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在內容、目的、歷史觀與方法論上存在著尖銳對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主要表現為否定帝國主義的侵略罪惡、否定改革開放的歷史成就以及否定已有的歷史人物評價,它動搖了“綱要”課程的理論基礎,阻礙了“綱要”課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要有效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侵襲,將危害降至最低,必須重視“綱要”課教學,其次要深化“綱要”課教學改革,重視歷史規律教學,規范實踐教學。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2-0-02
1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
1.1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歷史虛無主義具有迷惑性,從表象上看,它是在各個方面“不做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文化遺產、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1]的思潮,但本質上是“對客觀存在的歷史進行抹殺消除,按照自己的主觀臆想虛構歷史的思想潮流”[2]。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較早,它與“全盤西化”思潮在中國近代時期相伴而生,雖然它的存在具有特定的背景及原因,但不能否認的是,它是一種錯誤的思潮。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這種錯誤性,歷史虛無主義并沒有在中國得到持續的發展,后期更是被馬克思主義所壓制。然而,這一思潮在改革開放后卻卷土重來,甚至戴上了學術研究的帽子,它高舉“理性思考”的大旗,企圖通過莫須有的編造來對既定事實加以否定。在這樣的“保護色”之下,它具有較強的迷惑性。
1.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
“綱要”課是2005年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05方案”)確定開設的,其中,“綱要”課被確定為本科生的必修課。與歷史學科中的中國近現代史相較而言,“綱要”課的性質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位才是歷史課。沙健孫教授在“05方案”相關規定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綱要”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其一,了解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苦難,認識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其二,了解近代以來中國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救亡圖存的艱辛之路及其經驗教訓;其三,理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其四,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 二者之間的尖銳對立
1.3.1 在內容上對立
“綱要”課的邏輯主線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及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教師的講述都應該以這一主題為中心。從內容上來說,“綱要”課除了描述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欺凌以及中國人民所遭受的苦難之外,還重點講述了中國各階級的奮起反抗過程,旨在反映歷史本來面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事實,把握歷史規律。歷史虛無主義者則往往通過歪曲、割裂歷史的方式創造出不存在的歷史規律,以此詆毀社會主義,而這恰恰與“綱要”課程的教學內容相悖。
1.3.2 在目的上對立
“綱要”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通過講述純粹歷史事實,以幫助學生對我國的過去有一個合格的認知,這與歷史課的目的相同;其二則是“綱要”課程不同于歷史課的獨特之處,它是基于歷史事實又高于歷史事實的,要求學生在了解基本歷史事實之后,還要能夠理解歷史人物與中國人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做的歷史選擇,并從現實出發,使學生從內心相信“四個選擇”的正確性和必要性。大學生是未來的國之棟梁,要武裝好這一群體的頭腦,讓他們知來路、明去路,有效運用自身知識為祖國發展獻力。
每一種社會思潮的產生及發展都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需要,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在近年甚囂塵上,無外乎是中國國力越發強盛而招致西方國家的警惕,他們試圖瓦解中國人民的精神脊梁,將當年對付蘇聯的和平演變伎倆用于今日之中國,妄想達到消滅社會主義、阻礙中國發展的目的。
1.3.3 在歷史觀和方法論上對立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陣營,“綱要”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為了能真實地反映社會現象,并從中揭示其內在關聯,它要求必須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全面以及多角度的觀察,在這基礎上進行客觀的分析,從而將各個看似孤立、毫無關系的事件相聯系。與其完全不同的是,歷史虛無主義堅持唯心主義歷史觀,它不以追求事實真相為目的,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訴求,在“學術研究”的幌子下,編造、扭曲歷史事實,甚至創造歷史規律。
由于歷史觀的背離,兩者在方法論上也存在一脈相承的矛盾。“綱要”課教學堅持階級分析法,而歷史虛無主義則否定政治性,以毫無理論和事實根據的言論,大肆丑化為革命獻身的先烈們,反而對漢奸、反動人物大加贊揚,顛倒是非。
2 歷史虛無主義對“綱要”課的沖擊
2.1 現實表現
2.1.1 否定帝國主義侵略罪惡
有關中國百年屈辱史的研究成果不計其數,侵略本身就是一種罪惡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卻有學者公然叫囂“弱者有罪論”,如“中國衰弱,抵抗一次,即失敗一次,即簽訂一次不平等條約,這叫自食‘苦果”,這些結論披著學術探討的皮,實質上卻是在美化侵略,然而還是有人沒有看清事情的真相,被這些歪理所蠱惑,甚至公開發表鼓吹侵略有理的言論。比如,劉曉波從全球化的角度對殖民化大加贊揚,他選擇性地忽視了殖民政策給無數殖民地人民帶來的沉重苦難,片面鼓吹侵略的合理性。
2.1.2 否定改革開放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等成是有目共睹的,雖然當前社會仍然存在貧富差距等有待改善的社會現象,但這不應該成為否定改革開放正確性的理由。可歷史虛無主義者卻選擇性地忽視了主要成就,他們緊緊抓住改革出現的問題,甚至捏造出莫須有的罪名,對其大加貶低。例如,有人說,3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退化到了充斥著買辦官僚、貪官污吏、男盜女娼……的舊社會。這些東西招搖過市,壓迫、剝削、毒害人民,這是對黨、對人民、對社會的犯罪”[3]。
2.1.3 否定已有的歷史人物評價
中國的歷史并不是由史官大筆一揮便可隨意更改的歷史,要還原某一歷史事件的原貌需要經由多方考證,而有關在歷史長河中濃墨重彩的人物的歷史更是經過了反復的推敲。歷史人物們的事跡流傳至今,后人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他們或懦弱、或貪婪、或高義。然而,歷史虛無主義者卻試圖淡化反動派的賣國行為,而是抓住其人的一處優點加以贊揚,而忽視整個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行為的落后性,反而對一些革命志士加以污蔑。
2.2 歷史虛無主義對“綱要”課的負面影響
2.2.1 沖擊了“綱要”教材內容的理論基礎
