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為實現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各要素的新一輪整合提供了極大的空間以及可能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20YJC710030);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專項課題“高校社會實踐育人的優秀案例研究—基于北京科技大學的分析”;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面上項目“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促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JG2018M4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36.
[3]歐內斯特·博耶.美國大學教育—現狀·經驗·問題及對策[M].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83.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