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昌
摘 要:小學階段數學,是極其重要的一門學科。其不但涉及到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還有關學生的邏輯能力提升。但數學當中的很多知識都是稍微抽象的,需要學生進行反復的思考與練習才能很好的理解與掌握。通過隨堂作業設計,不但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還能讓學生將知識進行消化與理解,形成自身獨有的解題技能,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隨堂作業;設計;策略
隨堂作業區別于課后作業與家庭作業的是,其是在課上就需要直接完成了,不但可以讓學生對剛剛學習的知識有所鞏固與理解,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學生回家之后的學習負擔。但目前,小學在隨堂作業的布置與設計上,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使得學生并沒有達到預期作業所能體現出的效果。因此,當前,教師需要積極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方式,在隨堂作業的布置上應積極創新,讓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提升學習效率。本文通過分析小學數學隨堂作業的設計現狀,針對于其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現階段小學隨堂作業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 作業的形式較為固化
傳統的隨堂作業布置,教師多是讓學生按照教材,進行相關的練習題與練習冊的填寫與復習,形式過于固化和單一,創新性不強。同時,一味地讓學生進行習題的做答,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對隨堂作業產生抵觸的情緒。因此,當前教師應該在原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隨堂作業設計進行適當的更新與改動,使隨堂作業更加全面,并且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二) 學生隨堂練習的效率不高
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思維能力也在開發階段。因此,多數學生在解決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時,會產生一定的畏懼感,使得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感覺吃力,進而容易對隨堂作業產生抵觸心理,導致學生隨堂練習的效率不高。
(三)學生難以專注于隨堂練習
小學生的好奇心重,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進行集中。而在進行隨堂練習時,不但需要學生要集中精神獨立思考,還需要其能夠自主完成相應的練習題,這導致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現象會更加明顯。所以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更有針對性和更豐富的隨堂作業形式。
二、優化小學數學隨堂作業的策略
(一) 善于聯系,加強生活性
在小學數學中,通過將一些計算題應用于生活式教學中,往往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通過將一些教材中的計算題,轉化為數學思想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能夠使學生更加有效且直觀地理解題目含義,并自主產生聯想。同時,由于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大多都是很簡單易懂的,因此,教師在進行隨堂作業設計時,可以將數學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并了解數學學習的價值,進而對數學以及隨堂作業產生興趣。如學生在學習完六年級上冊中的《百分數》后,教師可以“足球隊”為主題,設計相應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練習,并樂于練習。
練習一:X市有兩個足球隊,A隊的總人數是B隊的40%,B隊的人數比A隊的50%多16人,求A、B兩隊各自的人數。”該聯系通過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對其產生一定學習興趣,不僅能夠加深其對知識點的掌握,還能促進其自主學習。同時也能夠向學生普及相關生活常識,使數學隨堂作業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化。
練習二:足球隊員一天所需要吃的水果數量,是總人數的200%,請分別計算出兩隊所需要吃的水果數量。這道例題由足球隊成功轉移到了吃水果,不同于以往數學習題的枯燥,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練習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善于挖掘,凸顯層次性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師在給學生布置隨堂作業時,不能完全依靠教材來僅針對于一些重難點來進行出題,應當注重層次性,循序漸進,從而讓學生對于所教授單元的所有知識內容全都有所掌握。如學生在學習完六年級上冊中的“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分三部分來進行隨堂作業的布置,分別是基礎知識聯系、知識鞏固練習和拓展練習。基礎知識練習主要是檢查學生對于長方體以及正方體的概念及特點的了解程度,并且要掌握基礎的表面積與體積的理論求法;隨后,知識鞏固練習是要是讓學生去自主進行關于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或體積的例題解答;拓展練習就是對于所學知識進行拓展,適當增加一些難度,讓學生得到鍛煉。具體步驟如下:
1.基礎知識練習:
教師可以在隨堂作業中以填空題、選擇題或判斷題的形式,考查學生對基本公式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1)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是( )
(2)相鄰體積間的單位進率是( )
通過基礎練習,學生能回憶起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基礎知識。
2.知識鞏固練習:
教師在進行基礎練習之后,應該設計較簡單的鞏固練習題,幫助學生掌握基本公式的運用。
(1)已知一個正方體的一條棱長是10厘米,那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已知一個長方體,長5厘米,寬3厘米,高3厘米,求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鞏固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公式并能進行簡單運用,達到循序漸進的學習效果。
3.第三層次:提升練習
在學生進行了基礎練習和鞏固練習之后,教師可以
設計一些提升練習,拓展學生的思維。
(1)一個微波爐的包裝箱,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紙板?這個包裝箱能容納多大體積的物體?
