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吳寧第五小學 黃鼎滴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而“倍”的概念教學是完全抽象的,學生大多停留在表層理解,并沒有深入。因此,在教學中通過不斷比較,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倍”本質屬性的理解和建構。
“倍”研究的是兩個數量比較的一種關系,之前學生已經學了相差關系,所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兩個數量比較的另外一種關系,也是對前面知識的一種延伸和拓展。課始,教師將▲和●的數量進行了兩次比較,在兩次比較中,讓學生對學習的原認知進行了較好的溝通和聯系。在“一樣多”比較的強刺激下,引出“把3 個●看成1 份,▲也有這樣的1 份”,這時候又可以說“●的個數是▲的1 倍”。成功遷移出“倍”的概念,并把最易忽視和最難突破的“1 倍”,也就是標準首先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利用它們之間的聯系,抓住這一著力點使新舊知識成功遷移,并為以后學習“幾倍”打下基礎。
針對“倍”的本質,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和應用來理解,建構。才能讓“倍”在不斷的比較活動中體現出它的價值和意義。
【片段一】

師:剛才這三幅圖中,三角形的個數明明都不一樣,為什么都是圓的2 倍呢?
生自由說。
小結:原來圓都只有1 份,而三角形有兩份,所以是兩倍。
師:如果圓形不增加,還是這幾個圖形,你還能看出來是幾倍嗎?如果三角形有這樣的5 份、20 份呢?100 份呢?你有什么想說的?
小結:把圓的個數看成1 份,三角形里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本環節讓學生了解到“倍的認識”研究的本質就是把誰看成1 份,然后看另外這個大數里面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倍。讓學生在不斷的變換過程中感悟到“倍”的本質,這樣既豐富了概念的內涵,又使倍的意義的理解走向了深刻。
如果說對“倍”的探索只停留在“幾倍數里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倍”,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深一層的挖掘,通過不斷地變式、觀察,發現幾倍數也會隨著標準數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倍”概念的本質。
【片段二】
問題:有12 個三角形,猜一猜圓會有幾個?誰是誰的幾倍呢?
生自由說。
小結:圓的個數變了,也就是1 份的標準變了,所以倍數也跟著變了。
師:三角形還是12 個,圓有24 個,誰又是誰的幾倍?
生自由說。
追問:為什么現在又說圓的個數是三角形的2 倍了?
小結:把數量少的看成1 份,大的數里面有這樣的幾份,就說大數是小數的幾倍。
讓學生體會“‘倍’的本質是幾倍數”是隨著標準的變化而變化的。當學生理解了這樣的變化,對倍的本質的認識就變得更為深刻了。這樣關系的建立有利于構建學生對倍的深度認識,讓學生在極具思維含量的數學課堂中快樂成長。
課堂中的教學活動都是有預設的,但活動的結果往往是動態生成的。由于二年級的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較弱,在開展“倍”的教學時,對于學生學習表現的評價也在悄然進行。這樣的評價不僅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調控手段,也為課堂提供了鮮活的素材。這一素材對學生完整構建倍的意義是大有裨益的,不僅達成了全面認識倍的教學目標,同時凸顯了“倍”中每一份所包含的具體數量要相等的重要條件,回到了課前,首尾呼應。因此,我們應該利用這些不確定因素,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由淺入深,由繁到簡,結合典型素材,適時開展比較教學,在比較中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讓數學課堂更有活力與張力。