“綱要”課講述的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所遭受的百年侵略屈辱,以及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救亡圖存而采取各種各樣愛國行為的歷史,而行為必須有理論的指引,自從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以來,便逐步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出現了一系列理論創新,這些理論都是“綱要”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歷史虛無主義者披著“學術創新”的外衣,放大細節,肆意幻想,“從歷史依據上抽掉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背離了起碼的客觀性標準”[4],從理論基礎上否定“綱要”課教材的編寫依據,從根本上動搖了“綱要”教材內容的合理性與真實性。
2.2.2 影響了“綱要”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歷史虛無主義者不惜脫離客觀事實,部分甚至全盤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成就以及過往的歷史事實,并以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編造出一套完全經不起推敲的所謂歷史細節。這一思潮雖然在根本上是錯誤的,但由于它打著“學術探討”的旗號,容易對部分人產生影響,這對大學生的思想覺悟程度和理論功底要求較高。如果大學生在接受“綱要”課教學之前就通過網絡等各種渠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那么它就很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迷茫與混亂,導致他們先入為主,從內心抗拒“綱要”課的教學內容。另外,如果大學生先接受了“綱要”課的教學,卻在同期或后期關注到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而“綱要”課教師不能做到及時跟蹤、發現學生的思想波動,并給予適當的引導,那么也會使學生內心存在困惑與不解,無法完全信任“綱要”課教學內容。以上兩種情形所導致的后果都與“綱要”課的教學目標相悖。
3 “綱要”課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對策
3.1 深刻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重視“綱要”課
龔自珍有句名言,“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5]。近年來在我國死灰復燃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專注地對我國優秀歷史文化加以否定,試圖從精神上瓦解中國人的民族脊梁。它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探討學術,而是為了使我國步上蘇聯的后塵,它不僅導致“綱要”課教學實效性低下,還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歷史觀。學校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性,采取多種方式提升“綱要”課的教學實效。對青年學生進行歷史觀教育是刻不容緩的大事,這并不意味著要繼續以往刻板生硬的背誦式教學,而意味著要從根本上重視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運用,善于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6]。
3.2 深化“綱要”課教學改革,提高抵御能力
3.2.1 深化歷史規律教學
雖然“綱要”課的教學目的有兩個,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地將教學內容分成兩個部分進行,將教學內容變成“兩張皮”。歷史細節、歷史事實與它們背后所隱藏的歷史規律是一體的,“綱要”課教師應該對它們之間的關系有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以前者來增強后者的說服力,以后者串聯前者,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應該注意的是,在進行教學內容的分配時,“綱要”課教師應該側重“四個選擇”,用具體細微但又飽滿的歷史事實來填充理論的殼子,力求通過前者將“四個選擇”講得明白,讓學生產生認同感。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嘗試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以避免只講“半本書”的問題。大部分教師在講授“綱要”課時,都會把教學重點放在1949年前的歷史上,對1949年后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歷史決策都是一筆帶過,但歷史從來都不是割裂開來的,所有事實對學生而言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教師不能將其舍棄,要教導學生知來路,才能引導他們明去路。
3.2.2 規范實踐教學
現代教育中,教學不應該完全局限于課堂上,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是現代教育的大勢所趨。“綱要”課絕不能因為教學內容的嚴肅性就一味固守課堂,忠誠于“滿堂灌”的舊時教學模式。相反,由于“綱要”課的重要性,教師更應該及時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有效的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是當代教育最為提倡的教學模式之一,學生通過親臨其地,親身感受歷史事件的細節、歷史人物的足跡,可以更好地領會歷史。無論是思想還是情感上,實踐教學得到的效果都數倍于課堂灌輸的效果。因此,“綱要”課教師可以盡情探索,以豐富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在觀察、分析學生思想情況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此外,“綱要”課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比如結合本地區所擁有的歷史人物事跡、歷史遺跡等資源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天津師范大學就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它在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協同共進、解決實踐教學的全員性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4 結語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反撲,具有較強的迷惑性,使部分學生不明真相地抵觸“綱要”課的教學工作,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歷史觀。學校與教師只有深刻認識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存在的危害,才能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規劃與設計,才能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不打無準備之仗,有說服力地回應學生的困惑,打贏這場無硝煙的戰爭。
參考文獻:
[1] 黃楠森.新編哲學大詞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56-57.
[2] 梅榮政,楊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與危害[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67-69.
[3] 馬立誠.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4-65.
[4] 梁柱,龔書鐸.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5]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59:21-22.
[6]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185-194.
作者簡介:盧詩語(1998—),女,貴州六盤水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建設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