(2)一種小汽車的長方體油箱,從里面量長5dm、寬6dm、高3dm。這個油箱可以裝多少升汽油?
通過這個層次的作業布置,學生不但能逐漸掌握學習方法,還有有效鞏固課上所學到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拓展學生的思路。有利于讓學生達到善于練習、樂于練習的良好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善于整合,強調連貫性
在進行對于隨堂作業的布置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一些有一定關聯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適當將一些練習題進行重新組合,從而幫助學生將不同單元的知識點進行聯系,融會貫通。使得學生可以在后續的練習題當中,采用一題多用、一題多變的方式,形成自己的解題模式。
比如,當學生學習了不同圖形的面積公式之后,教師可以將不同圖形的面積融入學生的練習題,以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提升解題思路。比如,將一個矩形通過折疊,得到兩個面積相等且形狀相同的正方形,已知其中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4cm,求矩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通過將不同的知識點進行重新組合,不僅能拓展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還能使學生在練習時回憶不同圖形的性質概念以及求解公式,達到綜合練習的目的。同時,通過重新組合的練習,學生能夠了解到數學知識的連貫性,逐漸形成全面、嚴謹的思考方式。這種練習對于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四)善于改編,注重開放性
教師在設計數學隨堂作業時,可以將一些話題進行調整,使其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在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積極性的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在題目中,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的策略進行解答,以鞏固相關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逐漸由模仿練習到創新練習,為隨堂作業增加更多的可能性。如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留下作業:一杯奶茶,小剛喝了半杯后,感覺太甜,就兌滿了糖水,又喝了半杯,就去寫作業了。他一共喝了多少杯奶茶?多少杯糖水?第一次喝了()杯奶茶,剩下()杯奶茶。加滿糖水后,糖水是()杯,奶茶是原來剩下()杯。又喝了()杯,這()杯里一般是奶茶一半是糖水。1/2杯的一半是()杯。第二次喝的奶茶是()杯,喝的糖水是()杯。一共喝奶茶()杯,喝的糖水是()杯。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在隨堂作業中不斷鞏固數學知識,利于有效培養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建立學術小組
有時候,小學生對于課堂上教師所教授的數學知識會沒有做到有效吸收,并且在隨堂作業練習的時間內有問題,他們不知道該問向誰。這時就需要為學生們建立學術小組。在教師布置隨堂作業期間,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學生們可以向小組中的其他成員提出問題,然后組內進行商議與解決。相比于問老師,同學與同學間的交流更方面清晰,而且更容易開發思維能力。如果組內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安排一名同學專門做記錄,等到課上向老師提出問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分組要考慮到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要分組均衡。比如,可以將數學優秀的學生與數學成績中等的學生分成一組,以便帶動成績中等的同學共同進步。如此以來,不僅提高了學生間的友誼,還解決了學生們對于數學遺留的難題困惑,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現如今隨堂作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其不但可以有效讓學生提升課堂學習興趣,還能有效鞏固課堂知識。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優化不同的課堂作業布置策略,使隨堂作業具有針對性、生活性、層次性、開放性,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掌握知識,提升數學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萇淑君.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內容領域的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寧波大學,2017.
[2]華麗英. 基于差異教育理念下小學數學隨堂卡的實踐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
[3]趙妍. 小學數學教師學情分析的個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7.
[4]譚婷. TPACK框架下小學教師平板電腦教學能力的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9.
[5]李情情. 小學高年級數學錯題教學現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111150078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